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家印象中,习近平总书记不论是对待群众,还是面对基层干部,平时都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在《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受访者周伟思却谈到了习近平少见的一次发火,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在《河北青年》杂志社工作的周伟思为在正定工作的习近平撰写报告文学《而立之年》,在与习近平的深入接触中,他渐渐地被习近平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特别是对习近平在教育和人才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印象深刻。
亲自出题考干部。习近平刚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时,教育正是他分管的工作之一。在教育上,他对干部教育抓得很紧。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在正定,求稳守旧的观念阻碍着干部的思想解放。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就在不同场合给大家讲沿海地区发展现状、国外的先进模式和改革开放的一些新理念。他不仅这样讲,而且还亲自抓干部的素质教育。在他提议下,当地为党政机关一些干部开办了初高中文化补习班。参加省、地、市的县委书记政治、经济知识统考回来后,习近平还马上要求县直机关干部们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等。作为县领导,他甚至还亲自出题考干部并亲自监考,为的就是带领干部们重视学习、转变观念。哪怕是现在,能像当时的习近平那样真正把干部教育抓得这么紧、这么实的领导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直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习近平还是经常会出席党员干部的一些研讨班、培训班,对干部的成长培养、教育培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具体要求,他曾说:“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这些都足以体现他对干部素养能力的重视和长期关注,可谓用心良苦。
求贤若渴引人才。抓教育,一为育人,二为求才。习近平在正定时非常重视人才工作,致力于人才的引进。不管是在县委、县政府大门边挂上人才技术开发公司的牌子,还是登报求贤,或者是给全国各地的正定籍大学生写信求贤,这些看似“破天荒”的措施背后,都彰显了习近平对人才的渴望。据周伟思回忆,当时有一个农村的小青年给习近平写信,批评县委耍花架子,抓商品生产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在信里还把习近平给“骂了一顿”。这要是换成其他领导干部,搞不好会非常生气,但习近平非但没有不高兴,还笑着说:“这小子好像有点水平,想法也基本对头,闹不好还是个人才呢。”“这样,我派人去考察一下,如果这个青年果真不错,我们就请他出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从这件事中,我们不禁感叹当时年仅30岁的习近平竟有如此宽广的胸怀,更不难看出他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后来,习近平到宁德工作时,也曾有个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在地委大会上站起来“放炮”,习近平也是不仅不生气,还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深入一线调研了解情况,这个杨奕周后来还成了习近平一位非常要好的基层朋友。习近平对人才的真诚爱护和宽广胸怀发自内心,这种真挚情感给予基层干部莫大的鼓舞。
冲冠一怒为教育。抓教育,少不了进学校,检查基层办教育的情况。其中,有这么一件事让周伟思记忆深刻。一次习近平到村里小学调研,发现有所学校把马车、拖拉机来回乱跑的大道当作操场,10来间教室的窗户没有一片玻璃是完整的,教室凳子不够了就让孩子坐在地上。此情此景,让习近平不禁“怒上心头”,他质问校长:“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这么破败的学校,你们怎么看得下去呢?”“这个学校,让人看了痛心!这些孩子到了21世纪就要成为村里的顶梁柱,可现在给他们提供的是什么成长环境呢?学习的课桌是水泥板的,比凳子还低,你去趴半天试试?这样子不但培养不出人才,倒是先要出一批驼背、近视眼!你们怎么能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并且要求村主任:“你们今晚就开会落实整改,下星期去县教育局报计划。至少先要有窗户玻璃,有木头的课桌板凳。就你们村的条件,不应该把小学搞成这个样子,你们完全有条件改善好。如果你们还不行动,就要撤你的职!这件事还要告诉乡里,乡党委也要督促过问,否则,他们要负‘连坐’责任!”习近平在工作中很少动怒,这是他来正定后的第一次发火。后来,在宁德工作时,习近平说:“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可见在基础教育方面,习近平始终是“零容忍”的。基础教育事关民生福祉、民族未来,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立足长远、注重根基的政绩观的最直观体现。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事业兴,这是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和谨记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