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黄平抗战群英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组图)
作者:罗勋
浏览次数:
2025-09-17 10:08:39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诗中,每一寸山河都浸染着英雄的热血,每一个名字都闪耀着不屈的光芒。黄平县虽偏处西南一隅,但黄平人民与全国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忠诚、热血与牺牲,在抗战历史的丰碑上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数黄平好儿郎,积极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毅然告别父母妻儿,走出大山,投身抗日洪流。

    一、抗日群英汇

    1.为国捐躯的八路军军分区副司令员张炯

    张炯,黄平人,1916 年出生。1931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3月,张炯任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参谋长,当时第三大队大队长为杨信,政委为韩去非。同年 6 月,他升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参谋长,8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1940年4月,该部改属一一五师鲁南军区,张炯任鲁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1940年8月,张炯在江苏邳县泇口镇伏击伪军姜东海部的作战中牺牲,年仅24岁。在战斗中,张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击溃敌人,但他自己却不幸英勇牺牲。2015年8月24日,张炯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为国捐躯的少将游击司令张子刚

    张子纲,名人纪,黄平县旧州镇人,生于1904年。幼年读书于私塾。子纲为庶出。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子纲颇受影响。二十一岁时乃愤然离家投身行伍。后因战绩提升为排长。北伐胜利后,子纲以部队优秀青年军官,选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班第一期进修,毕业后重返部队历任排、连、营长等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军兴,不久上海、南京相继陷落,眼见敌军践踏国土,蹂躏人民,烧杀淫掠,无所不为。子纲敌忾填膺,誓死报国,常常扼腕振臂,率团队与日军接战,乘隙歼敌,多有战绩,建功甚伟,国民政府西迁,被委充安徽利、含等县少将游击司令。子纲衔命奔赴皖东地区,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敢死队二千余人,广布侦骑,俟机出击,因得地利人和之便,屡歼敌人,数月间截获日军补给物资无算。敌人交通运输受阻,日军侵占受挫,日伪恨之入骨,相与共谋对付子纲,因买通当地帮会大刀队。潜伏于游击区,等待时机除去子纲。民国二十八年,子纲赴古河镇与友军交换敌情,商讨扩大游击区,配合作战,歼敌之策。于途中陷入大刀队围中,在奋战突围中,不幸中弹阵亡,时年35岁。

张梅钦

    3.蒙冤遇害的抗战女烈士张梅钦

    张梅钦,女,1930年从旧州女校考入贵阳女子师范,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后赴上海、南京求学,“七七”事变后秘密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1938年春夏,张梅钦从“陕北公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省政府巡回宣传队工作。1939年,张梅钦调至八路军129师范筑先遣纵队第五抗日游击大队任文书,奔赴抗日前线的冀鲁豫地区,在山东第六区总政治部(中共鲁西特委)任宣传干事,1939年秋调山东聊城地区,同年聊城失陷,范筑先殉国,纵队退到湖西地区坚持抗战。1939年8月发生“肃托”事件,各级党、政、军300多干部被杀害,区以上干部五六百人被集中审查,造成了到处乱抓、乱打、乱杀的严重恐怖局面。在“肃托”过程中,有人怀疑梅钦在陕北公学读书时参加过卡尔读书会,据说这个读书会是“托派”的外围组织,所以梅钦属于受害者之列,于1939年底被害牺牲,年仅25岁。198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1983)17号文件,宣布“湖西‘肃托事件’的性质是一起重大冤假错案,对受害者应追认为烈士,对受难者家属按烈士家属对待。”贵州省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于1991年,追认张梅钦为烈士,其经历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个案。

    4.抗战的国民党将领龙正才

    龙正才,苗族,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黄平县苗陇乡翁板村,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和南京高级校官班。历任国民党部队班长、少尉排长、中尉排长,上尉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副团长、上校团长、少将旅长、少将副师长、少将师长等职。

