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红色头条: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论坛亮相2025服贸会(组图)
来源:北京唯实兴邦科技
作者:孟双德
浏览次数:
2025-09-16 17:36:09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文化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滋养。9月13-14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第四届“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专题论坛——首届“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高层论坛”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战略,搭建科技与文化跨界交流的平台。

    本次论坛以“振兴中华文化,向高科技进军”为主题,旨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之路。论坛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北京唯实兴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柔中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论坛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志愿者与社会各界的“众人拾柴”:北京科技大学志愿者参与论文汇编,育英校友会负责书法作品收集,怀柔残疾人朋友捐赠艾草靠垫,达州市提供特色文创与茶歇服务,蓝田县捐赠蓝田玉印章、设计徽标并制作开幕式视频;志愿者团队中的专业主持人与合唱团成员,还分别承担了论坛主持与文艺演出工作,全方位助力活动开展。

    论坛汇聚了多方权威力量: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王自力等科技专家,也有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圆明园学会等文化协会负责人,还有优秀科研工作者、文化代表以及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国防科工局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河北瑞兆激光等产业界代表,共计300余人出席。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围绕两大核心方向展开深入研讨:一方面重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科技对文化的赋形、赋能、赋力价值,并以“守正创新,向高科技进军;唯实兴邦,振兴中华文化”为主线,系统探讨二者融合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此外,专家还就“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循环动脉。”这一观点进行充分的研讨和论述。

    李德毅院士的主旨报告“百年之大变局——智创未来,未来已来”指出:

    人类认知革命的起点是发明语言、文字和符号,开创了文化和文明,这些认知是“想象的现实”,使得智能可以脱离生命体而独立存在,进而发明了教育,并与时俱进改革教育,群体智能形成的知识通过有指导的学习,被吸收为个体智能,然后再发展成为新的群体智能,代代传承,才得以让人类站到了生物链的顶端。人类的第二次认知革命是探究客观世界、探究物质和能量,发明各种各样的动力工具、传感工具和智力工具。当前人类正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即第三次认知革命,到本世纪中叶,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研发无意识的类脑智能,形成可交互、会学习、能进化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按照人类赋予的意图,一以贯之的服务人类。人类未来也许还会有第四次认知革命,那将是认知生命,涉及到生命伦理,把人工智能反作用到自然界各类生命体之中,进而重新塑造生命,包括人类自身。

    人类常常把认知的机器称为“机器人”,这只是人的一厢情愿。尽管它可交互、会学习,认知能够自成长,但机器仅仅是人类发明的能感知、思维和行为的非生命工具。它没有意识、欲望、情感、信仰和偏见,没有良知与责任,没有新陈代谢,没有疲劳,不能反省,不能感受爱、痛苦和恐惧。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焦虑,折射出人类对自我的不安,人类正借助人工智能重新认识自己。人类本应抑恶扬善,如果人就是搅局者,机器也会帮忙造假。工具从来都是双刃剑,把机器人格化,责备机器(人)存在伦理问题,只是在逃避人的责任。

    智能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让人发挥人的智慧,机器发挥机器的智能,用人的智慧培育机器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机器暴力思维、创新思维的成果反馈人类,形成迭代共进的良性循环,这正是人类生命价值的彰显。与千万年的人类文明相比,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虽短暂,却一定会用人造智能物改善自身生存和繁衍的物理环境,借助长期积存于物理世界的、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机器在内的实体存在,确保人类自身更加智慧、更加自律、更加尊严、更加优雅地生活。

    王自力院士的主旨报告“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的可靠性系统工程”指出: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重质强效、精益求精、权衡优化、追求卓越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正是现代科技与先进文化融合创新的产物。
在重大科技工程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描绘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精神图谱,形成的科学家精神亦不断赓续拓展着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精神血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为民教授是当代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他为国家装备发展所需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可靠性系统工程领域,以效能为牵引系统地解决装备故障预防、预测、诊断、修复等问题,并形成了以爱国奉献、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团队协作为核心的“为民精神”。

