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下午15点50分,北京北站出站口,一幅鲜红的横幅《志愿军老战士圆梦北京》格外醒目。这是由志愿军后代和关爱志愿军老兵志愿者组成的迎接队伍,他们正等待着一位特殊的客人——从内蒙古呼和浩特远道而来的93岁志愿军老战士赵连北。


迎接的队伍中一位身穿志愿军军装、胸前纪念章熠熠生辉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叫杨培善,同样93岁,是原68军204师610团1营的老兵。1951年6月入朝参战,曾参与粉碎美军“坦克劈入战”的激烈战斗,所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随后又经历了金城反击战的炮火洗礼,1955年4月凯旋归国。2024年11月28日,杨培善老前辈曾专程赴沈阳迎接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圆了“接战友回家”的心愿。

得知68军203师607团的战友赵连北要来北京圆梦,杨培善老前辈不顾年迈,特意从山东赶来迎接陪同。两位老人在出站口相见的那一刻,双手紧紧相握,变形弯曲的手指传递着跨越七十载的战友情深。周围的人群自发鼓掌,向这两位用青春捍卫家国的英雄致敬。出站时,杨培善老前辈坚持亲自为赵连北老前辈推轮椅,两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而庄重。
入住宾馆稍作休整后,赵连北志愿军老前辈接受了北京日报记者代丽丽的采访。作为原68军203师607团1营1连战士,他1951年6月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1953年5月,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80,左眼失明,后被评定为伤残军人。谈起往事,赵连北老前辈声音微颤,眼中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我们当年打仗,就是为了今天的和平啊……”而他此行最大的心愿,就是到北京看看天安门,瞻仰毛主席。

次日清晨,北京城笼罩在倾盆大雨之中,雨点敲打着窗棂,却丝毫未能动摇两位老兵的决心。在亲友和志愿者的搀扶下,93岁的赵连北和杨培善冒雨乘车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从车里看天安门,雨水遮挡,却浇不灭眼中炽热的光芒。
为满足杨培善、赵连北两位志愿军老战士参观纪念堂的心愿,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报协调,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他们开通了绿色通道。
在毛主席纪念堂前,杨培善老前辈,赵连北老前辈两人整理好军装,挺直脊背,步入纪念堂,在毛主席的遗体前杨培善老前辈,赵连北老前辈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们缓缓抬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赵连北老前辈:“主席,我来看您了...”这一刻,七十余年的思念与崇敬都凝聚在这个军礼中。

下午的雨势更大了,但杨培善老前辈,赵连北老前辈两位老人执意要继续行程。在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纪念厅,他们急切地寻找着那个熟悉的番号——“68军”。当那面历经战火的军旗出现在眼前时,两位老兵不约而同地从轮椅上下来站起,整理衣冠,向着军旗庄严敬礼。

在68军的一件件展品前,他们互相追忆着烽火岁月。特别是赵连北老前辈,当在展柜橱柜前看到607团的战斗捷报,看到展板上 607团“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张世秀的事迹、看到607团“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神枪手李飞的介绍,看到“奇袭白虎团”杨育才带领的化袭班的立功照片时,赵连北老前辈非常激动。他指着照片声音颤抖地说:“这都是我们团的,这些都是我的战友啊...”

回程的路上,疲惫的赵连北老前辈却异常兴奋。他说:“今天,我替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看到了这一切。我们的牺牲,值得”。
这一天的风雨兼程,终于圆了赵连北老前辈半个多世纪的心愿。按照行程安排,接下来他们还将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继续圆梦之旅。
虽然年事已高,但赵连北老前辈坚定地说:只要走得动,我们就要多看看这些地方,把这段历史永远铭记在心。

作者:张燕敏,女,汉族,山西省盂县人。研究生学历。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在吉林省吉林市欢喜公社下洼子五队插队知青。1976年12月参军入伍,为建字960部队卫训队学员、射击队队员。88662部队医院卫生员。1981年1月退役,在人民法院工作,2012年3月退休。关爱志愿军老兵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