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神源煤化工,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关工委志愿宣讲员——周杨。他怀揣对英烈的深切崇敬与沉甸甸的责任,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篇章。这位“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更是一位信念如磐、无私奉献的红色播火者。
陵园里的“清明信使”
淮海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双堆烈士陵园的松柏间,总回荡着周杨的声音。作为这里的义务宣讲员,每年清明前后,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陵园甬道上,不知疲惫地为前来扫墓的中小学生们讲述那段难忘的红色故事。孩子们围聚在他身旁,静静地聆听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周扬的讲述中,烈士们舍生忘死的形象鲜活如昨,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带着淮北乡音的朴实话语。周杨的讲述却自带穿透力——有战士冒炮火冲锋的呐喊,有担架队员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身影,有百姓推独轮车支援前线的赤诚。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文字,经他口中道出,便成了孩子们眼中鲜活的画面。红领巾在春风中飘动,“崇敬英雄、铭记先烈”的种子,就在这一次次讲述中,悄然扎根在稚嫩的心田。
藏品里的“信仰密码”
周杨的家,藏着一座移动的红色博物馆。数百件革命战争时期的奖章、泛黄的证书、边角磨损的文献资料,被他分门别类珍藏,每件藏品旁都贴着小标签,记录着背后的故事:这枚军功章属于牺牲时年仅22岁的班长,那份入党志愿书的主人在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
当“永远跟党走”主题红色集藏展启动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宝贝”悉数展出。从矿区到学校,从社区到广场,近4万人次在展品前驻足:有人对着战士家书红了眼眶,有人在军功章前敬上标准队礼,有人听完讲解后在留言本上写下“吾辈当自强”。周杨知道,这些沉默的藏品正在用最有力的方式,诠释着“为什么跟党走”的答案。
矿区里的“红色讲师”
在淮北矿区的安全培训课堂上,周杨还有个亲切的称呼——“矿区红色宣讲员”。握着安全手册的手,偶尔会指向墙上的党史宣传画:“安全生产要守规章,做人做事更要知来路。”
190余场报告,近3万名听众,他把党史学习教育融进安全培训的间隙:讲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讲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担当,讲身边老矿工“踏实干活、清白做人”的信条。矿工们的笔记本上,不仅记下了安全操作规程,更多了几行关于“初心”与“使命”的感悟。
初心不改的“追光者”
这份坚守,源于一份震撼。当年整理淮海战役烈士名单时,“3万英烈中半数为中共党员”的数字,如重锤撞击他的心房。“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牺牲在前”的精神,在泛黄纸页间灼灼生辉,成为他十余年如一日为烈士寻亲、传红色故事的动力。
他牵头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带青年矿工听老党员讲烽火岁月,在清明组织献花活动时动情道:“先辈以命换和平,吾辈当以实干担未来。”当青年们感叹“方知‘担当’千钧之重”时,周杨知道,红色的种子已在新一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周杨始终保持着矿工的质朴:“我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从百米井下到巍巍陵园,从苏鲁豫皖到淮北矿区,从漫漫寻亲路到殷殷宣讲台,他用十余年坚定步履证明:平凡与伟大的距离,恰在“坚守”二字之间。他追寻的是民族不容忘却的集体记忆,传承的是让初心永葆鲜活的精神伟力。而这份力量,正如他守护的红色光芒,终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