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6日下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1982年4月,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骑着自行车到县里各乡村调研,有一天到了三角村。三角村可是全县的模范村、先进村,也是全县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村。沿街走来,看见村边站着几个村民聊天,习近平就走了上去,和大家打招呼,还和大家一起聊了起来。家长里短间,就越聊越近乎。习近平很随意地就问了一句:三角村是个模范村,当然还要好上加好,大家生活上还有什么问题吗?村民说,你们都知道我们是模范村,可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粮食还不够吃呢!一年干下来,从年头吃不到年尾。谁家不够吃了,就偷着去外县换山药干吃。一斤粮食能换三五斤山药干。用山药干撑着,总比饿肚子强吧。习近平关心地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村民无奈地答道,征购交得太多了,手里又没钱买粮,没办法才这样的。
俗话说,为官避事平生耻。人民群众有困难,管不管?管!从三角村调研回来,习近平久久不能平静,他找到一位县领导彻夜长谈。
实事求是提出“尖锐”问题
曾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县长、石家庄地区行署副专员程宝怀同志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回忆说:“一天晚上,近平同志到我办公室来。他说:‘程县长,最初省委让我到“好县”工作,依你看,“好县”的标准是什么?’我说:‘咱正定就是“好县”,标准很简单:第一,咱们对国家的贡献大,每年粮食征购7600多万斤,是河北省的老大,老书记冯国强说明年咱们还要争取交一个亿。第二,正定的领导班子很团结,老中青结合,你20多岁,我40多岁,冯书记50多岁,是个团结战斗的班子。第三,正定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咱们的三角村是先进典型,全国各地都来参观学习。’”
“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当时是正定引以为傲的招牌,程宝怀的三点标准讲得也很是硬气!然而,习近平下定决心要挑破这个问题,他笑着说:“老程同志,是不是‘好县’,应该以综合指标来衡量。咱们县去年农村人均收入是148元,你刚才说到的学大寨先进的三角村,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他们偷着到外县换山药干吃,回来交征购。这些事,你了解不?”
其实,程宝怀对三角村的情况是了解的,只是“身在此山中”的人最容易忽略“庐山真面目”。习近平初来乍到,反倒是对新接触到的信息保持了敏锐的认知,他继续对程宝怀说:“咱们正定县在经济上是农业单打一,在农业上是粮食单打一。咱们为了交征购,年年扩大粮食面积,压缩经济作物面积。现在咱们全县的经济作物,棉花还剩一万亩。我们现在的粮价30年一贯制,小麦一斤1毛2,玉米一斤8分钱。咱们粮食交得越多,群众收入水平就越低。依我看,咱们正定县实际是个‘高产穷县’!”
“高产穷县”,这样的论调一时让程宝怀难以接受,他反驳说:“‘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就在办公室挂着呢,哪能说咱们不是‘好县’呢?”习近平也不急,很诚恳地说:“咱们的‘贡献’越大,农民的收入就越低。这个问题必须得解决一下。我想给中央写个信,反映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把高征购减下来。”
粮食高产是事实,但人民群众饿着肚子搞生产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高征购造成的这种矛盾亟待解决。习近平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这个“尖锐”的问题推上了“台面”,让它在正定的领导班子中形成“讨论”。然而,敢于提出“尖锐”问题,实事求是是一方面,背后还有他对政策风向的敏锐洞察。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越吹越劲,“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呼声渐渐盖过“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放活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成为新的趋势。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习近平才会信心满满地提出要给中央写信反映这个问题。
给中央写信减下“高征购”
在与正定县领导班子进行充分沟通后,习近平和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同志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程宝怀回忆说:“时间不长,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来到了正定,对正定征购是否负担过重问题开展调研,召开了几个座谈会,调查组一致认为近平同志反映的情况属实。之后上级决定把每年正定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减了2800万斤。这一减,可了不得了。1983年,我们召开三级干部会(县、乡、村三级干部会),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粮食作物面积,上经济作物,当年种植‘中棉十号’17万亩,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从148元涨到了400多元,翻了一番半,一年就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一封薄信为引,减了2800万斤征购啊!地方领导实事求是汇报问题,上级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高征购”在正定落幕的那一刻,新的希望就升起来了。就在时隔一年的1983年,正定农民的人均收入就翻了一番半,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怪乎当年程宝怀激动地对习近平说:“你为正定人民办了一件大事,正定人民永远忘不了你。”办成这样一件“大事”,动力何在?这其中,早早展现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他的为民之心、为民之举,不是身居高位后的政治“作秀”,而是在从政的起点就伴随他一路随行。从为正定减下“高征购”,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的拳拳爱民之心,从未改变。
四十多年前,习近平在正定掀起的这场“征购”改革,不仅卸下了正定“高征购”的枷锁,打破了正定“高产穷县”的困境,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当治理真正着眼民生福祉,就有立场、有勇气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