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陕西省汉中市老区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康虎生,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子强,常务理事宋雄、李树荣一行赴宁强县巴山镇开展红色文化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题调研。宁强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古晓斌,老促进会会长向官奎,农业局副局长郑侠,县文旅局文管所所长邱海云,县委统战部干部丁成伟,县农业局干部陈自义及巴山镇党委政府相关领导陪同考察调研。

图1 调研组在王家院子考察红军医院
上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关口坝老街、宁强县第一个乡区苏维埃政府、王家院子红军医院、玉皇观兵器修械厂等红色革命遗址。在下午的座谈会上,听取了红四方面军自1933年6月至1935年3月在巴山的斗争历程:

图2 调研座谈会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川陕边,经汉中城固、西乡、镇巴到达川北,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6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在通南巴粉碎了国民党29军田颂尧部“三路围攻”后,解放了旺苍、广元的大片地区,根据地扩展到宁强的毛坝河、茅坪沟、关口坝等地。8月12日,为了实施“陕甘川”计划,牵制广元方面敌军,红三十一军三个营1000多人先后进驻关口坝,在这一带打击土豪劣绅、肃匪清霸。8月23日,红军在关口坝建立了宁强第一乡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游击队,赤卫队。还先后在王家院子建立了村苏维埃政权。

图3 关口坝乡(宁强县第一个)苏维埃遗址
1934年,红军在关口坝成立中共宁羌县委和县苏维埃,隶属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川陕省委给宁羌县委配备了四十名干部。在关口坝建立了政治局、保卫局,在茅坪沟建立了红军医院、公安局、兵器修械厂等机构。
1935年初,红军在关口坝建立了宁强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关口坝、茅坪沟、毛坝河、唐家坪4个乡苏维埃,19个村苏维埃。成立了1个区游击大队、4个乡游击队、3个村游击队、3个乡少先队、1个乡儿童团、2个乡赤卫队。区苏维埃成立后,开过7次会议,陈昌浩等在会上讲过话。同年2 月,陕南战役宁强解放,区苏维埃迁至宁强县城,但保卫局任留关口坝。3月,红军渡江北上,撤离巴山、宁强,地方苏维埃和游击队干部遭到胡宗南部和地方还乡团疯狂镇压,但他们仍然坚贞不屈,与敌人坚持斗争。
巴山是名副其实的红军之乡,星火初萌地。早在1932年,陕南特委派佘定周、王明新(星)来宁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支部---简地沟支部。期间,屈清莹同佘定周、郭金荣到关口坝王明新(星)家中和大竹坝等地发展党员。1933年6月,杨虎城部驻防陕南的38军军长孙蔚如与红四方面军达成了“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并先后开通了西安至通江、万源、旺苍的秘密交通线,也称川陕红色交通线。关口坝是由西安至旺苍红色交通线上的一个秘密站点。为红军秘密运送了大批药材和物资。
红军在巴山的一年多时间反响强烈,影响深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分房屋;分农具;分粮食;分浮财。部队军纪严明,深受劳苦大众的欢饮和拥戴。当地群众配合部队在关口坝平整了13处场地用于出操和训练,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军政干部。在革命高潮时期,何锐(女)、杨步超等上百名巴山青年男女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军在茅坪沟发展了陈文斌、唐明国两名共产党员。还培养游击队、苏维埃干部百余人。何锐凭着“革命不成功,誓不回家”的革命信念,成为从宁强走出去的第一个女上校;何树林从给地主做长工蜕变为战功赫赫的红军英雄,他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副营长、营长,历经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腊子口战役,曾在十里铺战役和陕西扶眉战役中荣立一等功多次,在解放蒲城县立大功一次;1982年陕西省宁强县人民政府主编的《陕西省宁强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的红四方面进住巴山到参加长征北上期间,有58名巴山籍红军官兵,游击队、苏维埃干部牺牲或失踪,成为烈士。
巴山境内现存关口坝乡苏维埃、玉皇观兵器修械厂、王家院子红军医院、关口坝碉堡梁、龙洞坡、王明贞烈士墓、汪副连长烈士墓等数十处红色遗址。

图4 茅坪沟玉皇观兵器修械厂遗址
巴山镇党委书记何文峰介绍了巴山镇对本区域红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何文峰说:“县发改局将把开发巴山红色文化资源申报为苏陕协作重点项目,届时巴山将发展以红色文化资源+高山有机蔬菜、土鸡、腊肉、食用菌等农特产品,以及大坪山千亩大草甸、石羊栈栈道花海、高桥大峡谷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市、县领导对巴山镇近年来高速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康虎生说:“今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3周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巴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点多面广,大有文章可做。建议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专班,广泛调查,摸清底子;明确定位,绘制蓝图;制定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打造优势;整合资源,聚集力量。以发展红色文化为中心,以集中讲好老区‘三个故事’为抓手,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推老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