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山河锦绣;红色热土,英杰辈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彰显出湖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盛夏七月,我冒着酷暑,自驾参观游览湖南的名人故居。当我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和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后,直抵湘潭县乌石镇彭德怀故居。彭德怀故居距离韶山毛泽东故居三十八公里,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六十五公里,与韶山、花明楼共同构成湖南伟人故里“红三角”。
我之所以专程去拜谒彭德怀元帅故居,是因为彭总是我心中最佩服的中国最伟大的军人。彭总是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一生南征北战,组织指挥了近两百次较大的战役和战斗,外国友人称之为“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军!创造战争奇迹的英雄!”自南昌起义以来,我军能征善战者无数,被人称为“老总”的不过寥寥数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人,唯一打满全程的元帅,对新中国建立有大功的人,也是敢讲真话实话的共产党人。仰望近代中国最为璀璨夺目的湘楚星空,令我浮想联翩:带给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环境和挺直腰杆有尊严的生活,是以毛泽东、彭德怀等为代表的伟人先辈运筹帷幄,横刀立马;迄今为止,我国人民一直在享受着抗美援朝那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红利。
彭德怀元帅故居位于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石峰下。乌石峰麓,是庄严的彭德怀墓;卧虎山上,彭德怀纪念馆与对面的故居遥相呼应;彭德怀广场中央,元帅铜像高高矗立……如今,彭德怀故里已建成系列纪念设施,记录着他光辉伟大的一生。
故居前临田野,后倚山丘,四周竹树青葱,砖木结构,粉墙青瓦,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这里是彭总投身革命后在家乡唯一长时间活动的场所。元帅纪念馆依山而建,与元帅铜像遥相呼应。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马头墙门廊、青灰瓦屋顶以及灰白墙镶着的仿宋窗棂,既有古老的楚湘神韵,又有较强的时代感。
在彭德怀故居,我在陈列的物品中感受艰苦岁月里的求索;在故居院子里彭总亲手栽的柚子树下,感受着彭大将军对故土与亲人的深情。1958年12月,彭德怀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进行农村调查。为便于了解真实情况,他没有住招待所,而是住进自己的旧居。1961年彭总回乡调查时在此居住三十多天,接待来访的干部和群众两千多人次,在此拟写出五份农村调查材料供中共湖南省委参考。1978年彭德怀平反昭雪,湘潭县政府拨出专款对故居进行维修。1982年邓小平为故居亲笔题名。
彭德怀墓,位于彭德怀故居约四百米,菱形构造,暗喻彭德怀有棱有角的独特人格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墓地四周苍松翠柏,庄严肃穆。1999年12月28日,经中组部批准,彭德怀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迁至此,完成了彭德怀生前归葬乌石家乡的夙愿,它成为彭总故里的一道文化景观,增添了无穷的瞻仰魅力。
彭德怀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围绕序厅,疏密有致地设立四大展厅共八个展室。进入纪念馆大门,彭总一身戎装骑着战马威风凛凛的浮雕映入眼帘,侧门是“百战垂青史,忠诚铸丰碑”彭德怀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陈列分四个部分共二十个章节,采用三百多张照片和一大批珍贵艺术展品,详细介绍了彭德怀元帅的戎马一生和伟大业绩。在彭德怀纪念馆,我感受着风云激荡的斗争岁月里无悔的追求,以及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曲折艰辛,再次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与精神洗礼。
彭德怀铜像广场依山而建,效仿中山陵风格。 彭德怀元帅铜像矗立广场中央,戎马倥偬的伟岸身材,昂首傲视前方,千古英雄气概一览无余,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彭德怀铜像广场下方,立有巨大石碑,碑上书有“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主席当年赠给元帅的,这首六言绝句描述了彭德怀决胜沙场的雷霆之威,赞扬他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1898年10月24日出生。出身家庭贫寒,不甘乞讨谋生,年幼便卖苦力;他反对剥削压迫,带头粜米“吃大户”,为逃避追捕参加了旧军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织和领导平江起义。战争年代,他叱咤风云,在艰难恶劣的条件下指挥大军英勇作战,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屡建奇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临危受命,挂帅出征,敢与美帝较量,打赢立国之战;建国之初,尽心尽职,肩负军委常务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重任,积极参与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功勋卓著;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9年庐山会议,不幸蒙受大冤,却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壮心不已。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含冤辞世。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8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彭德怀同志追悼大会上称赞:“彭德怀同志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怀念和爱戴。”1998年10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称赞:“彭德怀同志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彭德怀同志为党和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
彭德怀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涯,形成他忠诚、勇敢、刚正、坚韧、自律的鲜明的人格精神特质。他的一生,是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的伟大人格,并以他人格的巨大魅力来教育、激励、警醒当时和今后无数人的一生。
彭德怀的一生南征北战,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不世之功。但是彭德怀的婚姻之路却是跌跌撞撞,一路坎坷。他一生有过三次婚恋,初恋是与其舅父之女周瑞莲,继而与刘坤模成亲,接着是与浦安修结婚。由于多种原因,没有亲生儿女。他的三次婚恋都是以欢欢喜喜开始,悲伤离别而告终。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遭遇不公正地对待,处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在延安相识并结婚的妻子浦安修因无法忍受各方的压力,选择与彭德怀离婚,让坚强隐忍的彭德怀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他发自内心地感叹道:要是坤模还在我身边,她绝对不会离开我的!
刘坤模原名刘细妹,是彭德怀的原配妻子,刘坤模的名字就是彭德怀为她起的,取意为“女中模范”。可惜的是由于彭德怀常年在外忙于革命,刘坤模作为彭德怀的妻子受到敌人追捕。她经历千辛万苦,迫于生活压力,改嫁他人。后来他们在延安得以重逢相见,但因刘坤模已改嫁,破镜难圆,只得从夫妻关系变成兄妹关系。在彭德怀、刘坤模的心中,彼此都是对方非常重要的人。
庐山会议后风云突变,彭总陷入政治漩涡,受到严厉的批判。专案组找到刘坤模,试图逼迫她揭发彭德怀。然而,刘坤模却以一颗坚定而平静的心回应着。她的回答简单而深刻:“彭德怀是我曾深深爱过的人。虽然在1938年之后我们中断了夫妻关系,但这责任主要在我。如果非要我说话,那我要说的都是他的好话。”这句话如同一股清泉,在动荡时刻涤荡人心。刘坤模的坚守和宽容,不仅令人动容,更是一种高尚胸怀。在彭德怀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她始终坚信他的清白,勇敢地为他辩护。
1987年,七十七岁高龄的刘坤模来到彭德怀故居,她挥笔写下:“横刀人不见,乌石缅雄风,华厦开新宇,犹忆大将军。”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是她对彭德怀最深沉的思念,也是对那段逝去爱情的最终祭奠。刘坤模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韧、忠诚和爱。即使两人最终未能携手走到一起,刘坤模依然是彭德怀心中最敬佩、最怀念的女人。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一曲时代洪流中的爱情悲歌,充满着遗憾和唏嘘。
拜谒彭德怀元帅墓和参观彭总故居完毕,我深深思索:岁月可以抺去战争的硝烟,却永远抹不住情感的共鸣。彭大将军之风,山高水长,正道直行,可同日月争辉;英雄千古,浩气长存,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彭大将军!正与湘潭籍诗人谢燕赞道:
石破乌龙出,威风震八方。无私真黑脸,有义薄朝堂。 马上横刀战,民间有表彰。是非千古辙,后辈自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