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丽江古城考察时,与居民、游客互动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不明察,不能烛私。”调研,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获取真知灼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特别注重调研。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干部李亚平特别提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就展现出对调查研究的高度重视,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
于随机处见真章
据李亚平回忆,习近平调研的方式比较特殊:“一般是不打招呼,不让人家事先准备,而是直接下乡、下厂、入户。他调研有的时候有主题,有的时候没有主题。带工作人员也很随机,有时候带我,有时候看到谁,抓上就去了,而且工作量非常大。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有一天调研工业企业情况,一天下来他连续看了6家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工作堪称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的典范,其务实作风犹如一幅打破陈规的“实践图景”。他常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突击走访方式开展工作,这种“微服私访”式的调研方法,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基层、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这番论述深刻揭示了形式主义式调研的危害性。调研一旦沦为“彩排表演”,就会失去其本质意义,蜕变为形式主义的空壳。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直击要害的调研方式,使其真正成为感知基层脉搏的“听诊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最真实、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与民为友察实情
李亚平回忆说:“习书记交了很多朋友,他有个‘草根’朋友叫贾大山。贾大山是我们正定的一位作家,特别善于从农民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他不是党员,也不受官方的影响,从他眼里看到的、写出来的老百姓,是非常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非常接地气,乡土味儿极浓。习书记主动拜访贾大山,和他一见如故,每次聊天都很投机。贾大山给习书记讲故事,讲正定的历史、风土人情;习书记给贾大山讲他插队的经历,讲陕北穷苦的父老乡亲,讲他生活过、劳动过、当过大队支书的小山村梁家河。他们俩的谈话,我还参加过两次,有时候他们讲到古今中外的文学,我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李亚平接着回忆说:“习书记还与一些农民交往。他和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交朋友,比如我们正定有一位农民科学爱好者叫张新立,是农村里常说的那种‘能人’‘致富能手’,他喜欢搞无线电,后来又开了个工厂搞声控灯光设备。习书记到他的工厂看了他的产品,觉得这个设备效果很好,这种发明也填补了当时国内市场的空白,前景非常好。习书记就积极帮他联络北京的文艺团体采购他的设备,后来一些文工团,包括中央电视台都买了张新立的设备。有一年过年,习书记还和我骑着自行车到张新立家里去看他,我们还在他家吃了一顿饭。习书记一方面是调研,和他交朋友,帮助他开拓市场,实际上他也在观察张新立怎么做企业,吸收了一些他的经验。”
毛泽东同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在习近平与贾大山、张新立等基层群众的真挚交往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交友式”调研方法,以《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实践智慧为指引,真正做到了扎根基层、倾听民声。这种将双脚深深扎进泥土、把耳朵紧紧贴近民心的调研方式,不仅传承了党的优良传统,更让治国理政的决策始终与民生诉求同频共振,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
一纸问卷架桥梁
李亚平说:“习书记也经常搞问卷调查。这个在正定还是很稀罕的事,以前没有人搞过,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不知如何下手。习书记说:‘你们不知道怎么弄,不会学吗?’我说:‘我们主要是不知道问题该怎么设计。’习书记说:‘设计问题,应该主要围绕老百姓对县委和县政府工作的反映和评价,还有就是老百姓目前对多种经营有什么样的认识,自己打算搞哪些多种经营,等等。’”
李亚平还清楚地记得:“一开始我们去拉人、发问卷,老百姓不知道我们要干嘛,要调查啥,还有点不太接受。后来,老百姓了解了情况,就主动到我们摆的‘摊儿’前面来给我们反映问题。他们有的说种地遇到了这个问题,有的说搞养殖遇到了那个困难,说的都是一些特别具体、特别实际的事情。”
《管子》的至理名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规律。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推行的问卷调查创新实践,正是对这一施政理念的生动诠释。从最初群众对“拉人发问卷”的疑虑观望,到后来主动到“摊儿”前反映问题,这一转变生动演绎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治理哲学。问卷调查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更构建了官民互信的沟通桥梁——当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诉求被重视,就会从政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政策制定的“源头活水”。
转益多师是汝师
李亚平还回忆了跟随习近平一起出省考察的情况:“还有就是到经济发达的省份去考察学习。比如,我跟他一起去过江苏省,当时我们是个5人团,由他带队,有一个常务副县长,有一个研究室主任,还有一个管经济协作的副主任,再加上我。我们当时把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地都走到了,这些地区的乡镇企业特别发达,起步比杭州还要早。我们那一次考察的范围也比较广,包括怎样招聘人才、行政机构怎样改革、乡镇企业怎样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如何开展等等,都进行了详细调查。”
李亚平接着回忆说:“那次外出调研,看先进、找差距、思改进、谋良策,对正定县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我们回到正定以后,就召开了全县的三级干部会。这也是一次正定县的改革开放动员大会。当时对我们触动最大的,是在很多改革开放的观念上,我们正定差得太远了,扶持乡镇企业的各种政策措施非常不足,而且正定的企业大多是与农业相关的或者国有工商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乡镇企业很少。我们意识到了差距,正定的改革开放才真正走上了正轨。”
习近平推崇的这种“走出去看”的调研方式,生动展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实践智慧。这种打破地域局限、主动对标先进的调研方式,为正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见到实效。奔着有“效”去,是对调查研究的要求,也是搞好调研的最终落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考察团归来后召开三级干部会,以“观念滞后”“政策缺位”“乡企薄弱”的问题查摆,有效推动全县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实现质的飞跃,从传统“农耕思维”向现代“改革意识”转变。这种“见贤思齐”的自我革新,恰似“照镜子、正衣冠”的政治自觉,在对比中明晰“短板就是突破口”的发展逻辑,为正定县的发展注入“知不足而奋进”的内生动力。
正定实践证明:调查研究要“把脉”而非“看景”,要“问道”而非“印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之道,以破除形式、直抵民心为核心,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理。这不仅推动了正定的思想解放、社会经济发展,更为新时代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这穿越时空的智慧和情怀,正是新时代奋进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智慧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