    质量强国是国家和国防战略需求,可靠性系统工程则是应对质量技术变革的中国方案。在质量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深刻认识到质量需求从解决“性能有无”到重视“效能好坏”再到追求“效费比优化权衡”的演进过程,质量提升的主要矛盾已从质量管理问题转到质量技术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加大质量科技力量支撑,推动质量管理与质量设计协同并重的技术变革。要以用户需求“好用、管用、耐用”为目标导向,树立“三全质量观”(全特性、全寿命、全系统),用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全特性中性能向效能转变、全寿命中事后向预防转变、全系统中硬件向软硬协同的三个转变,促进符合性质量1.0向适用性质量2.0再到竞争性质量3.0的技术跨越。

    科技代表原总装备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魏兰老师的主旨报告“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意义、问题及路径”指出:

    装备可靠性与前沿科技预研同等重要,是系统工程关键部分,不仅影响国家安全、民生与经济领域,在数字化转型中更是数字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础。“守正创新”指导我们可靠性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红色文化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阐述了科技与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前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面临技术与文化“两张皮”、领域隔阂、人才短缺、文化本真性与商业化平衡难等挑战。呼吁科技与文化界相向而行,科技工作者提升文化修养,文化工作者拥抱新技术,共同将优秀文化融入科技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二者融合,为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代表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胡木英老师的主旨报告“四个自信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指出:

    中国科技界强调"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这既是对传统"仁者爱人"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这些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目的——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民。钱学森提出的系统论,既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哲学智慧。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国科技事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诠释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丰富内涵。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正是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和系统思维在现代科技领域的成功实践。这种系统思维和方法论创新,正是"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体现。

    整个会议策划处处体现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开幕式以AI数字主持人和现场主持人互动为线索,现场嘉宾科技与文化代表握手融合点亮地球的方式隆重开幕,寓意用爱发电+用AI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球,在科技、文化代表的4位领导和嘉宾报告结束后,以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肖良平赠送长联+AI数字主持人互动短诗+现场主持人总结陈词。

    除了思想碰撞,论坛还通过实物展示与文化活动增强互动性。现场展出裸眼3D数字空间站、热辐射智能诊断定位系统、3D打印革命文物、一人一车一机器人电子维修车等十余项科技成果,同步呈现多幅彰显励志创新精神的书画作品;本届论坛形式新颖,从核工业理化院带来的王承书事迹话剧到个人独唱,从80多岁的银发人到12岁的初中生联袂登台朗诵励志诗词,从书法作品到走长征路电子沙盘等,从形式和內容上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可靠性专业等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应用与融合,给予了参会者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启迪。文化与科技两界代表还联合带来文艺演出,营造出鲜活生动的交流氛围。

    作为一场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论坛,本次会议也明确了具体成果输出:不仅研讨修订并发布国家标准《电子产品安全关键连接间歇性故障检测技术规范》草案,还汇编了三十多篇优秀论文;更重要的是,研讨会将提炼形成若干条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可行举措及建议,并计划推动成立科技与文化融合交流联盟机制,为后续二者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与资源支撑。

    参会科技嘉宾樊贺斌说:“通过本次论坛,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文化和科技工作者的爱国和革命情怀,不仅开阔眼界,而且了解科技前沿工作的发展趋势。”

    参会科技嘉宾刘婷说:“作为1989年的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听了李德毅院士的报告,感受到能够把这么庞大的知识体系、机理、问题说的这样明白,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李院士提出人工智能不是老虎,因为文化和爱是人类发展的主题,可以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科技向善向好发展。另外参加活动的老前辈们年龄高,精神足,他们的爱国情怀,深深的感动了他,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带来的王承书话剧更是掉了不少眼泪。”

    参会文化嘉宾孙建说:“这既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引领文化传承新思维新变革的大会,更是赓续红色传统不忘革命初心的大会。规模宏大,形式好、内容好、安排组织好!把前辈们组织起来不容易,他们年事虽高,但热忱不减,给人鼓舞,很受感动!”

