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李崎(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正文
1927:从血泊中站起来的红色起点
作者:李崎
浏览次数:
2025-07-31 09:55:1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红色1927”不仅是一个年份的标记,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血与火交织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在腥风血雨中觉醒,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红色政权的道路。

    一、白色恐怖下的觉醒

    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和左派群众,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南京“四一○”反革命事件(4月10日):是蒋介石在南京发动的首次大规模清共行动,标志着中共南京地方党组织第一次遭受严重破坏。被捕后仅三四日,10人即遭秘密杀害,遗体被装入麻袋,用卡车运至通济门外九龙桥,抛入秦淮河,企图毁尸灭迹。侯绍裘、谢文锦等10名中共南京地委成员被捕后遭残忍杀害,尸体被投入秦淮河九龙桥下,史称“血染九龙桥”、“四一〇”惨案。此次事件使中共南京地下组织第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活动陷入低潮。“四一〇”事件是蒋介石在南京打响清共第一枪的血色序曲,十位共产党人用鲜血染红了九龙桥,也点燃了南京人民不屈的革命火种。

    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在广东等地展开大规模搜捕,红色力量遭受重创。

    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是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的清共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和大革命最终失败。

    后果与影响

    大屠杀:据不完全统计,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31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

    大革命失败:持续3年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二、红色政权的首次建立

    海陆丰苏维埃(1927年11月):在彭湃领导下,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建立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红宫红场成为象征。海陆丰苏维埃政权诞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之中,标志着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从合作转向独立、从宣传转向实践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意义

    “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称其为“中国破天荒第一次的苏维埃”。

    土地革命先河:首次系统性实施“耕者有其田”,为井冈山、中央苏区提供经验。

    政权范式: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成为后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的雏形。

    精神遗产:形成“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

    总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是共产党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第一次完整实践,用血与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最初道路。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927年11月):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全国最早的县级苏维埃之一。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攻克茶陵,建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标志着井冈山根据地的雏形。

    诞生背景:

    秋收起义部队 1927 年 11 月中旬第二次攻克茶陵县城后,原“县人民委员会”仍按旧衙门方式升堂审案、向商会摊派,群众强烈不满。

    毛泽东在宁冈茅坪写信指示:必须“建立工农兵政府,不能照国民党那一套办”。

    宛希先等按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民主推选出:工人代表谭震林(主席)、农民代表李炳荣、士兵代表陈士榘,组成常委会,正式宣告政府成立。

    政权特点

    代表产生:由工会、农会、士兵委员会分别推选,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被毛泽东誉为“红色政权的雏形”。

    时间短、影响大:仅存在 29 天,却成为井冈山时期政权建设的“模板”,随后迅速复制到遂川、宁冈、永新等县。

    结束与历史地位

    1927 年 12 月下旬,湘敌吴尚部重兵压境,工农革命军主动撤出茶陵回师井冈山,政府停止公开活动。毛泽东后来说:“自 1927 年 11 月茶陵工农兵政府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人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今天,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被党史界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三、人民军队诞生的起点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南昌起义(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后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地点:江西南昌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结果: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受挫,余部一部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后与毛泽东部会师井冈山。

    参加南昌起义的开国将帅一共有29名。分别是7位元帅、4位大将、5位上将、8位中将和5位少将。

    参加南昌起义的开国元帅分别是朱德、贺龙、林彪、陈毅、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

    参加南昌起义的开国大将分别是粟裕、陈赓、张云逸、许光达。

    参加南昌起义的开国上将分别是陈奇涵、萧克、杨至成、赵尔陆、周士第。

    参加南昌起义的开国中将分别是郭化若、聂鹤亭、彭明治、谭甫仁、谭家述、唐天际、赵镕。

    参加南昌起义的开国少将分别是李逸民、廖运周、王云霖、袁也烈、周文在、张树才。

    秋收起义(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农民起义,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后转兵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领导人:毛泽东

    地点:湖南东部、江西西部(湘赣边界)

    特点: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以农民为主力,转向农村包围城市。

    结果: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广州起义(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在广州建立“广州苏维埃”,虽仅持续三天,但首次在城市尝试建立红色政权。

    领导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聂荣臻、周文雍等

    地点:广东广州

    特点:首次在大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被称为“中国的巴黎公社”。

    结果: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仅持续三天即失败,张太雷等领导人牺牲。余部1200余人撤出广州,后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部分转战海陆丰,部分与朱德、陈毅部会师井冈山。

    1927年前,“红色”尚未专属中共,国民党也曾以“赤化”自诩。但1927年后,随着国共分裂,红色逐渐成为共产党革命的象征:军队称“红军”,政权称“红色政权”,根据地称“红区”,与国民党的“白区”“白军”“白色恐怖”形成鲜明对比。

    这三大起义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此外,黄麻起义是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和麻城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标志着鄂豫皖地区革命斗争的开端。黄麻起义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共同构成土地革命初期的武装斗争浪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重要实践。其意义在于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推动土地革命深入,逐步形成鄂豫皖苏区。

    小结:为什么是“红色1927”?

