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个民族的脊梁不仅在于曾有多少英雄为她赴死,更在于后世能否让他们的精神永续长存!--张晋湘
2024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我发起倡议并完成一项重大使命:重走长征路,敬“初心水”取“忠魂土”。
90年前,86000名红军战士怀揣着对革命的理想,告别故乡,渡过于都河出发,踏上漫漫征途“长征”。他们的初心,如同于都河水,清澈而纯粹,只为一个信念——拯救民族于危亡,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初心水”的定义。
这些来自各个苏区的子弟,万千红军将士带着信仰和忠诚投入这次远征,长征胜利结束时仅存活7000余人。血战湘江、鏖战腊子口、翻雪山过草地,多少人倒下时仍望着北方的星,却再未能抵达。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忠骨散落山河,只留下“北上无音讯”的苍凉记载、历史的遗憾。我作为开国将军后代带着使命,发起倡议: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全程,在重大战役发生遗址、烈士陵园、纪念场馆、重要会议旧址等节点,向英烈们敬献于都河“初心水”,表达我们深切地怀念,采集回“忠魂土”,接烈士的灵魂返回苏区、返回故乡!使“北上无音讯”成为“归来有忠魂”!
一抔忠魂土,万里赤子心。九十载风雨沧桑,三十九处血沃之地,终于在这一刻,让我们以最庄严的方式完成了历史的叩拜,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2024年12月21日冬至。作为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举办了庄严、肃穆、隆重的“致敬长征·忠魂归根”主题活动。90年前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一场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90年后警车鸣笛,铁骑护航,全城迎接39份忠魂土归来,安放在于都县烈士纪念园。
今日苏区的红土不再等待未归人,而是以母亲般的胸怀拥抱这些散落山河的忠魂——他们用生命丈量的土地,终究成了回归的航图。这一抔抔饱含三十九处战地英魂的土壤,实则是共和国最厚重的奠基石,每一粒都镌刻着“人民”二字的分量。后世的人们永世不忘有这样一群中国人曾经为了信仰万里长征,为这个国家无名牺牲,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对他们永怀感恩之情。
据“中国纪念馆”网的报道:这一场跨越90年的追忆,牵动了数以万计的网友早早地守候在直播间,等待“忠魂土”的安放,向英雄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新媒体平台联动长征沿线28个市县融媒体中心和近20家主流媒体全程直播。全平台观看人次超5000万,还有超过30万的网友大力点赞、深情的留言、转发,体现了崇尚英雄人心所向。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我们:长征从未结束,只要初心如于都河水般清澈奔涌,英雄的精神就永远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与我们同行!

