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一位高台籍志愿军战士的故事——献礼最可爱的人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5周年(组图)
作者:石生才
浏览次数:
2025-04-29 15:15:2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父亲在朝鲜

从甘南剿匪回到兰卅民警队

战友合照

朝鲜颁发的纪念章和奖章

朝鲜颁发的纪念章和奖章

朝鲜颁发的纪念章和奖章

朝鲜颁发的纪念章和奖章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在雄壮而又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声中,首批部队秘密出征朝鲜,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将军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先头部队仅有六个军十八个师。开启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简称“抗美援朝战争”。

    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世界头号战争贩子美国鬼子,就把侵略战争打到了朝鲜,同时他们也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飞机悍然越过鸭绿江,还猖狂地把炮弹扔到我国东北丹东一带,造成中国境内房屋被炸毁,平民伤亡。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当时,全国人民响应英明领袖毛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号召,积极应征入朝参战。1950年10月25日战争正式打响,一边是武装到牙齿,装备最先进的十七国联合军,一边是只有炒面加步枪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双方的武器装备天壤之别,艰苦卓绝的战争经历了五大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共组建6个兵团,下辖27个军,85个师,出动240万人入朝参战,牺牲人数包括毛岸英烈士在内,共计197563人,于1953年7月27日,美军在板门店签字投降,最终以美国强盗的失败而告终。

    那是一九五〇年年末,在大西北祁连山脚下,河西走廊弱水河畔的高台县黑泉公社永丰大队,有一户农家院,他家兄弟姊妹七人,母亲因生产老七难产而早亡。是老父亲含辛茹苦带大了他们。那年老大、老二相继招工去了玉门,老四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也已进军新疆,年仅十七周岁的老三积极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于一九五〇年末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嘹亮的志愿军战歌声中,身穿新军装、胸佩大红花,在家乡亲人们的拥送下,奔赴朝鲜去痛击美国侵略者。

    入朝后他参加过好多次残酷的战争。其中一次战斗中,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敌人火力十分强大,当时我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敌机肆无忌惮地在志愿军阵地上空狂轰滥炸,而我军阵地上只有机枪、步枪、手榴弹。先是飞机来回轰炸,之后是敌人的大炮轰鸣,炮声未停,坦克车又裹挟着美国大兵,头戴钢盔手持新式武器,铺天盖地地冲上了我志愿军坚守的阵地。几天来他们一个营的战士,打退了鬼子部队几十次进攻,每次都是白天失去阵地,晚上再从敌人手中夺回来。阵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满地,那些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与美国鬼子殊死搏斗的场景,战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现场悲壮无比。

    在一次次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斗中,他持续发挥了自己独创的两大优势:一是老排长教他的射击前把子弹在牛皮军靴上来回摩擦几下,射出的子弹会在敌人身上进口小,出口大,能达到一枪毙命的效果。二是在冲锋时勇敢无畏,冲锋时越是跑在最前头就越是有利,他告诉我:原因是冲锋越靠前越不容易被身后的战友误伤,更不会被躲在暗处的鬼子流弹所击中。那次战斗结束后一个营的战士,活下来的仅剩不到一个排的人数,他是幸存者。也因为表现英勇,消灭了九个鬼子,荣立三等功,勋章背面刻写着“总司令彭德怀”的字样。

    记得在小时候他对我讲,美国鬼子在战场上失利后,竟然丧心病狂地用飞机投掷细菌弹,细菌弹爆炸后飞出的苍蝇、蟋蟀、蚊子、跳蚤等毒虫的在空中成群乱飞,战士们若是接触到这些毒虫落过的碗筷、搪瓷杯上,凡是飞虫落过之处,志愿军战士一接触到就会感染上病毒,时常会有人眼睛瞳孔放大,肌肉与骨头分离,整个人迅速消瘦,不久便会痛苦地死亡。在当时,其中志愿军67军军长李湘将军因为被毒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引起了败血症和脑膜炎,最终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是就有毛主席从国内派出病毒学专家前去指导灭毒,让战士们戴上防毒面具、防护服,每消灭三只毒虫记三等功一次,消灭六只毒虫记二等功一次,以此类推,灭九只毒虫立一等功。他竭尽全力,也立了功。

    抗美援朝战争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战役。后来志愿军战士,又慢慢发明了坑道战。据他讲,这是陈赓大将受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指示三次专程入朝而布置的。战斗一停,战士们一边休整,一边挖坑道,这就发生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挖坑道是以连队为单位的,轮流上岗,每班岗都是按规定时间,五小时一换岗。那时我还很小,只记得他说:有一天,按正常的交接班时间是中午12点,他们连队应该是在中午12点整交班。而那一天,另一个接班连队的连长却提前了一小时去换岗。可能是连长有积极表现的动机,也可能是有立功心切的心态,总之连长带领全连战士早到了一小时。他们连队撤走了,谁料交班后,半小时左右继续挖掘的坑道突然全部塌方,那一个连的战士几乎全被活活坑埋,壮烈牺牲!只是抢救出两名在洞口活动的战士得以生还,还残疾了。要不然就是他所在的连队全部葬身在朝鲜了。这些最可爱的人,时刻经历着战争或非战争的危险和死亡,以及那么多离奇古怪的折磨。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危难,死里逃生。

