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领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寻光团队"兵分两路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光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丁文才、甘金楠、乔乐、戴子胤一行前往河南省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历史;与此同时,队员盛宇轩则奔赴安徽省安庆市黄镇纪念馆,探访这位革命家、外交家与艺术家的光辉人生。两支小分队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学和互动体验,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在红色足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郑州分队:重温二七精神,感悟工人力量
7月12日清晨,郑州分队成员迎着朝阳来到位于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广场。高耸的二七纪念塔在晨光中巍然矗立,63米高的双塔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厚重的历史感,瞬间将队员们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座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的纪念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象征。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纪念塔一层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长达12米、高3.5米的巨幅油画《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画面中铅灰色的天空、覆盖薄雪的地面以及工人们坚毅的神情,生动再现了1923年2月那场震撼全国的大罢工场景。队员们特别注意到画面右侧一个穿深蓝色工装的青年形象,讲解员介绍这是根据真实人物李震绘制的,他当时只有19岁,在罢工期间负责在各工厂间传递消息,曾在雪地里跑了三里地躲避巡捕,棉鞋湿透仍紧攥着怀里的纸条。戴子胤在参观后表示,"以前在课本上读到‘二七大罢工’只是几个抽象的概念,今天通过油画中人物的表情、衣着上的补丁这些细节,才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工人们的坚韧。"

图一:郑州分队成员参观二七广场
登上纪念塔二层,"工潮涌动"展区的镇馆之宝——一盏1922年的信号灯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盏玻璃罩有放射状裂痕、金属底座锈迹斑斑的信号灯,正是1923年2月4日夜郑州机务段工人王复生用来发出"罢工开始"信号的历史见证。旁边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章程》同样引人注目,巴掌大的纸页上"凡我工友,团结一心"的字样被人用红笔反复圈画,墨水已渗透纸背。队员乔乐仔细记录下这些细节,他表示:"这些文物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历史的语言,讲述着工人阶级从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的觉醒过程。"
在纪念馆的"时空对话"互动区,团队成员通过VR设备"穿越"到1923年的罢工现场。耳边响起嘈杂的人声——"别挤!孩子在这儿呢!""大家排好队,别给他们抓把柄!";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广播里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长林祥谦的声音坚定有力:"我们罢工,是为了争回工人的人格!"队员甘金楠在虚拟场景中看到一个穿短褂的小工冻得瑟瑟发抖,旁边一位老工人把自己的窝头掰了一半递给他。摘下VR设备后,甘金楠感慨道:"课本里说‘罢工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但刚才那些细节——递窝头的瞬间、护着孩子的呼喊——让我真正明白了‘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温度的具体行动。"

图二:郑州分队成员参观二七广场
中午时分,队员们坐在纪念馆休息区整理笔记,本子上已记满各种细节:油画里磨破的袖口、信号灯的裂痕、章程上的红圈、VR里的窝头……这些碎片拼在一起,让1923年的那场罢工变得立体而鲜活。队长丁文才总结道:"今天我们通过凝视文物斑驳的痕迹、梳理史料中隐藏的细节、参与沉浸式互动体验,一步步走近历史现场,深切感受到百年前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抗争精神。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传承这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为国家材料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安庆分队:追寻黄镇足迹,感悟赤色人生
同一时间,队员盛宇轩独自前往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102号的革命文物陈列馆,开展对黄镇将军生平事迹的专题研学。黄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革命家、外交家和艺术家,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堪称传奇。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盛宇轩系统了解了黄镇将军的革命征程、外交勋业与艺术人生。馆内展出的珍贵文物大多来源于黄镇夫人朱霖女士的无私捐赠,包括将军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创作的书画作品以及外交场合的珍贵照片。盛宇轩特别注意到一件黄镇在长征途中使用的旧军装,虽然已经褪色破损,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个艰苦年代革命者的坚韧意志。
"黄镇将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横刀定乾坤’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了我,"盛宇轩在参观后表示,"作为艺术爱好者,我尤其敬佩他在艰苦环境下仍坚持创作的精神。他用画笔记录革命历程,用艺术服务人民,这种将个人才华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

图三:安庆分队成员参观黄镇纪念馆
在陈列馆的互动体验区,盛宇轩尝试临摹了黄镇的一幅水墨画作品,虽然笔法稚嫩,但他表示这个过程让自己与革命前辈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艺术不仅是审美的表达,更可以成为记录历史、传播思想的载体,黄镇将军的艺术人生给了我很大启发,"盛宇轩说,"作为材料专业学生,我们也可以探索将专业知识与艺术创作结合,用新材料、新技术传承红色文化。"
两地联动:线上线下分享感悟
当晚,"寻光团队"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举行了两地实践成果分享会。郑州分队展示了在二七纪念塔拍摄的文物照片和VR体验感受,安庆分队则分享了黄镇纪念馆的参观见闻和临摹作品。团队成员们热烈讨论,比较两地红色资源的异同,探讨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队长丁文才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无论是郑州的二七大罢工还是安庆的黄镇纪念馆,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与牺牲。二七精神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抗争,黄镇将军的人生则彰显了革命者的多才多艺与坚定信念。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从这些红色资源中汲取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寻光团队"后续还将整理实践成果,制作图文并茂的宣讲材料,在开学后向班级和院系同学分享此次"寻光之旅"的收获。他们计划将二七罢工的历史细节和黄镇的艺术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让更多青年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接受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红色基因不仅仅存在于文献与纪念物中,更存在于一代代青年人的行动之中。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