附:为“敬初心水·取忠魂土”使牺牲在长征中“北上无音讯”的英烈“忠魂归根”活动的部分经典留言。都很感人,推荐阅读!
一、张晋湘(原47军退休,1970年入伍,历任军参谋教员,团参谋长、团长、旅长等职。)
感谢曾莹组织的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您的缅怀、纪念、传承的精神及执着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打动着每一个人:一抔忠魂土,万里赤子心。八十余载风雨沧桑,三十九处血沃之地,终于在这一刻,让我们以最庄严的方式完成了历史的叩拜。当于都河的初心水浸润湘江畔的殷红土地,当腊子口的碎石混着娄山关的砂砾,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魂归故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一次神圣补全。这些无碑无冢的英烈,曾以骨为界、血为标,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上刻下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今日苏区的红土不再等待未归人,而是以母亲般的胸怀拥抱这些散落山河的忠魂——他们用生命丈量的土地,终究成了回归的航图。这三十九处战地精魂的土壤,实则是共和国最厚重的奠基石,每一粒都镌刻着“人民”二字的分量。从“北上无音讯”到“忠魂有归宿”,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我们:“长征从未结束,只要初心如于都河水般清澈奔涌,英雄的精神就永远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与我们同行。"
将“忠魂有归宿”接续在“北上无音讯”之后作为续篇,并非简单的历史补白,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庄严承诺。当年,万千红军将士踏上征途,血战湘江、鏖战腊子口、翻雪山过草地,多少人倒下时仍望着北方的星,却再未能抵达。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忠骨散落山河,只留下“北上无音讯”的苍凉记载。但“无音讯”不等于“被遗忘”,“未归”不等于“无家”。今日的“忠魂有归宿”,正是对历史最深的回应——你们的牺牲,我们记得;你们的信仰,我们传承;你们的英魂,我们迎归。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让那些长眠在异乡的忠烈,终于能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他们誓死守护的苏区热土,回到他们出发时回望的故乡。
“北上无音讯”,是历史的遗憾;而“忠魂有归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告慰。一个民族的脊梁,不仅在于她曾有多少英雄赴死,更在于后世能否让他们的精神永续长存。〔2025年清明〕
二、马秋科(军人后代、退伍军人)
献给“敬初心水,取忠魂土”活动的诗
久违了于都河的水,还是那么清澈甘甜。喝上一口吧!让它淌入凝固的胸膛。我与你长眠花开的草地,把覆盖的土,让亲人们捎回去,去看一看,看一看,昔日的战友和父老乡亲。为了劳苦大众,为了新中国,那年,你十八,我十五。 (2024年12月24日下午 於临沂)。
三、温有发(红军烈士后代)
曾莹大姐你好,你真是我们红军后代的恩人,我的红军爷爷温忠坤,温忠林就这样回于都了吗?爷爷你真的回来了吗?我经常以泪洗脸,爷爷你好吗?爸爸临终前说要我找到你,把你接回来,孙儿真的好想你们,现在终于可以去拜祭你们了!〔2024年冬至〕
四、*卫星(某军队院校退休领导同志)
长征至今90年,留下的子孙多少代,留下的故事千千万,曾莹大姐背负使命,历经艰辛,泪洒长征路,带去“初心水”,洒在了90年前英雄牺牲的漫漫征程,用心、用泪、用血取回代表英烈忠贞无畏灵魂的“忠魂土”,返回苏区在故乡的大地入土为安,告慰父辈,告慰天下,把父辈的英魂,把长征的故事洒向了云天!向我敬爱的曾莹大姐致敬!
五、丁良跃(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
2024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由开国将军曾雍雅的后代曾莹策划组织发起的“敬初心水·取忠魂土”--于都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活动,我也有幸参与、见证了接长征中“北上无音讯”牺牲的英烈们的忠魂回到苏区、回到故乡入土为安。历史的足音,唤醒一代一代相守相忆,一代一代人的长征终未忘记,因这是赓续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红色血脉,是根植于革命先辈不变的传承基因,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牢记红色历史,延续革命血脉,默默耕耘,持续奋斗,是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先烈们的忠魂长存天地!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砥砺前行,让盛世如您所愿!这段经历使我受了深刻教育,将永驻心间,也许五年、十年后,我仍会忆起,仍激情万分,心潮澎湃!
六、李骁竣(红军连长烈士后代、赣县区沙地镇攸镇卫生院院长)
“红军阿哥,你何时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赣南苏区出发长征,出发时8.6万人,到达陕北7千多人,长征时真正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统计不了,随军出发有不少挑夫、民工群众,加上长征一路上“扩红”,这个数字当时无法统计,牺牲了多少人?时间地点?是谁?哪里人?太多的不详。
于都籍开国将军曾雍雅的女儿曾莹女士做了一件大好事,凭着毅力、带着敬畏之心重走长征路,从于都出发时带了于都河的河水,历经长征途中每一处战役遗址、烈士陵园、纪念碑、重要会议旧址等,洒上于都河水,并取了39份长征中重要结点的泥土,将这些洒满烈士鲜血的“忠魂土”安置在于都县烈士陵园,当地党政军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敬初心水,取忠魂土”这个活动是个伟大创举!从长征集结出发地,苏区故乡带来的家乡水足以慰藉红军先烈的心田,带回战场上洒满红军将士鲜血的“忠魂土”安放回苏区和家乡,从此忠魂归根,入土为安,这个寓意足以告慰红军先烈。这个创举非常有意义!
七、易克美(红军烈士后代)
在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曾莹大姐发起的长征沿线重大战役遗址,烈士纪念碑/园,或重要会议旧址敬献于都河的”初心水”,并采集39份”忠魂土”的活动,我是跟随大姐历时二十多天、行程6300多公里的亲历者,我们用独特且饱含深情的方式,向红军英烈献上最诚挚的祭奠。告慰烈士英灵,从此“北上无音讯”的英烈士,终于魂归长征出发时的苏区。同样我两位烈士爷爷的英灵也接回了家,爷爷已魂归故里入土为安。从此以后我们想爷爷时,随时可以去烈士陵园祭拜,去告慰爷爷和所有的先辈先烈,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我们享受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他们就活着!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不敢忘记,我们要永远铭记!我们一定会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如今盛世如您们所愿,您们安息吧!
八、管冬梅(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科长)
@曾莹大姐:“敬初心水,取忠魂土”这八个字紧扣致敬长征行主题,一舍一取,一出一进,有呼有应,有生有成,接回来一抔抔忠魂土一字排列,就是一条长征路,安放到于都烈士纪念园超级震撼,具体直观。

“致敬长征·忠魂归根”主题园区19.34米*10.18米代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红飘带路线图25米代表长征两万五千里伟大的征程,39份“忠魂土”按照长征沿途重要节点(取土地点)安放。

主题园区夜间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