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八一前夕,我在网络媒体平台看到一则消息:中国军网和中国网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联合组织《寻找建军》活动,要求在网上报名并提供本人简历,名额限定9人。起初我想,全国叫建军的名字成百上千,而且有本事有能耐做出突出贡献的“建军”有的是,所以没有太理会。突然有一天,我接到当兵时团政治部主任、后来从北京军区战友报社社长岗位退休的邱吉臣大校的电话,关切地问我报名没有?并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你作为一名老红军的后代和一个老兵应该参加这项活动。”受到老领导的鼓励后,我就鼓足勇气在手机上报名并投出了个人简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很快《寻找建军》组委会就给我发来“邀请函”并就相关活动和时间安排告知了我。报道如下:


“中国网新闻7月19日讯(记者谢露莹)为热烈庆祝建军90周年,在全社会营造铭记历史、矢志强军、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从7月中旬至8月1日,由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军网、全军政工网、钧正平工作室协办,开展“寻找建军”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姓名中含有“建军”的各行各业人员代表,展示他们拥护支持国防建设、矢志强军兴军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满腔热忱,汇聚强军兴军正能量。“寻找建军”活动,由中国网、中国军网、全军政工网、钧正平工作室同步发起征集帖,开设“我的名字叫建军”专栏,收集“建军”故事。7月底,在报名人员中遴选9人作为“建军”代表,赴北京参观军事博物馆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走进国旗护卫队与官兵面对面。”



报名很顺利通过,北京军网和中国网站给我发了邀请函,我所在的原单位天津市民政局不仅为我开出证明信,而且还专门派老干部处吕建刚陪同前往。在北京的那几天时间里,我和其他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字叫“建军”的同志一起参加各项活动,并结下深厚友谊。活动日程安排非常紧凑,除了参观国旗班的升旗仪式,与国旗班座谈之外,还参观了军事博物馆,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对于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祖国的日益强大有个更加多的感性认识,强军的国防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更加炽烈。另外,我还专程看望了我的老首长、原北京军区战友报社社长邱继臣大校,感谢他的鼓励与推荐。 一晃8年过去了,我们九个建军建立的微信群依然还在,大家相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百年的时候,有机会再聚首。

作者简历:姜建军:男、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高自考学历。1970年参加工作,在天津西郊区人防办当报务员。1973年入伍,1978年入党,历任班长、营部书记、排长、通信连指导员、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1985年转业到天津市勘察院党办,1988年进入天津市民政局工作,2015年以正处级调研员职务退休、2006年出版个人散文集《一个红军后代的情感路》并加入天津作家协会。2015年接受天津电视台家风栏目组的采访,讲述和播放了《老红军姜云清的家风故事》。在新浪网上开办10余年《将军55》的博客,写了五千多篇几百万字的原创文章传承红色基因,并与新浪《革命后代圈》网友们一起出版了《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散文集。2017年参加入选《中国网和中国军网联合举办的“寻找建军”活动,受邀赴京参观国旗班升旗仪式和参观军博等活动。本人现在是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宣讲团副团长、天津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一个红军后代的情感路》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