    一九〇五年,十四岁的龙正才到镇远参加了何绍孔(统战人员)部队,当勤务兵,班长。他在广西桂林大元帅(孙中山)府当卫兵,一九二五年被提为国民党一军一师三团三营十一连少尉排长。一九二七年升中尉排长,一九三一年升上尉连长。一九三二年进黄埔军校第五期深造。一九三七年被提为少校营长,后到南京高级校官班学习。一九三八年任一四〇师中校副团长,龙正才奉命带领他的团随一四〇师开赴抗日前线,随后升国民党三七军一四〇师七〇团团长。龙正才指挥所带团参加湖南长沙一线与日寇的血战,打了不少胜仗、恶仗,多次收复日寇占领的阵地。他指挥七〇团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斗,他以一个团的兵力,全歼日寇一个团,军威大震,得到军长陈沛的重赏,被提升为一四〇师少将副师长。一九四五年,龙正才任第九战区薜岳部独立第三师少将副师长(张涛任师长)。四十年的军事生涯,龙正才看透了国民党部队内部的明争暗斗,他便借此机会,辞去副师长职务,带家眷回乡,隐居施秉县翁哨村。一九四八年下半年龙正才又任独立师副师长。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解放军挺进贵州,八十九军溃败,师长刘逸群被击毙,龙正才接任师长,率残部逃往老挝半年后,被老挝部队打退回罗甸县,此时,全国已大部解放。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罗甸县解放,龙正才便率部起义。

雷 震

    5.招募抗日志愿兵的雷震

    雷震,苗族,苗陇乡大高山人,原苗陇乡乡长。

    一九四三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紧张阶段,前线严重缺员。国民党黄平县政府按镇远独师管区下达的征兵任务,分配到各乡抓兵。同年二月原任国民党山凯乡乡长雷震调任苗陇乡乡长,三月上旬,国民党黄平县政府给苗陇乡下紧急命令:“国家危亡之际,全国总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分前方后方,青壮年赴前线抗日,苗陇乡原欠四十多名新兵,限期三十天内交清。”接令后,雷震召集全乡八个保的正副保长,保队长和乡公所职员共三十多人在克麻塘开紧急会议,商量交兵办法。雷震在会上说:“我先报名自愿去抗日,你们信得过我,我们就去,我们要一个信任一个,路上保证不捆绑、不关押、给自由。”当即会上就有乡长雷震,乡文书龙润辉、五保保长刘跃青,三保保长龙通德和乡自卫队的雷国珍、雷朝凤、吴征文等,计一百二十多名(全是苗族)报名参加去抗日。一百二十名新兵交给镇远师管区三团(团长吴候)十连(连长张定一),并任命雷震为营副兼十连连长,三个保的保长任排长。在镇远训练七天后,开往湖南省桃源县。交给国民党七十四军(军长施忠诚)五十八师(师长张利甫)。一百二十多名新兵全部造册、点名交给张师长,正式服役参加抗日战斗。

    七十四军由桃源前往安化、新化、新田铺、邵东阻击敌军,驻火厂坪。配合空军行动到余田桥、金兰寺时与敌军战斗,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消灭日军近万人。黄平去的一百二十多名抗日志愿兵都参加了金兰寺等地的战斗,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很多人都牺牲在战场上,为抗日救亡,抵御外侮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沈大江

    6.参加长沙会战的黄埔军校生沈大江

    沈大江,一九一二年生,汉族,黄平县原重兴乡梨新村人。七岁入私塾。一九三二年进入黄平中学初中部学习。一九三七年赴贵阳南明中学读高中。一九三七年转入省教育厅师资班学习,毕业后,任黄平蒙加小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投笔从戎,考入湖南武岗的黄埔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学习,第十六期学员。一九四〇年四月毕业,任少尉见习约半年,当少尉排长。毕业分到七十二军新编十五师四团三营七连,驻守在九宫山阵地。八月任二排排长(少尉军衔)。一九四一年春指挥所在二排参加四天四夜的通山战役,歼灭敌军天谷师团60多人,指挥的排立集体功一次,后随全师换防,调到三都(属修水县)整训,为突击部队。五月,参加上高旧溪对日作战,被提升代理连长。一九四二年九月参加长沙第二次会战,战斗结束后,战区在长沙岳麓山召集了集团、军、师、旅、团的战斗总结和追悼大会,奉命参加会议,他立二等功。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参加常德会战,被提升为副营长。一九四四年冬天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提升为中校副团长。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淮海战役打响,十一月八日,沈大江所在新编十五师七十二军军长于锦源率部在安徽省肖县起义。

    7.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的沈廷瑶

    沈廷瑶,汉族,黄平县原重兴乡梨新村人。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小学毕业,踏上了抗日的征程。报考了驻扎在黄平重安马场的总后勤部军政处陆军第二期驾驶兵团(第一期原在湖南,因抗战而疏散到后方),作为驶驾兵第一团第四营第十二连战士。当时团部设在重安。团长钱崇桃,副团长钱立,营长刘佛,连长高云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抗日形势危急!在马场街学习了六个月,就分发到四川重庆小龙坎军政部军需处去执行运输军需物资的任务。战事紧迫时载将士们到前线去抗日。

