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湖南耒阳2025年7月30日电(谢俊清)
钟森荣(1896年—1928年),湖南耒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出身富裕家庭,却胸怀救国救民大志。早年求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如椽巨笔投身思想启蒙与爱国学生运动,曾任《南洋周刊》总编辑。后毅然投笔从戎,参与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并随朱德转战井冈山。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副主任、红四方面军军需处长、中共湘南特委书记等职。1928年11月,在湖南汝城、资兴地区与敌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2岁。
耒阳的红色血脉,曾哺育无数英杰。生于富庶之家的钟森荣,本可安然承袭家业,享受优渥人生。然而他骨子里流淌着侠义之血:少年时见乡邻贫苦,便慷慨解囊;目睹乱世不公,更愤然立志——以书剑报国,涤荡人间疾苦。1921年,他怀揣知识救国的梦想考入大学,满以为圣贤书卷可济苍生。未曾想,校园内外旧制度的腐朽气息与民生凋敝的惨状,如冰冷的钢针直刺心灵。推翻压迫、再造山河的烈火宏愿,从此在他年轻的心底熊熊燃烧。
思想的激流中,钟森荣迅速蜕变。他如饥似渴研读马列著作,从“五四”风雷的呐喊与十月革命的曙光中,痛彻看清了民族积弱的根源。一支如椽巨笔,成为他刺破黑暗的利剑:在《南洋周刊》的方寸之间,他以犀利如刀的时评、饱含激情的檄文、深邃独到的思想,猛烈抨击时弊。其文采斐然,气势磅礴,字字句句如磁石般吸引着无数怀抱救国之志的热血青年。从自由撰稿人到《南洋周刊》总编辑,他让这份刊物脱胎换骨,成为上海滩学运狂澜的冲锋号、思想解放的强磁场。它不仅是观点交锋的“舆论场”,更是无数青年奔赴救亡图存战场的“先锋场”。
树欲静而风不止。1925年,身为全国学联执委的钟森荣已然站在了风暴中心。他带领进步学生无畏抗争,旗帜鲜明地声援工人罢工,在反动势力密织的罗网中首当其冲。校方冰冷的退学令以“旷疏学业”为名落下,面对骤变的命运,年轻的钟森荣目光如炬,掷地有声:“革命何须问前程,愿得此身长报国!”
踏出校门,他毅然南下,投身革命洪炉广州。战火的硝烟是残酷的课堂。在广州起义的腥风血雨中,他身先士卒,直面枪林弹雨。血与火的洗礼,使他刻骨铭心地认识到武装斗争的艰险与必然。随后随朱德转战湘南,重回故土耒阳这片炽热的土地。他激情澎湃,与战友刘泰、邓宗海等并肩战斗,组织武装暴动,在席卷湘南的起义烈焰中,勇担中共耒阳苏维埃政府秘书长重任。他的名字,成为悬在反动派头顶的利剑,敌人竟以千元大洋的巨额悬赏买他的人头!即便湘南起义遭遇挫折,他心中那簇为信仰燃烧的火焰,从未有半分黯淡。
1928年4月,钟森荣随朱德踏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在万千革命力量汇聚的宁岗,物资匮乏如扼喉之手。以其卓越的统筹之才,他被委以红四方面军军需处长重任。面对极端困境,他殚精竭虑:深入发动群众筹粮支前,在荒山野岭间白手起家创办军工厂、日用品厂,开垦农场。他以知识分子的缜密思维与革命者的创造精神,构建起一套高效运转的物资保障体系,维系着红军的生命线,为根据地的生存与壮大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同年8月,肩负重建中共湘南特委的重任,钟森荣率部在汝城、资兴的崇山峻岭间与强敌血战,不幸壮烈殉国——以三十二载短暂而炽热的青春,铸就了对党、对信仰最滚烫、最永恒的忠诚答卷。
钟森荣的生命长度定格于而立之年,其精神高度却如星辰穿越时空,照亮来路。今日耒阳,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最鲜明的底色与最骄傲的名片。《钟森荣烈士文集》隆重出版发行,马阜岭公园的“红色故事汇”深情讲述着英烈事迹,校园里、讲坛上,他的精神成为铸魂育人的不灭火种。
在上海交大,“民主堡垒”的精神薪火相传。一代代青年学子在他曾奋斗、呐喊过的土地上,传承着那份心系家国的赤子丹忱。编辑部那盏不灭的灯火,仿佛穿越时空长河,依然映照着新时代学子为民族复兴而伏案苦读的身影——那如椽的笔锋所指,仍是那片他为之倾尽热血、至死不渝的壮丽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