    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从“政党”走向“武装力量”、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合作”走向“独立”的分水岭。

    红色,不再只是象征,而是鲜血染出的信仰、政权与军队的底色。

    正如毛泽东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就是那第一簇火。

    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因国共合作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活动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937年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5年8月15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等提出部队番号改称“人民解放军”,1946年我军全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沿用至今。

    四、参加过1927年起义的四川人

    1、参加南昌起义的四川人

    1927年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当时2万多人参加起义,留下姓名者少之又少。

    根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2023年8月公布的最新名单,目前已确认的川籍南昌起义参加者共92人,其中2023年新增7人,另有2人原籍贯不详、经考证为四川籍。

    参加南昌起义的四川人有很多,已知的部分人员如下:

    朱德:四川仪陇人,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毅:四川乐至人,参与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后的战斗和部队建设中积极贡献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刘伯承:四川开县(今重庆开州)人,南昌起义时任军事参谋团参谋长,为起义出谋划策,运用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起义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蒋仁风:四川蓬溪人,1926 年冬加入国民革命军,随叶挺部队参加纸坊桥、贺胜桥战役,后入党。1927 年 8 月 1 日参加南昌起义,在会昌战役中身负重伤,与组织失去联系,后回到蓬溪继续革命工作。

    贾佐(陈昌):四川仪陇人,1927 年 4 月进入国民革命军,南昌起义前到贺龙部工作,任贺龙的上尉侍从副官兼 “贺龙手枪队” 队长,负责保卫领导安全,起义失败后受命将 “贺龙手枪队” 交给李鸣珂。

    李一氓:四川彭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宣传科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政治部秘书主任,后转至上海,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参加翻译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

    熊正心:四川江津人(今重庆江津区),1927 年回国参加大革命,任全国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政治指导员、警卫团党代表,同年参加南昌起义,负责起义军的给养后勤工作,1930 年回四川养伤并以教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

    唐绍烈:四川金堂人,南昌起义时在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干事,曾与陈毅结下革命友谊,陈毅曾为其写证明信证明革命经历,后曾任淮口中学前身淮口镇初级中学首任校长。

    龚佐新:四川珙县人,南昌起义时担任第二十五师政治部总务科长,起义军失利后返川,任重庆市区兵委委员,后做谍报工作被捕就义。

    罗说今:四川威远人,起义时任第二十军教导团学兵营排长,其身份因在富顺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的档案中作为杨量衡证明人出现而得到确认。

    新确认的川籍起义参加者(部分)

    姓名 籍贯 职务/事迹简介
    龚佐新 宜宾珙县 第二十五师政治部总务科长,曾保卫朱德,后返川从事地下工作被捕就义。
    唐绍烈 成都金堂 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干事,与陈毅结下革命友谊,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罗说今 内江威远 第二十军教导团学兵营排长,与杨量衡共同参加起义并保卫朱德。
    王世堃 四川泸县 第11军第25师排长
    王岳森 四川叙永 又名王逸涛,黄埔军校毕业,参加南昌起义后曾任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司令,后叛变,1951年被镇压
    罗永扬 四川威远 黄埔军校第五期,南昌起义时任25师73团连长,后任国民党少将师长
    倪烈逊 四川威远 起义时任第20军教导团副官,后随军南下,1949年12月起义投诚
    傅彩江 四川内江 参加南昌起义,后参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
    雷子云 四川内江 起义参加者,后续事迹不详
    廖维民 四川内江 黄埔三期,起义时任学兵营营长,1929年在川南从事地下工作被捕牺牲
    余小龙 四川眉山 原籍贯不详,经考证为眉山人
    张逵举 四川凉山会理 原籍贯不详,经考证为会理人

    其他新确认或待确认川籍起义者(部分)

