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王春和:巍巍井冈铸丰碑——追瞻井冈山部分纪念场馆纪实
作者:王春和
浏览次数:
2025-07-30 14:24:2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也许人们曾领略过武当山的幽静、黄山的秀美,也歌颂过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的确,这些祖国的锦绣山川,都值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去欣赏、去赞叹。然而,在我的心中,却始终屹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一座英雄的大山,她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井冈山,对于我来说,从小就有很多的光辉词语萌芽在心灵深处——星星之火、闪闪的红星、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无论是从我们的历史,还是文学、音乐,甚至电影、电视、戏剧,我们从中感知的是,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字,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铭刻了多少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带着一份虔诚,也带着一份敬意,2010年8月1日上午十时,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包租了两辆旅游大巴车,从军旗升起的地方,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红色之旅。

    车行五个小时,进入了井冈山地区。透过车窗,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连绵,树木苍翠,层峦叠嶂、生机盎然。巍巍井冈山,革命之摇篮,这里不仅风光绮丽、景色怡人,而且气势磅礴、意境雄美。难怪当年郭沫若先生在畅游了绵延五百里井冈山后,曾挥笔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词。

    下午三点半,我们到达了红色之旅的宿营地——位于茨坪天街对面的长城宾馆。安排好住宿后,我们很快就集合,前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建在井冈山的茨坪镇红军南路。这是一座四层框架结构的宏大建筑,占地面积1.782公顷,总建筑面积达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8436平方米。博物馆的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馆名为红军之父朱德元帅所题。

    博物馆的大门口矗立着一块碑,碑上写着毛泽东在一九六五年重上井冈山时所填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词曰: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三十五年前,时为中学生的我读到这首刚发表的毛主席新词,就对革命圣地井冈山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向往。而今,终于实现了我少年时的美丽梦想。

    我们跟随者导游,踏过长长的台阶,来到博物馆的展览厅。首先看到的是朱毛红军会师的巨幅绘画,接着是多屏影像演示,通过声光电组合成宽幅投影,把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军会师宁冈的情景表现得唯美真实、淋漓尽致。

    老实讲,由于平时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我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参观的时候,我并没有与大家一道跟随着导游听着讲解参观,而是独自观看那些实物和图片。虽然如此,我在参观的时候,还是被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困苦和不屈精神所震撼与感动。那些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那些破旧的草鞋蓑衣,那些简陋的枪炮房舍,那些发黄的手稿誓词,已经不是简单的革命文物了,而是一个革命者的生命、信念和独特的情感了。

    来到井冈山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光者,因为那么多的往事会触动你的心弦。我想,记住并且懂得我们祖国的那段不能泯灭的红色历史,也是后人最为朴素的缅怀先烈的一种方式。

    井冈山,是我党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面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纪元,从井冈山开始,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

    傍晚,我与我的室友——来自北京新华社的年轻记者小郑同志,来到茨坪的一家饭店,吃了一顿红军饭——红米饭、南瓜汤,畅饮了一瓶红军可乐——红米酿的酒。

    第二天早晨,我们红色之旅全体团员,乘坐两辆大巴车前往朱毛红军会师的地点宁冈县的砻市龙江书院参观。

    车行大约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龙江书院。听导游讲解,龙江书院,建成于1840年,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在龙江书院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会面和交谈。从此,朱毛共同领导指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长达四十八年之久。

    书院的中厅,叫“明道堂”。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为了培养工农革命军和地方武装的指挥员,1927年11月中旬,在这里创办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教导队的学员由边界各县选派的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干部参加,共和国上将陈士榘、陈伯钧等曾在这里学习政治、军事、文化。毛泽东、朱德十分重视教导队的工作,经常给学员们讲课,指导学员进行军事训练。经过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学员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期教导队原计划办三个月,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只办了二个多月就结业了。学员们回到各地后,积极投入了根据地的各项斗争,对发展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在书院前栋的墙上,还保留着当年学员们写的两幅标语。