    这场论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如传承优秀文化根脉引导科技向善而生、新时代的装备正向设计的“优生优育”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所属世界前沿科技大会是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和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联合发起,共同主办。经过三年打造已成为服贸会主题论坛之一,这也为本次“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高层论坛”的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凸显了其在服贸会平台中的重要意义。

    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关系比喻

    森林就是我们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土地和土壤就像我们的这片树林的国土,土壤里面优质的水和矿物质就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文化就是我们的根,红色文化就是最能吸收土壤中优质养分的根系,生根发芽就是我们一个人每一棵树一辈子要完成的使命,就是要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信仰就像阳光,要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就要有信仰,它是我们所有树生长的向心力,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科技就像枝繁叶茂的树冠,科技越发达树冠就越茂密、越庞大,创新就像新生的芽,创新越强新生的芽、嫩绿的芽就越多,枝干就像我们的路线,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了错误的方向,我们的枝干就会长偏、长歪。没有了文化养分的补给,没有了阳光的照耀,这颗树很快就会死亡。

    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如空气、水、二氧化碳等其他元素,像一个人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它的含量和情况会随着气候、时间的变化而不同,进而也会改变我们的环境。我们要保证环境和需求的平衡与和谐,更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

    如果仅仅强调科技的创新,树冠在短时间内可能会长势凶猛,但是由于缺少了阳光和文化,没有了养分转化的有效机制就会快速走向灭亡。即便是再多的创新也于事无补,因为没有信仰就会脱离人和社会对真善美的良好发展,步入一种虚假的繁荣,外强中干。

    融合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负责双向传输两者所需的营养,缺少了融合,根里的养分就不能到达每一片树叶,就难以生出新芽,只有创新,没有了主干,嫩叶里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就不能传输到其他的枝干,错误的需求和染污的环境里落下的树叶也难以转化为肥沃的土壤,甚至还会破坏我们的土壤。

    因此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是守正的创新,要守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像红色文化这样能够更快吸收和转化更多养分的根系,我们的树才会成长的更快,更加的枝繁叶茂,更加的健康,我们共同的林才会更加的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欢声一片。

    会议花絮:

    视频直播回放:

    更多精彩图片: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头条: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写意画研究专业委员会隆重举办扇艺主题展(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抗战史话:福建东山抗击日军侵略的三次战斗(组图)
·特稿:彭州市红岩学校开展退伍老战士进校园,共筑爱国主义新篇章宣讲活动(组图
·红色联播-孙泽海:铭记抗战历史,开创和平未来
·特稿:长征,一场刻在民族血脉中的伟大远征(组图)
·特稿:长征,一场刻在民族血脉中的伟大远征(组图)
·特稿:抗战史话:活跃在大街小巷的福建东山抗日晨呼队(组图)
·特稿:看抗战电影、听老兵故事会:新疆这个社区以沉浸式思政课开展“九一八”事
·特稿:警钟长鸣,吾辈自强:从九一八的沉痛记忆中汲取复兴力量
·红色联播-方彧华、牟敦波:正步荣光,巾帼风采——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暨建国3
·特稿:“吼散倭氛”,气贯长虹(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头条: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科技与文化融合
抗战史话:福建东山抗击日军侵略的三次战斗
李剑卿、朱胜东:抗战史话:福建东山抗击日
特稿:抗战史话:福建东山抗击日军侵略的三
丁穆松、罗代柳:彭州市红岩学校开展退伍老
特稿:彭州市红岩学校开展退伍老战士进校园
《石臼渔歌》里的精神力量
西行漫记 | “八路军获得了力量和声望”
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多举措发力 扎实推进抗战
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讲好抗战英雄故事 推动红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