    姓名 籍贯或可能籍贯 备注
    魏权 四川荣县余家场 黄埔军校第四期,11军24师71团1营营长
    罗纲秩 四川自贡 黄埔军校第三期,可能与“罗刚直”为同一人
    熊仪芳 四川邻水 黄埔武汉分校女生队学员,参加起义后随朱德转战
    周开璧 可能为重庆江津 起义参加者,身份尚在进一步考证中
    唐绍烈 四川金堂 起义时任25师73团干事,陈毅曾为其写证明信

    2、参加秋收起义的四川人  

    参加秋收起义的四川人有卢德铭、游雪程、徐彦刚、王良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卢德铭:四川自贡人,秋收起义总指挥,工农革命军第 1 军第 1 师总指挥。他率部参加秋收起义,在起义受挫后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支持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的主张。1927 年 9 月 25 日,起义军遭敌军伏击,卢德铭为掩护部队突围壮烈牺牲。

    游雪程:四川邻水人,黄埔军校第 4 期毕业。秋收起义时编入红军第一军第 1 师第 1 团,任连长、营长,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军第 1 师第 1 团特务连连长。

    徐彦刚:四川开江人。参加秋收起义后,朱毛会师时任红四军 32 团参谋长,后任红 16 师师长。

    王良:四川綦江人(今重庆綦江),黄埔军校第 5 期毕业。秋收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三营九连连长。

    3、参加广州起义的四川人

    参加广州起义的四川人有钟炳骥、邹维清、游曦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钟炳骥:四川新繁县(今属成都市新都区)人。1922 年加入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 年 12 月 11 日广州起义爆发,钟炳骥在狱中获救后,旋即拿起武器投入起义战斗,不幸壮烈牺牲,年仅 27 岁。

    邹维清:四川省合江县人,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参加广州起义,在巷战中脚受重伤,后随军撤退至海陆丰,因伤病交加牺牲于行军途中。

    游曦:四川巴县人。1927 年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爆发后,她奉命率领女兵班到珠江北岸的长堤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英勇牺牲,时年 19 岁。

    叶镛:四川乐至人。1927 年任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第一营第一连连长,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任工农红军第四师师长,继续在广东开展革命。1928 年 6 月,叶镛带领红四师余部在海丰白木洋遭敌夹击,不幸被捕,后被敌人杀害,时年 29 岁。

    穆青:四川省合江县人,1922 年入党。1927 年广州起义爆发,穆青积极参加起义指挥部工作,后曾化装深入泸州、宜宾等几县农村,发动群众,武装群众。

    4、参加黄麻起义的四川人

    参加黄麻起义的四川人有汪烈山、钟仿云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汪烈山:四川通江人。北伐战争时期,受到革命思想影响,他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 年正式加入红军,因作战英勇,被徐向前看重,后升任红 30 军 88 师师长。

    钟仿云:四川广安岳池人。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受党组织派遣前往湖北黄安,参与领导黄麻起义,负责宣传和组织群众等工作。起义失败后,回到岳池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易毅:四川梓潼人。参加过黄麻起义,后来担任农八师副政委等职务。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两位安家在崇州乡间的失散女红军
·下一篇:无
·红色联播-李崎:1927:从血泊中站起来的红色起点
·两位安家在崇州乡间的失散女红军
·特稿精选-李崎:抗战时期的川军出川
·中红网:重温延安峥嵘岁月 感悟伟大革命精神——李崎同志圆满结束为期九天的延安
·红色书院 红色历程(组图)
·李崎:红色书院 红色历程(组图)
·壮哉,黄埔——纪念黄埔军校创建100周年(组图)
·李崎:壮哉,黄埔——纪念黄埔军校创建100周年(组图)
·铭记伟人功绩 砥砺奋勇前行——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红色经典诵读会上的
·李崎:四川旅游学院成功举办“人民就是江山”红色主题情景音乐会(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1927:从血泊中站起来的红色起点
红色联播-李崎:1927:从血泊中站起来的红色
红色联播-王富文:贺龙元帅革命事迹(图)
崔永泰:七律·《崔永泰诗文集》付梓前夕感
远航:世界大国大阅兵!
红色联播:地震可以预测吗?
尼泊尔共产党召开大会!向毛主席致敬!他的
中红网-东方欲晓:唐山市古冶区为暑假回乡大
谢俊清:笔锋与枪杆:追忆“交大赤子”钟森
特稿:笔锋与枪杆:追忆“交大赤子”钟森荣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