    一九四二年,日军集中兵力向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进犯,沿海各省相继沦陷,国际交通线均被切断,抗战物资越来越紧缺。为了争取国外军需物资来华,经国民党政府与英、美、印、缅等盟国商定,将开辟“印缅战场”。下半年,在印度兰姆成立了“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即后来改称的“中国青年远征军”。远征军的中心任务是:打通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即由云南省的昆明至缅甸的腊戍。但由于当时日军已全部占领了缅甸,正向印度边界逼近,要打通这条线,必须从印度东北角上的雷多为起点,向东反攻收复缅甸,再由缅甸仰光向北的曼德勒、眉苗、腊戍到达我国的云南昆明才得以完成。中国青年远征军肩负和盟军先反攻收复缅甸,打通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的双重任务。

    一九四二年,沈廷瑶参加了中国青年远征军,奉命随部队出国,从昆明飞往印度的雷多,由雷多南下,跨过恒河到达兰姆集中地。作为骡马辎重团,主要任务是:负责我军军需物资的供给运输。骡马辎重团装备有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和爆破器材。一九四三年九月,骡马辎重团和盟军从印度的雷多出发,反攻缅甸。骡马辎重团的汽车连夜装载武器弹药抹黑送到密支那前线,盟军战斗机配合我军主力作战。密支那大捷,歼敌四千多人。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我军向缅甸八莫发起总攻,为这次战斗作好准备,骡马辎重团日夜抢运武器弹药给前线部队。一九四五年一月总攻八莫后,日军溃退到腊戍一线。我军集中兵力,在盟军的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苦战了四个多月,一九四五年四月底攻克了腊戍,另一支友军攻克了仰光,缅甸战争结束了。

卢兴国

    8.满腔报国驱倭寇中共抗战志士卢兴国

    1918年,卢兴国出生在贵州黄平县长岭村良田组一个农民家庭里。卢兴国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深恶痛绝,他怀着救国救民之心而勤奋学习,年年的成绩都十分优秀。1935年初,卢兴国与黄平县近百名青年报名应征到桂军第七军二十四师特务连。不久又到达贵阳编入国民党二十五军特务团三营九连。

    1935年12月,卢兴国从报纸上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战火,热血沸腾的卢兴国对蒋介石“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的消极抵抗思想极大愤慨,来到东北军驻汉口105师,被编到二营迫击炮排。1937年9月,卢兴国随部开赴津浦前线参加抗战,在沧州西花园与日军作战中,由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军无斗志,部队节节败退。1938年1月中旬回到武汉,从生活书店中阅读了《毛泽东自传》、《朱德自传》、《平型关大战》等进步书刊,最终看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卢兴国对寻找中国工农红军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1938年2月上旬,卢兴国与战友冯世潭在中共组织的考察和安排下,参加了张学思和黄显声两位将军开办的东北人民抗日先锋队干部训练班学习。后来,在周恩来同志的帮助下,卢兴国等人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并顺利通过抗大入学考试,编入第四大队十四中队攻读两个月的政治预科课程。1938年5月28日,卢兴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员。卢兴国在部队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先后担任过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务。1958年转业后任贵州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常学墉

    9.用音乐作为抗战武器的常学墉

    任虹,原名常学墉,笔名一心,1911年生于贵州黄平县旧州镇的地方大族,生前曾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和口琴家。1929年,任虹考入贵州省立师范学校的预备班.1930年赴上海学音乐,1933年到梦寐以求的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就读。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任虹回到贵阳,先后受聘于省立高中、省立女中及清华中学等,同时任进步组织“筑光音乐会”的音乐指导。1938年5月,任虹加入中国共产党。“筑光音乐会”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参与了庆祝台儿庄大捷演唱会、联合音乐演奏大会、送抗日救亡歌曲“下乡”,劳军联合大演出等进步活动,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此举自然招致国民党特务的忌恨和破坏,任虹本人身份暴露,并遭特务袭击。1938年受中共贵州省工委指派改造“筑光音乐研究会”,任指导教师并参与建立中共支部,教唱抗日歌曲、组织宣传活动。同年入党,后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多次指挥《黄河大合唱》,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10.抗战牺牲的黄平籍国民党官兵

