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高可为:再读帛书《老子》之若干新发现
作者:高可为
浏览次数:
2025-04-29 16:11:5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导读:从公元前168年下葬,《老子》帛书离我们至少有2100年了。2100多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并不能算短暂。但2100多年以前的图书和文字,即便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读书人依然可以清晰辨认,不得不感谢我们老祖宗的伟大!

    再读帛书《老子》之若干新发现

    帛书《老子》甲、乙本,是1973年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三号墓的墓主人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儿子(可能是利豨或利䌛,没有直接证据)。甲乙本作为陪葬品,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随墓主人下葬。

    原帛书甲本幅宽约48厘米(汉代标准织机幅宽),现存修复后展开总长约174厘米,推测原长可能略长(因边缘残损);乙本与甲本幅宽一致,同为48厘米,现存展开后长约192厘米,推测原长近2米,是甲本的1.1倍。

    原帛书甲乙本均以折叠形式存放在漆奁(化妆盒形漆器)中。甲本出土时被折叠为24层,叠块呈长方形(约24×16×5厘米);乙本被折叠为30层,叠块略大于甲本(约28×18×6厘米),与漆奁格子尺寸匹配。

    帛书的制式跟现代图书不一样,普通人看到的整理图片版阅读起来很不方便。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前几年研读帛书《老子》时曾反复阅读、比对原图。今年再次研读时,个人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用截图工具把原图裁剪、拼接成更方便阅读的图片,并做成了PPT文件。这为反复把玩、品读帛书《老子》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研读过程中也有不少新的收获和心得。

    现在,特把再次阅读帛书《老子》之若干新发现、新体会分享在这里:

    一、在帛书《老子》甲本中,尽管德篇部分和道篇部分被抄在了一起,但它们是分别从不同的本子抄来的。道篇用字更古旧,当抄自比德篇更古老的本子。也可能抄不同地区的本子。

    依据如下:

    通行本的“圣人”,在帛书甲本道篇部分都写作“聲人”,德篇部分都写作了“聖人”;通行本的“百姓”,在帛书甲本道篇部分都写作“百省”,德篇部分都写作了“百姓”;帛书甲本道篇部分的“上(高尚之意)”,到了德篇部分一般写作了“尚”。很显然,“聲人”比“聖人”更古旧,“百省”比“百姓”更古旧,“上(高尚之意)”比“尚”更古旧。

    另,帛书甲本第16章(属道篇部分)有“沕身不怠”,第52章(属德篇部分)则有“没身不殆”,意思一样但写法不一样。很显然,“沕身不怠”比“没身不殆”更古旧。

    还有,在帛书甲本道篇部分,今本之“终”多做“冬”(如飘风不冬朝);而德篇部分第63章有“是以圣人冬不为大”,第64章则有“慎终若始”。由此可见,在帛书甲本德篇部分“冬”、“终”并用。

    帛书甲本第57章(属德篇部分)之“静”字与“化”,与今天简化字的写法已完全一致。这在帛书甲本道篇部分是很少见的。亦或是道篇部分比德篇部分更古旧造成的。

    按:根据《说文解字》,“圣”原本读作kū,意思是用手挖土,和“聖”没有关系。宋元时期,民间已出现用“圣”代“聖”的俗写现象,尤其在元明戏曲、话本等通俗文本中可见简化用法,但并非官方规范。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将“圣”定为“聖”的简化字,两字从此合流。现代简化后,“圣”仅作为“聖”的简化字形存在,原“圣”(kū)的本义已罕用。

    《说文·土部》:“圣,汝颍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清施补华《别弟文》:“吾负母而逃,圣野菜充饥。”所谓圣人,不过是种地的头儿。“聖人”和“聲人”差不多,都是卖声为生的人,换言之,即“教书匠”或“导师”。《老子》研究学者李晓强说,“聖人”和“聲人”的称呼的不同,只是个习惯问题,应是因地而异。帛书本德篇部分称“聖人”,道篇部分称“聲人”,是因为抄写了两个不同地域的本子的缘故。

    综上,帛书甲本道篇与德篇的用字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时代或地域的抄本。这也印证了《老子》道篇、德篇曾分别单独流传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传世本之“自然”,未必尽是“自然”,亦有可能是“自祭”。

    从帛书甲本第54章“子孙以祭祀不绝”用字看,“自祭”未必是“自然”,也有可能是祭祀之“祭”。例如:第17章通行本之“而百姓谓我自然”,帛书甲本极有可能是“而百省胃我自祭”;第24章通行本“希言自然”,帛书甲本亦作“希言自然”;第25章“道法自然”,帛书甲本残损;第51章通行本“而恒自然”,帛书甲本极有可能是“而恒自祭”。