    我们这期红色旅行团中,有一位北京来的姓熊的同志,他的父亲熊寿祺先生曾做过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第一营的党代表,营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彪。在龙江书院纪念馆里,我帮熊同志找到了他父亲的资料和图片,对此,熊同志非常激动。

    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书院的中厅召开的。1928年4月底,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后,为了加强对两支革命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召开了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连以上干部一百多人。毛泽东、朱德、王尔琢等同志讲了话。会议决定:一、依照湘南特委关于“朱毛两部合编”的指示,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并任命了连以上的干部。二、在四军中设立各级党代表和士兵委员会。三、选举产生了四军军委,毛泽东为书记。四、5月4日召开庆祝两军会师大会,并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我们参观完龙江书院,又到不远处的会师纪念碑前拍照合影后,然后乘车又去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参观。

    进入茅坪纪念馆后,首先看到了那块有名的枫石。两棵参天枫树从一块大石头缝里巍然屹立,象征着中国革命奋然冲破敌人的围剿和统治,以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直面苍穹。八角楼是井冈山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一座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原系茅坪村名医师谢池香的住宅,因楼上装饰有八角天窗故而得名“八角楼”。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古城出发,当天到达茅坪。由于脚受伤,毛泽东被井冈山的绿林好汉袁文才安排居住在这八角楼,以便疗伤。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交代一下井冈山的两位功臣袁文才和王佐。

    袁文才与王佐,1898年10月和5月分别出生于井冈山下的宁冈县马源坑村和遂川县下庄村的两个贫苦农民家庭。袁文才因家境贫困,中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回家。由于不愿接受当地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他带领群众与当地劣绅谢冠南作斗争,被官府通缉,家中房屋被烧,母亲被杀,新婚妻子被霸占。走投无路的他于1923年参加了当地绿林首领胡亚春的“马刀队”。由于袁文才的聪明才干,他很快就当上了“马刀队”的首领。1924年,袁文才率“马刀队”攻进宁冈县城,将县衙付之一炬。江西省政府派官兵一营分路“进剿”,袁文才凭借熟悉的地形,巧妙周旋,“进剿”之敌疲于奔命,无功而返。袁文才和“马刀队”于是在湘赣边山区声名大振。

    王佐幼年丧父,家里很穷,家中仅有的一块山林也被土豪劣绅强占,童年时的王佐靠给地主放牛和伐木烧炭维持生计。15岁时改学裁缝,学艺过程中,又投靠了当地有名的拳师王冬文,练就一身武艺。1923年,王佐加入井冈山的绿林头目朱聋子的队伍,打仗勇敢,深得朱聋子的喜爱。1924年,王佐脱离了朱聋子队伍,开始发展自己队伍,筹款买枪、招兵买马,以“劫富济贫,除暴安民”为口号。队伍分别在井冈山的南岭嶂和金狮面几座大山中安营扎寨,永新、遂川边陲一带的大小山村均在王佐的控制之下。王佐便成了井冈山上名副其实的山大王。遂川豪绅多次勾结官兵进山‘进剿’,都未能把王佐剿灭。

    1925年,王佐队伍发生内讧,遂投奔袁文才。袁文才帮王佐铲除了异己,重新巩固了队伍。袁文才与王佐系同年生人,两人慕名已久,志同道合,又都是客籍人,遂结拜为“老庚”(即同年出生的结拜兄弟)。从此,袁、王两人各竖一帜,双雄并立。袁文才在山下的茅坪,王佐在山上的大小五井,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成为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

    1927年9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残部共计751人,无处藏身。经人介绍,知道井冈山这里有两个“绿林好汉”占山为王——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人都是贫苦出生,被逼上梁山。其中袁文才受当地共产党人的影响于1926年加入了共产党。毛泽东后来的夫人贺子珍就是当时袁文才手下的一个小干部。遂决定率领起义军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转移。袁王二人本来有顾虑,不想让红军占了自己的地盘。10月3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在井冈山立足和对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农民自卫军采取团结合作的方针,排除了某些人想把袁、王部队吃掉的主张。毛泽东说道:“他们是绿林军,我们是草头王,大家可以合为一家嘛!有机会我要去拜拜山。”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单枪匹马赴鸿门宴,第一次会见了袁文才。毛泽东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明革命的道路和前途,并决定赠送100多支枪。毛泽东诚恳合作的态度打消了袁文才的顾虑,当即表示欢迎工农红军上山安营扎寨,让出了头把交椅。