    最令他终生难忘的,便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的主战场597.9高地上战争惨烈无比,而通往主阵地的周边环境也不亚于主战场。因为敌我双方都不愿意敌人的军队靠拢上甘岭去增援。这个士兵他当时是机枪排的副排长,在通往上甘岭2千米左右的主阵地,他们排执行阻击敌军增援的任务,这个阻击阵地名叫“下甘地”。敌军是美方第八集团军,是由赫赫有名的指挥官范弗里特指挥的师团,鬼子部队分批次在白天声势浩大上来增援,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在战场上拼死抗击,打退了敌军一次次的进攻。而我方的主要武器只有步枪、机枪和手榴弹,更多的还是打过日本鬼子,消灭过蒋匪军时的老式步枪。战士们头上也没有防弹的钢盔只有军帽,志愿军的食物大多是炒面和冻得石头蛋似的硬土豆,还很稀缺。朝鲜人民军也并肩作战。当枪堂子弹打完后,连长就高喊:“快甩哥哥”,因为按朝鲜语把手榴弹发音叫“哥哥”。

    子弹、手榴弹打光了,最残酷的战斗拼刺刀打肉搏战开始了,这次我军响亮的冲锋号一吹,冲下山去的志愿军战士杀声震天,在这强大的攻势下,大部分鬼子兵碰见不要命的志愿军战士,几个回合下来就吓傻了,部分胆小的直接扔枪开溜了,后来从抓获的一名美军俘虏的口供中得知:这一波冲上来的鬼子兵是没有作战经验的美国新兵,刚被强征的在校学生兵,才第一次上战场。当然大部分肉搏战不是这样的,就像战地作家魏巍笔下写的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多非常激烈、仇人想见分外眼红,互不相让,相当残酷。

    当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一个战士突然急促地大声喊到:“副排长,看你胸前有那么多红血!”他低头一看,胸前被洗得几乎发白的黄军装,浸满了黏糊糊的鲜血。因为刚解放时新中国一穷二白物资短缺,按规定每位战士一年可领一套新军装,他是共产党员,又是副排长,就带头两年才领一套军装,所以那套绿军装被洗得几乎发黄发白了。这时他才感到颈部喉管处疼痛剧烈,原因是他中了美军有麻醉毒品成分的飞机炸弹弹片,所以在全神贯注的战斗中没有感觉到伤口的疼痛,由于失血过多,不一会他就重度昏死过去了。

    后来他在朝鲜人民军的医院住院,几经紧急抢救,在颈部食管处做手术,取出了几块弹片,还有紧贴食管内壁的两块碎弹片,医生怕划破食管内壁不敢取出。手术虽然成功了,但不久人却“死”了,可能是失血过多之缘故。不一会儿,他也被缠裹上两丈白纱布抬“尸”下葬了。幸亏当时有一位朝鲜人民军医院的副院长,观察细心责任心强,他说:“这个士兵的情况有点反常,可能还有救!”于是又令人把他从死人坑上抬上来了,果然有微弱的生命体征,几经抢救,他又奇迹般地慢慢复活过来了,之后转到了中朝军队联合医院,转危为安,这是他第二次死里逃生。

    驰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打得非常惨烈,被称为世界上最残酷的战役——美军称之为“绞肉机战”。中方指挥官是第15军军长秦基伟,美方总指挥是第八集团军司令员范弗里特,双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志愿军战士被困在坑道里!食物和食用水都无法送进去,渴极了还喝自己的尿水,名叫:“光荣茶”,有时连光荣茶也没得喝。一次彭总致电毛主席,也只有简单而无奈的六个字:“饥无食,寒无衣!”这就是志愿军战况的真实写照,可见战争是何等的残酷啊!上甘岭战役连续打了43天,敌我双方伤亡总和达4.3万余人,志愿军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59次,击退了“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这一仗歼敌2.5万人,不可一世美军还是失败了,正是这个定局之战打怕了美国五角大楼的总统们: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为谈判桌上赢得了最重量级的筹码。

