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雄(1914—1943)
中国人民革命不朽的英烈,中华民族不死的灵魂。
江西永兴县人。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军班、排、连、营长和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负伤。伤愈后参加长征,金沙江之战后任第 13 团参谋长。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1936 年 11 月,任红一军团第 4 师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 4 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 343 旅第 686 团,任团参谋长。9 月,与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主攻老爷庙的任务,与全师一起夺得平型关战役的胜利。1938 年 9 月,与团长杨勇一起率部在山西汾阳县至离石县的公路上伏击日军运输队,三战三捷,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1939 年 3 月,一一五师主力进入山东,任独立团参谋长,与团长杨勇共同领导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同年 7 月,成立一一五师独立旅,任副旅长。1940 年 2 月,独立旅的两个团与鲁西游击第八支队合编为黄河支队,任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在苏鲁豫边区。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师长黄克诚指挥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1941年9月,指挥第 22 团进行郑潭口战斗,采取两头夹攻、逐段攻击的办法,迅速攻克被日伪称为“模范工事”的涟水县东北郑潭口据点,全歼伪军六百余人,使盐阜、淮海两个地区连成了一片,创造了苏北攻坚战的光辉范例。1943 年 2 月,与第 8 旅旅长田守尧等11 名团以上干部奉命赴延安学习。3月 16 日,乘帆船从苏北盐河口出发,计划沿黄海绕过日军严密封锁的连云港,经山东去延安。17 日,在小沙东海面与日军巡逻艇遭遇。敌艇用机枪、步枪扫射。他与田守尧指挥干部战士用驳壳枪、手榴弹英勇抗击,三次击退敌艇。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 29 岁。
他们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某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同志壮烈殉国》的报道。其遗体安葬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