    1928年2月中旬,在宁冈大陇的朱家祠前宽大的草坪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大会,宣布袁文才、王佐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从此,原井冈山上的两支地方武装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一部分,绿林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可叹的是,1929年袁王二人因中共的六大错误决定——清剿党内土匪被彭德怀错杀了。当时毛泽东是反对的,但是他不在井冈山。当袁文才、王佐被杀的消息传到赣南时,转战途中的毛泽东惋惜不已,顿足长叹:“这两个人杀错了”。直到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访38年前的故地――井冈山。在井冈山宾馆,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和王佐的结发夫人蓝喜莲,并深情地对她俩说:“你们的亲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是有功劳的,他们对中国的革命是做了贡献的。”并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每朝每代被错杀的功臣都不可胜数。我想这二人虽然死得确实冤枉,如果活着也应该是开国元勋一级的人物了,但是还是算走对了路。如果一辈子当土匪,最多是无疾而终,没人会记住他们。现在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在八角楼,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名著作,不但再次次阐明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而且还第一次回答了中国革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必由之路的问题。可以说,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给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的道路。

    在茅坪参观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们的一位驴友在小摊上买东西,挑选商品时,把自己的照相机遗落在摊位上,上车后,才发现自己的照相机不在了。她赶紧跑回小摊铺寻找,摊主刚开始说没有看见他的相机。这位驴友对摊主说:相机里有我的很多照片,如果你捡到了,请还给我,我给你五百元钱。小摊主见钱眼开,索要一千元。最后驴友给了摊主六百元钱,要回了自己的相机。回到车里,大家议论纷纷,说在革命圣地怎么也会有这样的人啊!纯粹是敲诈,应该报警。在我们的鼓动下,领队拨打了110。警察说,他们很快就赶到现场,让失主找两个证人,在那里等他们。最后的结果是这位驴友要回了自己的六百元钱,那个小摊主受到了处罚。

    参观完茅坪,我们又驱车赶往黄洋界游览。此时,天下起了雨。汽车行驶在盘山公里上,犹如绿海里的一叶小舟。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到了黄洋界。这时候,雨下得更大了,我们或打着雨伞,或穿着雨披,冒雨登上了井冈山著名的黄洋界。

    黄洋界是井冈山根据地的5大哨口之一,位于井冈山的北面,海拔1700多米。山上立岩绝壁,陡峭难行,只有一条小路可通向山顶。地形上极为险要,军事上易守难攻。八十三年前,在这里曾经上演了一场早期人民战争的“大戏”。

    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湘赣两省的敌人乘我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8月30日上午,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上黄洋界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守卫在黄洋界的我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在团长朱云卿、团党代表何挺颖和营长陈毅安的率领下,借助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持,凭踞黄洋界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敌人兵力只能呈鱼贯队形,一个一个地往上爬,每个兵力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无法射击。所以敌人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的兵力。红军以一连一个排布置在最前沿,另外两个排隐蔽在侧后,等待时机出击敌人。三连则在后边休息,准备替换一连指战员。当时由于缺少枪支弹药,每个战士只有三五发子弹,为了节省子弹,敌人距离远时不开枪,到有效射程内再突然开火。就这样,我军从早晨打到下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四点左右,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战士们把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抬来,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颗正落在敌人指挥阵地上。敌人听到炮声,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逃之夭夭了。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二百多人。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9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的途中,喜闻黄洋界保卫战的佳讯,非常高兴。毛泽东挥笔疾书,写下了著名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以资庆贺。词曰:

    山下班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在黄洋界隘口上,我抚摸着刻有毛主席诗词手迹的纪念碑,望着烟雨茫茫的井冈山下,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发完思古之幽情,我们在朱德元帅题字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拍照留念后就下山了。

