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带着几个来自武汉的作家、记者朋友,又一次登上了闻名遐迩的罗田县胜利镇泗洲山,观摩八十四年前一位中国军人留在山顶的摩崖石刻,回顾中华民族在经受外来侵略的血雨腥风中仍然保有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心中亦顿生出“笑看乾坤”之豪迈。
泗洲山,其形态在层峦叠嶂的大别山中并无独特之处,但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是因为有着湖北省级文物“抗日石刻群”的存在,从而让深藏在大别山中的泗洲山名冠中原。
泗洲山,位于罗田县胜利镇周家垸西南侧,距胜利镇区2公里,其东南由巴河源流胜利河弧型环绕、西北临固基河,呈两河汇于山下的三面环水之势,当地人世世代代一直叫它“刺猪(刺猬)山”。然而,岁时更迭到1939年,中原重镇武汉被日本侵略者攻陷后,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所辖的第七军奉命回防大别山,七军司令部设于此山,军长张淦看山形似雄狮,遂将“剌猪山”改名为“笑狮山”并石刻于山腰铭记,此后,有众多军、政要员留下共计4处7块诗文石刻,从而形成了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泗洲山抗日石刻群”而享誉一方。
在这8块石刻中,“吼散倭氛”石刻尤其引人瞩目,该石高6.7米、宽8.5米,横卧于山顶的庙宇左侧下行80米处的山脊上,石刻主体“吼散倭氛”4字横刻石中;上款(右方)竖刻4行文字,内容为:“倭奴以中国为睡狮可欺,岂知狮已醒,一吼而倭氛散,一搏而倭奴灭,倭奴倭奴,死无噍类矣。辛己仲春”;下款(左方)竖刻“容州 凌压西”。
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罗田县博物馆馆长周曙初说,该石刻“吼散倭氛”4字为隶书体,上、下款为魏碑。据湖北省文物专家介绍,这块石刻是省内现存最大的“抗日石刻”。
石刻内容不用过多解释,其中的“倭”为中国古代特对日本的称谓,产生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官方文献,如《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唐代后因日方请求改称“日本”,但“倭寇”“倭奴”等为专对日本的历史词汇;上款“辛己仲春”是石刻时间,为1941年3月;下款“容州 凌压西”中的“容州”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广西容县一带,而“凌压西”是中国抗日名将,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四军中将副军长兼一八九师师长。
文献资料记载,凌压西将军,原名凌琼德,字秀华,号剑西。1891出生于广西容县。1918年参加湘粤桂联军,1920年入广西陆军讲武堂学习。1922年后历任广西警备军第七路军司令部副官、广西讨贼军连长、广西游击军参谋、广西讨贼军营长、团长。1933年任桂军第四五四师团长,在江西“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任第四十八军七十二师副师长。9月率部北上抗日,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蚌战役及武汉外围战役。在淞沪会战中利用地形地势,采用“板凳战术”,使日军被困于战壕,取得较大胜利。1938年任第八十四军一八九师师长,开赴武昌、大冶,防堵由浙赣路北犯的日军,8月下旬至10月在大洋庙山口随县与日军激战,击退日军多次进攻。1939年6月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少将。1940年参加武汉会战,率部在湖口枣阳县石板镇一带消灭日军骑兵1000多人,在抗战中,他有勇有谋,曾利用“板凳战术”重创日军,堪称阵地战大师,人称“铁板道人”。1941年1月,凌压西奉命率部从安徽六安调防湖北罗田滕家堡(现胜利镇)休整,3月,他题写了“吼散倭氛”四字。之后,他历任广西邕龙师管区司令、第五战区兵站副监、第五十二军军长,陆军中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不满国民政府“剿共”而辞职回乡做生意,新中国成立后,受中央领导邀请出山后,当选南宁市人大第一至第三届代表,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9年12月9日在南宁去世。
参观泗洲山“抗日石刻群”,回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历史,怎不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年中国军民对日寇的蔑视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呢?特别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铁蹄践踏、国破种灭的严峻局势之时,让“倭奴氛散、人灭,、死无噍类”,这种气壮山河、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何其重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