    祭,指有酒肉的祭祀。自祭,亲自祭祀,意犹自致(自我达成)。《白虎通德论》:“王者自亲祭社稷何?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万物,天下之所主也,尊重之,故自祭也。”自祭,类似自求(多福),未必说不通。

    三、帛书甲乙本之“争”、“诤”、“静”、“左争右青”、“(上青下心)”、“靚”及其关系。

    首先,在帛书甲本里并非没有“争”字。例如:第23章,“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字今字完全相同。

    但今本“争”字,在帛书本中有时写作“静”,有时写作“诤”。

    例如:第8章中的“争”字,帛书甲本作“静”(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帛书乙本则作“争”;而第15章、第16章、第37章、第61章中的“静”字,帛书乙本则作“左争右青”。

    再如:第66章“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第70章“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今本之“静”字,在帛书本中有时写作“(上青下心)”,有时也写作“靚”。但帛书甲本中亦非没有“静”字。

    例如:第15章“浊而静之”,第16章“守静笃也”,第37章“不辱以静”之“静”,在帛书甲本中均作“(上青下心)”。

    再如:第45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帛书甲本作“請靚”;第61章“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之“静”,帛书甲本作“靚”,帛书乙本作“(左争右青)”。

    例如:帛书甲本德篇部分第57章“我好(原作左子右女)静而民自正”,古字今字完全相同;帛书乙本则作“我好静(原左争右青)而民自正”。

    四、从道理上讲,丝帛很珍贵,抄写应非常细心,抄错的现象也应非常少。但帛书甲乙本中依然有涂抹和修正的痕迹,并且,漏抄、误抄的现象也不罕见。或许,抄完之后没有校正环节。

    兹把部分漏抄、误抄章节列举如下:

    帛书甲本第2章,“音声之相和也”之“音”,抄成了“意”。

    帛书甲本第7章,“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帛书乙本作“是以聲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疑似多抄了“外其身而身先”。

    帛书乙本第14章,“捪之而弗得”前多出一个“聽”字。

    帛书甲本第18章,“邦家昏乱”之“乱”,抄成了“乳”字(或因字形相近)。

    帛书甲本第28章,“复归於婴儿”中间少抄了一个“於”字。

    帛书甲本第31章,“丧事上右”之“右”,当为“凶”字,“便将军”当为“偏将军”。

    帛书甲本第35章,“淡呵”之“淡”,抄成了“談”。

    帛书乙本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之“脱”,抄成了“說”。

    帛书甲本第56章,“亦不可得而贱”之“贱”,抄成了“浅”。

    帛书甲本第50章,“兕虎”抄成了“矢虎”。

    帛书乙本第52章,“既知其子”抄成了“既得知其子”。

    帛书甲本第57章,“我无事(无)民自富”,中间疑似落下一个“而”字。

    帛书甲本第63章,“味无味”抄成了“味无未”;第64章,“百仁之高,始於足下”抄成了“百仁之高,台於足下”。

    帛书甲本第70章“是谓天,古之极也”,中间漏抄一个“配”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一部镌刻民族精神的史诗(图)
·下一篇:无
·《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一部镌刻民族精神的史诗(图)
·特稿:节气中感悟成长节拍——南昌福寿园、梅岭世纪园开展谷雨生命绘本活动(组
·特稿:谷雨
·滕文生:历史上儒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中红网-木易阳:长篇历史小说《扬雄外传》由北大纵横于2025年4月18日下午举行作
·一个家,最好的风水:1 个字!
·中红网-孙悦恒:论治国之道
·伏羲台殿宇台阶背后的数理涵义(组图)
·孔子到底为《易经》做了什么——孔子的易学贡献综述
·中红网-张学领:介之推与寒食节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高可为:再读帛书《老子》之若干新发现
安图县委党史研究室:寻访抗联遗址 凝聚前行
特稿:寻访抗联遗址 凝聚前行力量(组图)
付波、邵春慧:重走抗战路 追寻铁军魂——百
特稿:重走抗战路 追寻铁军魂——百岁新四军
石生才:一位高台籍志愿军战士的故事——献
特稿:一位高台籍志愿军战士的故事——献礼
中华美育助残帮扶再起航,“千万帮扶工程”
张鸿祥: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三兄弟长
特稿: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三兄弟长汀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