    中午吃完饭,我们乘车前往茨坪毛泽东旧居参观游览。

    茨坪位于井冈山主峰北山麓,是一块面积20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毛泽东旧居就坐落在茨萍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里原是一栋农民的住房。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从茅坪八角楼来到茨坪,就居住在这里,一直到1929年1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1928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也设在这里。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处于毛泽东旧居的旁边。这是一栋青瓦士木结构的民房,原是一家豆腐店。1928年4月底,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后,军部开始设在宁冈茅坪的洋桥湖村一民房内,同年8月迁至这里办公。当时朱德、陈毅主要负责军队的工作,因此他们也随军部住在这里。右边为朱德的卧室,左边为陈毅的卧室。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1929年1月,朱德、陈毅及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军长彭德怀就住在朱德住的那间屋子里。

    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备委员会旧址,在红四军军部旧址的对面,原是一家杂货铺。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成立,设立了防务处,负责人为王佐。它是负责筹备作战物资和军粮,并动员群众配合红军守卫井冈山的领导机关。同年7月为了进一步加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的联防,在防务处的基础上,组建了防务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登记和分配缴获没收的物资;负责筹备、运输和保管部队作战物资;动员、组织群众修筑工事和配合红军守卫哨口;筹建和管理红军医院等。

    沿着防务委员会旧址往南走十多米,便是红四军军械处旧址。1928年7月,由于战斗频繁,武器损耗大,红四军成立了军械处,把王佐办的修械厂从下庄迁到了茨坪东山脚下的店上村,并调来了一部分从县水口山铁矿来的工人,增加了些设备。当时军械处没有专门的技术售货员,唯有20多个工人,设备也十分简陋,仅有一个风箱炉、一个铁砧、几把火钳和铁锤。工人们因陋就简,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运用土法修理桧,制造、大刀、鸟铳和单响枪,还常常帮助群众修理农具。1928年8底,黄洋界保卫战中使用的那门缴获来的追击炮,就是从这里修理好后抬上黄洋界的。

    在参观中,导游给我们讲解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简朴,床铺、桌椅都是房东家的。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除开会、外出、打仗外,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等。井冈山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两件单衣,睡稻草铺,盖一床薄薄的线毯。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只好把线毯披在身上。为了节约用油,部队曾作过规定: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队站岗每苗灯只点一根灯芯。

    按这个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坚持办公只点一根。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红四军布告》等。

    这就是一代伟人身上的艰苦精神,这就是井冈山革命英雄的志气,这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毛泽东旧居的一侧,树立着一块牌匾,书写着的井冈山思想让我无法不把她铭记于心:

    1.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
    4.血肉相联的干群关系
    5.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望着这块牌匾,我猛然间释怀了,原来,“了解、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是我们此次井冈山之行的根本目的。

    下午四点多,我们红色之旅全体团员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它是井冈山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来到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

    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109级台阶,威严肃穆的纪念堂就矗立在山顶上。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镌刻十四个鎏金大字:“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花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我们红色之旅旅行团也敬献了花圈。

    在纪念堂里,我们瞻仰了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51位领导人的挂像。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在纪念堂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只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在瞻仰大厅后面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有4.8万人,更多的烈士,我们不知道名字,他们只能在那块无字碑里接受着人们的怀念。

    穿过林海,拾阶而上,来到名人雕塑园。这里有全国著名的雕塑家用青铜、汉白玉、花岗石等雕塑成的20位最早在井冈山从事活动的革命者,其中有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袁文才、王佐、贺子珍、伍若兰等当年的形象。面对那一张张年轻又充满豪气的脸庞,你会相信信仰对人生的决定性影响。那时我们的党还很年轻,然而,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就在井冈山的山沟里诞生了。

    这些围成一圈挺拔而错落有致的雕塑群落,映着青山绿树,静拥在不再有战火和硝烟的青黝黝的群山里。在山风中,人们长久地注视他们,时空在这里是传奇与现实的交错,伟人的叱咤风云与现实的清新明丽相辉映。

