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河南大学三下乡活动实践团的大学生代表积极响应乌鲁木齐团市委青志协工作安排,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岚、乌鲁木齐老兵公益服务队秘书长蔡体印、老兵故事馆副馆长王敏胜的陪同下,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访之旅。实践团成员邱悦(新闻与传播学院23级新闻学)、张凤怡(新闻与传播学院23级网络与新媒体)、王镡嫣然(文学院2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通过探访老兵、参观场馆,深刻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上午:走进毛主席警卫员柏灵的传奇人生
当日上午,大学生们来到了毛主席警卫员柏灵的家中。柏灵原名雷启文,1936年5月20日出生于贵州瓮安雍阳。1953年1月,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忱入伍,成为北京公安二师师直工兵连的一名战士,并进入教导队学习深造。1955年3月,凭借出色的表现,柏灵被选调至中央警卫团,担任毛主席贴身警卫。在1955 - 1958年期间,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色完成了各项安保任务,为毛主席的工作与生活筑牢了安全屏障。此后,柏灵在新疆塔城边防部队服役,离休后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积极参与红色教育活动,用一生诠释着忠诚与担当,成为干部群众学习的楷模。
在与柏灵的交流中,大学生们被他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柏灵回忆起担任毛主席警卫员时的点点滴滴,眼中闪烁着光芒,他鼓励大学生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午:聆听参战老兵辛培仁的烽火故事
下午,实践团如约来到了参战老兵辛培仁的家中。参战老兵辛培仁教导员夫妇听闻内地高校大学生来访,一大早便专程去市场挑选了最新鲜的羊肉和时令新疆水果。当大学生们踏入家门,一股浓郁的新疆风情扑面而来,餐桌上摆放着香喷喷的清炖羊肉,旁边还放着圆滚滚、甜蜜多汁的老汉瓜、蟠桃等新疆水果。辛培仁教导员夫妇满脸笑意,热情地招呼着大家,那满满一桌的佳肴,尽显新疆人的豪迈与热情,让大学生们瞬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深刻体会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
辛培仁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在烽火岁月里,辛培仁毅然投身革命,于枪林弹雨中穿梭,与战友并肩作战。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他毫不退缩,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烽火中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为民族解放事业抛洒热血,这段岁月成为他一生最壮丽的篇章。
辛培仁不仅有着英勇的战斗经历,还始终心系百姓。他走村串户访民情、解民忧,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帮助群众度过难关;关心儿童教育,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条件,用点滴行动诠释着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无私奉献。
从部队转业后,辛培仁扎根地方,默默守护一方安宁。他关注民生冷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就像那守夜人,在平凡岗位上,用坚守与付出,让百姓生活的灯火长明不熄。
同时,辛培仁深知红色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他言传身教,向后人讲述革命故事,传递信仰力量,鼓励年轻一代继承先辈遗志,在新时代勇担使命。他的精神如火种,在一代代人心中点燃,让红色基因永续流传。
最后一站:参观老兵公益时光记忆馆,感受多元魅力
探访完两位老兵后,实践团来到了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的老兵公益时光记忆馆(老兵故事馆)。一进入馆内,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着大量与老兵相关的珍贵历史资料、实物和照片,从泛黄的军装到写满岁月痕迹的勋章,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大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接受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丰富的红色历史展品,记忆馆还展示了新疆独特的非遗文化。在非遗陈列馆展区,马岚书记以新疆宣传大使的身份详细为大学生讲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并寄语当代青年回到河南后,讲好首府边城乌鲁木齐的精彩故事,做宣传新疆品牌的代言人……色彩斑斓的艾德莱斯绸、精美绝伦的手工刺绣、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等,让大学生们领略到了新疆非遗的独特魅力。这些非遗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新疆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见证。大学生们在欣赏非遗作品的过程中,对新疆多元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传承: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此次探访活动,让河南大学三下乡实践团的大学生们深受教育。他们纷纷表示,将从老兵们的身上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实践团成员邱悦说:“柏灵爷爷和辛培仁爷爷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是我前行的动力。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兵故事馆副馆长王敏胜表示,老兵故事馆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支持各类红色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兵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此次河南大学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相信在老兵精神的激励下,年轻一代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