    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穷凶极恶的美国人终于害怕了,越来越打不下去了。尽管先后换了三任司令员: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但都还是黔驴技穷,最终也没有摆脱他们失败的命运,不得不在朝鲜的板门店签字宣布投降。我们的彭总霸气的对美国人说:“那个帝国主义随意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欺凌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毛圣人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伟大格局,将自己英雄的儿子,毛岸英烈士也永远留在了朝鲜。如今我们看到的世界局势: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巴勒斯坦、乌克兰……等国战乱不堪,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缺衣少食其状骇人听闻。从他们的悲惨遭遇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几十年的和平,打出了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国威和军威。也更加真实地应验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之警言哪!这就是妥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是那些英烈们用他们宝贵的生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祖国几十年的安宁,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换来了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长治久安!否则,我国现在比叙利亚等国家还惨呐……所以我们应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致敬,更应该向献身祖国的志愿军烈士们致敬!学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无愧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他一九五〇年应征入朝,在他国异域的朝鲜先参加战斗,之后参加朝鲜战后重建,共奋斗了七年。七年后志愿军分批次回国,中朝军民依依相送,洒泪挥别。(于1958年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告别了把他一次次从战场上用担架抬下来的朝鲜大爷和姑娘,告别了重伤时给他喂过饭的几位“阿妈妮”(朝鲜语:大娘),五七年胜利离朝光荣凯旋,回到了祖国。

    1958年他又第二次应征入伍,领命于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调遣:成为新组建的,全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骑兵11师的一员,全是作战经验丰富的亲一色灭美老兵。到甘肃省甘南州镇压马匪后裔的反革命武装暴乱,叛匪一听有的吓得六神无主!在剿匪当中的夏河拉卜楞寺附近,那一次战斗中他再度身负重伤,后手术成功,又死而复生,再立战功。这是他第三次死里逃生。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战斗,他们一举全歼了甘南的马匪暴徒,平叛成功后凯旋而归。他是共和国的护国忠臣,是我一生的骄傲和光荣!

    这是一位出生在祖国大西北的年轻后生,是成长在祁连山脚下黑河南岸的高台籍热血青年,是在异国他乡百炼成钢的志愿军战士。这个故事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可信度百分之百——他就是我的父亲!

    今天,当再度重温作家魏巍笔下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每次我都是热血沸腾,泪眼婆娑,感慨万千哪!内心深处油然泛起对最可爱的人无比的热爱和崇敬。父亲自六十年代始,只要天气己转阴或下雨时,未取尽弹片的颈部喉管之处,还有在肛门口的负伤处,(是在甘南剿匪中动手术时肛门内取出两片软骨,肛门被封一周多),国内国外两次手术处的喉管、肛门奇痒无比,折磨难忍,这两处后遗症折磨了他整整一生。回想着父辈们不平凡的战争经历,我时常陷入由衷地敬佩和无尽地哀思!

    在朝鲜战争中父亲负过多次重伤,荣获了战争纪念章和二、三等军功章共八枚,有的背面刻有“彭德怀元帅”的字样。他当年还在部队学会了吹口琴,小时候我时常听到父亲悠扬、动听的口琴声,那口琴声可能是他对残酷战争的回忆,也可能是对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战友的怀念,也可能是对归国后美好生活的憧憬……

    受父亲的耳闻目染,也靠着一丢丢的灵感,有意无意间我也学会了口琴简单的单音和重音的吹奏法,十岁左右在父亲的影响下,就学会了吹奏和演唱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祖国保和平,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他是我业余的口琴老师,虽然水平不高,但这位志愿军老兵,还教会了我用口琴吹奏和演唱了:“长白山绵绵山岭,沾满血印,鸭绿江畔密密森林,飘着血痕。今天自由的朝鲜光荣花环上,灿烂地闪耀着神圣的光芒。啊……伟大的将军,敬爱的金日成,啊……伟大的将军,我们敬爱的金日成。”他吹奏这首将军之歌的摸样,那份洋溢着的灿烂笑容和无比自豪的眼神,至今还深深地留刻在我孩提时代美好的记忆当中。

    父亲是我学习口琴的启蒙老师,工作后我在教学中,每每在音乐教学课上时常用口琴辅助教学,效果极佳。有时在学校课后闲暇,想起父亲时就用口琴吹奏表达思念之情。校园里也时常飘荡出一曲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东方红》、《妈妈的吻》、《洪湖水浪打浪》、《社会主义好》、《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众多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歌曲的口琴声,引起了有音乐爱好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在部分学生中掀起了小小的口琴热……

    最有纪念意义的当属他留给儿孙的奖章和在朝鲜时身着军装的照片,我的孩子们也争相珍藏。最珍贵是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父亲的军装已经泛黄,左胸前佩有白底红边的长方形字框,内印“中國人民志願军”的黑色繁体字,他双手斜握驳壳枪,和身体成35度角,照片上题写着“xxx同志永远握紧我的枪。”这张照片是在朝鲜拍照的,那年他二十出头,那年轻英俊、威武潇洒且略显清瘦的志愿军战士形象,成为了我和儿孙们一生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念相!

