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玫瑰花种植区,同现场村民、技术人员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习近平对他们的关怀发自肺腑 —— 十四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把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结合起来,很了不起” 》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体怀有深厚感情。“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是他的真挚愿望与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关于这一点,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曾在《河北青年》杂志社工作并于1984年采访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周伟思感触特别深。在他的眼中,习近平是如何关心关爱农民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回忆。
心甘情愿扎根农村
周伟思告诉记者:“我和他同样当过知青,我也短期当过生产队长,但我那时打心里不愿在农村扎根,只想尽快跳出‘农门’,在对农村的理解、对农民的感情等方面,他都值得我学习。习近平在梁家河与正定时期,都要比我在农村时用心许多,别的不讲,他对老百姓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与关心,我是亲眼见过的。”习近平是高干子弟出身,不到16岁便下乡当知青。他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地处黄土高原,是全国知青插队点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近平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逃避退缩,而是泰然处之,不急不躁,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与农民们打成一片,与他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他把自己的心扎根进农村,真切感受着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周伟思回忆起一件往事:“一天傍晚,我和他在他办公室正说一件乡镇企业的事,一个农村大娘推门就进来了,嗓门很大:‘习书记,你要为我做主啊!’接着就诉开了冤情。她口音较重,我听不太清,好像是在说她和村里人的纠纷。当时我想:怎么这样?正定全县几十万人,如果谁有事就直接找县委书记,那还了得!但习近平显得一点儿也不着急。他请老太太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慢慢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农村大娘莽撞闯入,习近平却待之以关切,这一件平凡的小事,折射出的是习近平心系群众的情怀。他时刻将人民冷暖记挂在心头,对农民的生活更是念兹在兹。他对农民的这份深切关怀始终如一——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习近平多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指明方向;在地方考察时,他多次走进田间地头,看收成、察粮事、问民情;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深厚情怀与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平易近人话家常
习近平总是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对农民,他更是亲近。周伟思说:“我随他下村时,他很自然地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和他们聊庄稼活,拉家常。去农户家,老百姓拿个饭碗给习近平端水,他接过来就喝,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嫌弃。”对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对粗犷而不拘小节的乡民,习近平从来没有距离感,更没有丝毫嫌弃。他不搞特殊,不摆架子,总是与农民平起平坐,甚至同吃同住,真正做到了“身子沉下去,耳朵听进去”。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关怀,才能有如此的亲近与坦然。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来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中间,在同他们亲切交谈、共商国是时,提到了自己心中的特殊情结:“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份赤诚带给中国农民温暖与感动,更激发了亿万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昂扬斗志。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农业强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乡亲们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对于农民,习近平有着发自肺腑的深情与关怀,始终践行着“做客百姓家,走访万户村;村头拉家常,地头说收成;炕头送冷暖,灶头悉富贫”的为民信条,他把自己变成“糖”,融入群众这碗水中,让广大农民尝到了真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