即将奔赴抗战前线的黄平中学第四期毕业同学合影

    据普查工作统计,当年黄平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共有107人——他们用鲜血与牺牲,书写了少数民族儿女的家国担当。

    二、山河为证 抗战纪念

    1.“明心亭”和“七角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驾驶兵团在重安铁索桥桥头建立“明心亭”,誓死抗日。1938年,国民党驻军某团在铁索桥北建有一座重檐攒尖“七角亭”,当地民众还在这里塑有大汉奸汪精卫夫妇下跪石膏像,以纪念七七事变,警示军民。

    2.重安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竖立在黄平县重安小学篮球场南侧,距县城23千米。青石质,碑长160厘 米,高156厘米,宽87厘米,厚14厘米,顶端半圆,正面竖刻有碑文。石碑原竖立在今重安中学北面山上,后佚失,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重安小学施工时被发现。石碑刻字7列,共93字,系重安各界人士于1938年7月7日所建。 内容为(右起):

    民国廿七年“双七”纪念
    伟哉诸公 系衍黄宗 英勇抗战 壮烈可风
    成仁取义 光大含宏 前仆后继 殄彼穷凶
    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  
    国威丕振  令誉克终 倭寇不灭 誓不与共
    爰立华表 遥展寸衷 年年今日 普海歌功
    重安江各界民众恭建
    抗战建国阵亡将士纪念碑于2012年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3.得胜碑

    此碑是为纪念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而立的历史纪念碑。当时重安镇男女老少自发提着灯笼上街游行,连放鞭炮八天庆祝抗战胜利,并立得胜碑让子孙后 代铭记历史。此碑最初立于现今的凯施二级旅游公路重安中学校门前大桥北面左侧100余米处,后移至 “三朝桥”钢桁桥北侧桥头处,上半部分已残损遗失。

    4.旧州中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旧州中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旧州中学运动场东北角,占地20平方米。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抗日运动洪流中,黄平部分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奔赴前线作战,不少优秀的黄平儿女在抗战中为国捐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抗日阵亡将士的相关资料无法记载,个人资料更难以收集整理。后经家属多方证实,这些没有消息的将士已在抗日前线壮烈殉国。1941年旧州镇各族人民在缅怀他们的同时,自发捐款捐物在旧州中学古城墙旁为抗战的勇士们修建“阵亡将士纪念碑”,以纪念这些为抗日战争做出伟大贡献的同胞。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这块纪念碑遭到破坏。后来从旧州原住老人口述中获得该纪念碑的大小及形状,旧州中学于2012年在现旧州中学运动场东北角选址,重树一座与原样相同的实体石碑,碑体为方梯锥形,高约3米,碑脚长、宽60厘米。此碑的修建,使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更加缅怀这些为中国抗日战争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

    三、保障后勤,倾力筑根基

    黄平地理位置虽然是抗战的大后方,但是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黄平人民同样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在最前沿。

    黄平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一环,虽非最前线,但战略地位显著。黄平人民,以各种方式默默支撑着抗战伟业。

    修建旧州抗战机场。从1940年开始黄平人民拖儿带女,男女老少一起修建旧州抗战机场,附近的施秉、镇远、瓮安、余庆、福泉、石阡、炉山(凯里)、麻江、台江等县加上黄平人民近10万民工,建设西南“中心机场”。修建机场长度为2200米,宽830米;正跑道长1900米,宽50米;副跑道长1700米,宽30米,飞机堡10座、飞机库数13座,停机坪长700米,宽40米,滑翔道长5000米,宽50米的旧州抗战机场。机场可停放B52重型轰炸机70余架,歼击战斗机100余架,僚机70余架,大型运输机60余架。机场顺东西方向摆布,既能飞降小型战斗机,又能飞降大型轰炸机。黄平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东坡石壁上挖出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个洞窟的弹药库。这些抗战设施为中美航空队联合打击日本侵略,对扭转抗战战局发挥重要作用。直到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做梦都没有想到在黄平十万大山中居然有一座让自己走向噩梦的机场----旧州机场。

    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贵州省建设的机场

    黄平旧州抗战机场是目前唯一一座还在发挥作用的机场。

航拍旧州抗战机场

在东坡修建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个洞窟的弹药库

    募捐抗战物资。重安地区开展抗日募捐活动,外地商号每户都捐资00元以上,本地商号捐100元、50元不等。大户沈佐臣捐白米5石,许卜安、许克诚等都捐50元以上,连平时不喜欢参加公益活动的沈伯周也出乎意料地捐资50多元。那些找一餐吃一餐的小商小贩也踊跃捐献30文、20文不等,充分体现了国难当头重安民众的爱国之心。1936年重安小学师生通过演出和义卖,募捐了三千八百多元全部汇到贵州省航空救国分会,购置抗战物资。1938年重安小学高二年级组成慰问团,将募捐得来的五百多元买了毛巾、口杯、糖果、糕点等慰问品前往设在炉山的陆军后方医院慰问在抗日战争中光荣负伤的战士。