    父亲走了,走了已有二十七个年头了!每当看到相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视频和资料,我就抛弃诸事一口气用心看完,且每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每当听到口琴演奏,或是看到口琴时,耳边就回荡起父亲那悠扬、悦耳的口琴声,如梦似幻,是影成真;那口琴声象征着岁月静好的幸福生活;那珍贵的照片提示我们珍惜当下;那英雄的奖章警示我们爱好和平!

    最后呈上近期新作的六首诗词:两首词《满江红》、两首词《长相思》和两首《七律》诗做结,以示对已经病逝二十七周年的慈父大人,对这位九死一生的志愿军战士,表达出儿女们对家父保家卫国的伟大情怀,寄去深切的缅怀和无尽的哀思——

    1、满江红·颂父志勋  (2024年11月于高台)

    抗美援朝,征程险、雄姿似虎。临战地、勇肩重责,守桥无阻。弹雨纷飞身若铁,硝烟弥漫心如炬。为家国、何惧血横流,豪情注。
    甘岭役,枪林赴;桥边战,伤痕布。叹血流难止,众人皆误。五次勋功昭伟绩,一心向党忠心铸。看今日、浩气永留存,传今古。

    2、满江红·缅怀花甲病逝二十七载的志愿军父亲(2025年1月于西安)

    岁月悠悠,思无尽、音容宛在。犹记取、战衣披挂,志如沧海。抗美援朝驰异域,保家卫国豪情迈。念往昔、烽火漫山川,身先迈。
    今已矣,音容改;廿七载,阴阳碍。叹时光难再,梦寻千界。每忆严亲心泣血,常思教诲情澎湃。望九天、酹酒祭忠魂,恩情戴。               

    3、长相思·父亲抗美援朝赋  (2025年2月于西安)

    炮火鸣,弹雨拧,华夏儿郎铁骨擎。援朝热血凝。
    奖章明,党徽荣,岂惧牺牲正气盈,永携丹志铭。

    4、长相思·怀念抗美援朝父亲(2025年3月于西安)

    烽烟浓,战火汹,甘为牺牲守玉峰。枪林弹雨冲。
    血殷红,志犹雄,五次勋章煌碧空。党徽陪日红。

    5、七律·缅怀援朝父亲(2025年4月于高台)(通韵)

    援朝七载战云寒,上岭攻坚勇守滩。
    弹雨倾盆桥畔护,血花溅体阵中残。
    身经恶战功勋著,名载殊荣党证颁。
    每忆慈颜心欲碎,英雄浩气永承传。

    6、七律·祭志愿军父亲(平水韵)(2025年4月3日于高台梧桐泉墓地父亲坟前)

    清明时节泪潸然,跪祭高台念逝川。
    抗美援朝征鼓急,保家卫国战旗鲜。
    归乡未料身先病,别世无忘志尚坚。
    碑下焚香心泣血,音容宛在梦魂牵。

    作者:石生才,大专学历。甘肃省高台县人,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已退休。曾出集子《甘南之行》两万多字,一百多首诗词。荣获全国诗词大赛专家评审“汉瑄文学奖”一等奖证书。近期创作了几百首诗词,分别在本省、市、县、及外省市诗词作协杂志上陆续上刊。本人将不懈努力,弘扬正能量,为华夏诗词的发扬光大尽微薄之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华美育助残帮扶再起航,“千万帮扶工程”正式启动(组图)
·下一篇:无
·中华美育助残帮扶再起航,“千万帮扶工程”正式启动(组图)
·特稿: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三兄弟长汀革命往事
·特稿:浴血荣光的革命脊梁——革命烈士赖松元事迹(组图)
·特稿:延寿县玉河镇老促会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为五一旅游季“梳妆”(组图)
·红色头条:习近平: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青岛军文文职培训基地学校开放日盛大举行(组图)
·中红网-刘凤珍:记忆见证,岁月沉淀的清华回忆——感恩妈妈刘力贞,感恩“母亲”
·北上无音讯·归来有忠魂(组图)
·红色头条:吕玉兰对习近平的三个印象—— 四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
·天安门广场国旗亮相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红色传承再添华章(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石生才:一位高台籍志愿军战士的故事——献
特稿:一位高台籍志愿军战士的故事——献礼
中华美育助残帮扶再起航,“千万帮扶工程”
张鸿祥: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三兄弟长
特稿: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三兄弟长汀
周恩来纪念馆公益讲解服务公告(图)
“领悟大国之美——一扇清心”主题阅读活动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与市应急管理局开展共建
和平使者周恩来——纪念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
快来周恩来纪念地,打卡你的“人生第一扣”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