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松元烈士像

赖松元烈士母亲刘冬金

在福建省长汀县羊牯乡白头村,一个贫苦家庭于1906年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就是赖松元。
长年靠着替别人撑船打工艰难维持生计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拉扯大。尽管生活困苦,但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1915年,在父亲的努力下,赖松元得以进入村私塾学校读书。然而,两年后,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辍学回家,扛起锄头干起了农活。
这段艰苦的岁月,让赖松元尝尽了生活的苦头,却也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将他锻造成了一名铮铮硬汉。他目睹了乡亲们在地主土豪的剥削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心中燃起了对不公平社会的强烈愤怒和改变现状的渴望。
1928年农历六月,赖松元挺身而出,带领本村的农会会员们参加由张赤男领导的畲心暴动。暴动的那一天,天空仿佛被革命的火焰点燃,赖松元身先士卒,振臂高呼,带领着农会会员们冲向敌人。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仿佛要将这吃人的旧世界彻底推翻。暴动胜利后,赖松元带领大家打开地主、富农的粮仓,把谷子和田地分给穷苦百姓。看着乡亲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赖松元更加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然而,他的这一正义之举却彻底激怒了地主土豪,他们对赖松元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除之而后快。但赖松元毫不畏惧,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正义,为了让广大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1929年,赖松元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之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仰指引。1930年,他加入赤卫队,同年3月参加了濯田农民暴动。在这场战斗中,他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能力。此后,他又在南阳、宣城一带积极参加游击战,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他带领着游击队员们神出鬼没,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1年间,赖松元被调往汀东游击队工作,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历任排长、指导员,中共连城县委委员、连城县委书记等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为革命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开展斗争,不断壮大革命队伍。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转移。赖松元服从组织安排,奉命带领连城地方红军游击队在当地打游击。1934年10月,在连城四堡的一次作战中,赖松元带领着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敌人的火力十分凶猛,战斗异常激烈。赖松元不顾个人安危,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指挥着战士们奋勇杀敌。在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不幸中弹。但他依然顽强地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赖松元英勇牺牲,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当赖松元的母亲刘冬金从地下党组织那里得知儿子牺牲的噩耗,一时间,她只觉天旋地转,心如刀绞。她的世界仿佛天旋地转,所有的色彩都在刹那间褪去,只剩下无尽的灰暗。心中的焦急如同一把熊熊烈火,将她最后的理智吞噬,她一刻也无法再等,当下便决然地从老家白头村启程,向着连城四堡的方向奔去。只为寻回儿子的遗体,见上最后一面。
这一段200多里的路,刘冬金妈妈全靠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烈日高悬,烤得大地滚烫,汗水顺着她的脸颊不断滚落,滴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蒸发。饥饿感如影随形,腹中的空虚让她的脚步愈发沉重。这些身体上的折磨,都无法阻挡她寻找儿子的脚步。每一步,都伴随着脚底传来的酸痛,可她从未停下。短短三天,她竟穿烂了三双草鞋。终于,她拖着疲惫不堪、又累又饿的身躯,抵达了四堡。
然而,眼前的四堡,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派的阴影笼罩。村口的老树伤痕累累,像是在诉说着这里遭受的苦难。街道上冷冷清清,偶尔有几个行人也是神色匆匆,眼神中满是恐惧与警惕。刘冬金妈妈身处这陌生且危险的地方,满心都是无助与彷徨。红军组织的接头人也不见踪影。望着这片萧条破败的村庄,她寻找儿子遗体的希望愈发渺茫。
但刘冬金妈妈没有放弃,她逢人便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知晓情况的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她都满怀期待地上前询问,声音因为焦急和疲惫变得沙哑。可得到的回应,永远是一次次摇头,那些冷漠的神情,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她的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三天过去了,刘冬金妈妈的眼神中,只剩下无尽的空洞与绝望。她缓缓转身,拖着沉重的步伐,踏上了回家的路。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将她孤独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那背影里,满是一位母亲失去儿子后的悲痛与遗憾,仿佛在向这个世界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赖松元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