    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一是四屏镇的抗日救亡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平县城四屏镇的各界人士曾愤怒声讨日寇的侵华罪行。全面抗战开始后,四屏镇曾一度兴起抗日救亡运动热潮。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界及青少年学生情绪高昂,纷纷组织宣传队、歌咏队,白天夜晚排练抗日宣传节目。赶场天,到处都可看到抗日宣传队在街头演出,到处都可听到唤起民众抗日,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歌声,到处都可听到“打倒日寇”“打倒列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拯救中国”的口号声。二是谷陇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谷陇的抗日活动是中共党员王醒华、李长青等人组织进行的。1935年8月冬成立中共凯里党小组,李光庭、李长青为负责人。凯里党小组根据省工委关于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各族民众,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的指示,决定除李长青留在凯里开展抗日活动外,其他党员分散到各地,采取不同方法,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开展抗日活动。王醒华到凯里与李长青(王与李都是男师同学)联系后,认为凯里、谷陇、施洞、革一、旁海既是边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国民党统治势力较弱,便于隐蔽开展工作。李长青决定随王醒华到加巴民族小学任教导主任,秦天芬及李长青之弟李长和为教员。 1938年8月,王醒华、李长青、秦天芬来到加巴小学后,以学校为阵地,以教书作掩护,广泛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坚持反共的罪行。三是旧州抗日宣传活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抗日宣传和发展群众抗日救亡队伍为宗旨的进步组织,1936年9月成立于北京,每个省会设有总部,简称“民先”。当时贵州的主要城市基本上都成立有“民先”组织)队员发起并组织进行的。1939年冬周开铨、石天录等商议组织读书会,读书会的活动和抗日宣传便在周开铨、田维智的领导下秘密地进行。读书会以田维智、王书田、周开铨、石天录、常学华等为骨干,吸收部分进步青年参加,会员有教师周开祯、陈淑莲、龚庆华、石正翠,学生胡文鼎、周文珍、韩世昌、刘厚真等共16名。读书会一是阅读进步书刊,如《新华日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和鲁迅、茅盾的著作,同时传阅《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二是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主要形式有:组织话剧公演、举行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以抗日为内容的图画展览等,唱的歌曲主要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三江好》《松花江》《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等。三是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平溪、浪洞、辅仁(今一碗水)等区乡进行抗日宣传,用歌声、戏剧、图片等形式启发、提高群众觉悟。

    总之,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黄平人民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践行伟大的抗战精神。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联播-王伟光:把知青志放在“三史”大的历史框架中编研——在黑河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建设与发展业务交流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无
·红色联播-王伟光:把知青志放在“三史”大的历史框架中编研——在黑河国家方志馆
·红色头条: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论坛亮相2025服贸会(组图)
·特稿:抗战史话:福建东山抗击日军侵略的三次战斗(组图)
·特稿:彭州市红岩学校开展退伍老战士进校园,共筑爱国主义新篇章宣讲活动(组图
·红色联播-孙泽海:铭记抗战历史,开创和平未来
·特稿:长征,一场刻在民族血脉中的伟大远征(组图)
·特稿:长征,一场刻在民族血脉中的伟大远征(组图)
·特稿:抗战史话:活跃在大街小巷的福建东山抗日晨呼队(组图)
·特稿:看抗战电影、听老兵故事会:新疆这个社区以沉浸式思政课开展“九一八”事
·特稿:警钟长鸣,吾辈自强:从九一八的沉痛记忆中汲取复兴力量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罗勋:黄平抗战群英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
特稿:黄平抗战群英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
顺昌县洋口镇:为役前教育新兵送关怀、鼓士
培根铸魂,弘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
美国共产党党员在华尔街凝聚街头力量(组图
红色诗词-宋有荣:勿忘“九一八”
红色联播-王伟光:把知青志放在“三史”大的
红色头条: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科技与文化融合
抗战史话:福建东山抗击日军侵略的三次战斗
李剑卿、朱胜东:抗战史话:福建东山抗击日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