    在雕塑园里的雕塑群像中,有两位女性最让我感动。一位是家喻户晓的贺子珍,另一位是朱德的第一位妻子伍若兰。

    贺子珍,她是井冈山第一个红军女战士,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不平凡的女性。

    1928年5月,毛泽东在袁文才介绍下,与素有“永新一枝花”与“女神枪手”之称的贺子珍结为夫妻。担任党的前委秘书的贺子珍同毛泽东一起,深入群众,召集各种座谈会,同贫苦农民共同分析农村的阶段状况、土地占有、剥削方式以及土地分配办法等问题。同时,还帮毛泽东收集报纸,提供资料,保管文件,整理记录,抄写书稿等。毛泽东的《永新调查》,就有贺子珍的功劳。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孙女孔东梅说,贺子珍跟随毛泽东的十年,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岁月,也是外公政治生涯最为艰难的时候,却是外婆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你可以从她的脸上读出倔犟、不屈和深情、眷恋。这也更让人们为她跌宕起伏的命运唏嘘不已。

    在雕塑园里,她终于又和毛泽东在一起了,而且可以永远地在一起,向她挚爱的人倾诉她的悲怆、血气和情怀。

    还有一位也该让人们记住的是朱德的妻子伍若兰。

    当年担任妇女部长的伍若兰,才貌双全,能文能武。1929年,在敌人第三次围剿中,已有身孕的她被国民党抓获。她受尽严刑拷打,始终不屈,最后被敌人斩首示众。

    据说,朱德在1962年2月回到井冈山时,手持拐杖沿着崎岖山道登上了兰花坪,挖了几株井冈兰和一些泥土,带回中南海栽种。朱委员长一生酷爱兰花,这里面或许蕴含着他对伍若兰深切的怀念之情。

    革命前辈陆定一同志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而山林美景一定要和这段红色的历史相联,才美得撼动人心,才美得无可比拟。

    来到井冈山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光者,因为那么多的往事会触动你的心弦。我想,记住并且懂得我们祖国的那段不能泯灭的红色历史,也是后人最为朴素的缅怀先烈的一种方式。

    井冈山,英雄的山!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山经历过井冈山这样多的磨难,也没有哪一座山象井冈山这样如此坚强。井冈山的一草一木,都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井冈山的一土一石都经历了风与雨的洗礼。那五百里巍巍井冈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脊梁,那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就是亿万中华儿女博大的胸怀,井冈山,你不愧为革命的山,英雄的山,伟大的山;你是不朽的丰碑,是革命前行的路标,是照亮中国共产党人心灵的灯塔。

    如今,我们生活在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和平时代,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井冈山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无数革命先烈,也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春和:红色孟仲峰,抗战显血性
·下一篇:无
·特稿:巍巍井冈铸丰碑——追瞻井冈山部分纪念场馆纪实
·毛主席职业军事生涯开端于井冈山艰辛探索——对吕黎平观点的质疑
·红色诗词-张殿阁:念奴娇·从井冈山走来——庆祝中国工农红军创建98周年
·鄢晓倩:党纪铸魂·红色寻访——井冈山大学暑期实践团桂东纪行(组图)
·特稿:党纪铸魂·红色寻访——井冈山大学暑期实践团桂东纪行(组图)
·建行研修中心井冈山党性教育研修院党支部开展“整治违规吃喝从我做起”主题党日
·梁静怡、张晋纬: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老党员江福星与青年学子的“井冈山约定
·特稿: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老党员江福星与青年学子的“井冈山约定”(组图)
·建行内蒙古分行、陕西分行团委在井冈山联合举办2025年团青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峥嵘岁月——井冈山大学“红医薪火·畲乡健康行”红色走读团东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王春和:巍巍井冈铸丰碑——追瞻井冈山部分
特稿:巍巍井冈铸丰碑——追瞻井冈山部分纪
红色孟仲峰,抗战显血性
王春和:红色孟仲峰,抗战显血性
特稿:红色孟仲峰,抗战显血性
吴俊材、王安亮:四川省平昌县:开展“呵护
特稿:四川省平昌县:开展“呵护孩子成长,
姜谔生:四次被捕 力促统战
广昌故事:悲壮的辉煌——广昌保卫战和高虎
组织起来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之源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