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7月14至20日,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寻根铸魂·延安行”实践团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以“忆·寻·讲”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参观革命旧址、沉浸式体验革命历史、志愿宣讲等形式,深刻感悟延安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一、忆:追忆党史,感悟延安精神之根

实践团参观位于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的延安文艺纪念馆,深入了解感悟家喻户晓的红色文艺创作背后的故事。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通过参观历史建筑、文物和艺术作品,深入了解鲁艺在革命年代培养文艺人才、推动革命文艺发展的重要贡献。团队成员通过了解《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诞生背后的动人故事,深刻感受到红色文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强大力量。随后,团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和枣园革命旧址,系统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史。在杨家岭大礼堂,团队成员重温中共七大的历史场景,深刻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枣园的窑洞和菜园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内涵。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毛泽东在1952年5月2日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
“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是爱国青年所向往的圣地。成千上万热血青年冲破艰难险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熔炉。与此同时,一批追求光明的文艺青年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接受革命的洗礼,于是鲁迅艺术学院应运而生。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艺术学府,1940年4月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统一简称鲁艺),1945年11月迁往东北。
1938年至1945年,鲁艺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从最初的服务于抗战、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到中期的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目标,后期升华成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发挥了艺术在抗战中的最大效能。
延安时期鲁艺聚集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革命文艺家。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与人民同甘共苦,开展了抗战歌咏、抗战戏剧、抗战文学、抗战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运动等活动,使文艺工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人民和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鲁艺,不仅引领了抗战文艺的发展,而且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写了革命文艺最绚烂的篇章。


杨家岭:
在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景点——杨家岭革命旧址。这里汇聚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0多个中央职能机关,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
党中央在杨家岭期间,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建设“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座历史性的标志。
Q:中共七大为什么被评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A:中共七大的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
它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使全党有了前进方向的指引和正确方针的遵循;
它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有了在政治上、思想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
它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使党的路线方针得以顺利贯彻有了根本的保证;
它选举产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
党的七大,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了史册。
二、寻:访寻古迹,对话革命文化遗产

团队成员在聆听讲解后,结合专业知识同讲解员分享交流党史知识。
在中共西北局旧址,团队通过研读历史文献、模拟七大代表辩论等形式,深入分析陕甘宁边区的施政智慧。在枣园,团队成员开展了“领袖一日”沉浸式体验,切身感受革命者在艰苦条件下的精神富足。延安新闻纪念馆的铅字排版和战地记者模拟活动,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年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与伟大。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团队成员实现了从“观光”到“精神求索”的升华,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


枣园:
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至1947年间的工作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继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领导根据地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和办公——正是在这样简陋的窑洞内,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着革命走向了胜利。走在旧址内,似乎能目睹那些年领导人谋篇布局的辛勤身影,每一间窑洞都记录了那段既艰苦又辉煌的历史。而现在,这里成为了人们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地方。
枣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过往的岁月。那些简陋的窑洞,映射出革命先烈们的毅力与智慧。踏入此地,看到昔日前辈所使用简陋的家居用品和办公器具,能够体会到那段岁月的艰难与共产党人坚持革命到底的决心。在这里,人们能够深切体会到革命先烈们为信仰和理想不懈奋斗的意志。


同其他三下乡团队交流学习
三、讲:志愿宣讲,传播新时代理论成果

实践团同鲁艺旧址讲解员通力合作,出色完成特色讲解任务。
“站在鲁艺斑驳的土墙前,我仿佛听见86年前冼星海在窑洞里指挥《黄河大合唱》的怒吼,看见古元在老乡炕头修改木刻的身影——那把曾被百姓笑称“阴阳脸”的刻刀,最终雕出了中国美术的丰碑……”
在充分学习与体验的基础上,团队化身讲解员,在鲁艺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地开展志愿宣讲活动。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延安时期的党史故事,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向群众分享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生态保护等新时代理论成果。宣讲中设置了互动环节,解答群众疑问,增强宣讲的实效性。团队成员表示,通过从“倾听者”到“讲述者”的角色转变,不仅深化了自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让党史知识和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次三下乡,在参观红色圣地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感受那段光辉而峥嵘的革命岁月,接受历史的洗礼,铭记先辈的付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在此次实践调研和红色志愿宣讲的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们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和鲜活的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借助专业知识,将自身所学、所长投入到讲好党史故事之中去,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学子响应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想追求,以实际行动为落实三下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注入青春活力、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