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泽旺(1886-1965)

解放前是一位头人,有两个职务,一是梭磨土司轮值宜,二是芦花地区法官,精通藏语,本地话四土话草地话,汉语等几种语言。
1935年7月10日,红军(中央军委纵队)进驻会址,他带领全家逃到了山上,7月10日-12日,在山上观察红军的举动,红军每天都有一支小分队在山上来喊话:(我们是你们的队伍,是你们的兄弟红军,回家吧!)听到每次喊话和看到这每天红军的一举一动。7月13日早,他抱着一种试探的心情,独自一人回到家,当时就被红军首长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完全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和敌意,马上回到山上,当天中午把全家大小接回了家。当他了解到红军缺粮困难后,于7月14日就到处动员亲朋好友为红军捐粮捐物,共筹粮几十万斤,物、肉类、等。一直到7月22日,还把自家的16头耕牛,5头猪,5000斤余粮送给了红军,7月23日上午,红军离开会址北进。他为红军带路送到上达古,7月25日才返回家,他的所作所为,让红军首长们非常感动,临走时送给他一副马鞍,一支枪和两张布币作为纪念,并握着他的手说:“非常感谢你对红军的帮助,解放全中国的劳苦民众后,也会有你的一份功劳”。后来还有一位红军首长(高个)借了一把镰刀走。(后证实是毛泽东)
泽旺(头人)是藏汉人民互助团结的象征。
这位前辈为(权作)家族争取了一份最珍贵的精神财室。这位前辈为后代传下了世代相传的“守护接力棒”
在抗日战争期间泽旺头人代表黑水藏族人民两次(1941年-1942年)赴重庆为抗日捐款。
第二代:王扎(1919-1959)

1935年7月,红军进驻会址期间,跟着父亲(泽旺)到处为红军筹粮,为解放黑水做工作,1952年继承父亲的革命精神,参加工作组,下多宣传党的政策。1956年黑水叛乱,作他积极为平叛部队带路,劝说争取叛乱分子,1956年9月调任政协黑水县委员会常委至1959年病逝。
第三代:仁真(1943-2005)

他接受父辈的重托,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芦花会址”。改革开放后曾到印度探亲,探亲期间向在国外的藏胞宣传国内的民族政策,劝他们回家,共劝回了500余人,本县就有10多位,并亲自带回2位,一位老人(南基)已去逝,另一位是若巴杨初嘛,在政协黑水县委员会担任副主席,他的举动当时得到省、州、各级政府的奖励,后曾任政协阿坝州委员会委员。
第四代:彭初(生于1973年)

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伍军人,从部队退伍回家,继承家族的家业(一份非常光荣的精神财富,国家级革命文物“芦花会议会址”)在这几十年里为这份精神财富付出了一切,学习传播红色文化,爱国精神,收集“革命文物”整理“红色故事”走访老革命和老革命后代,从中追求革命精神真谛!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多老革命、部队首长、地方领导、全国各大媒体记者的尊敬和鼓励,还获得了“第四代红色守护人”的殊荣。
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1990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回家后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份光荣家业,承担起了会址维护、守护、传颂革命精神的重任.……并为了更广、更细的挖掘红色文化,创力了“黑水县上芦花红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来传播宣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推动走向共产主义事业作一点贡献。经历了这一切后,更加激励了我为党和国家,全国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更加广泛的挖掘、整理传播、红色文化爱国精神。我认为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的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与近代,形成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第五代传承人彭初之子泽郎旦木真

第五代传承人彭初之子旦木真。18岁。党的培养对象。2025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被西南理工大学录取。他从小在家庭及父母言传身教影响下,在泽旺家族家风影响下有信仰有追求,主动接受红色历史文化及红色革命精神教育下,从十岁就可以接待前来学习的客人。在学校也常向同学们介绍长征历史及长征故事。学习成绩优秀。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



今年七月,彭初、旦木父子二人被邀请出席中国红专后纪念活动。
彭初在纪念会上还做了题为“守护红色根麦 续写长征新章”的发言。收到与会者好评。




彭初在发言中说“……在这特殊的时刻,我深感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家族与红军的深厚情谊,以及传承红色文化的故事。
回溯到 1935 年 7 月,那是改变我家族命运的重要时期。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大的革命先辈走进了我家。7 月 18 日、21 - 22 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会议——芦花会议在此召开。那时,我的曾祖父泽旺、爷爷王扎与红军相遇相知,结下了深厚的民族团结之情,他们和红军互信互帮互助,宛如亲如一家的兄弟。
起初,由于受过国民党军队的残害,曾祖父泽旺早早地就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了山上,暗暗观察红军的一举一动。他看到红军并没有侵扰当地藏民的家,而是在寨子附近扎满了帐篷,寨门口的 4 个帐篷前还各竖着一面红旗,这与国民党军队的一路杀烧抢砸的形象截然不同。7 月 13 日,他壮着胆子独自回到家中,不仅看到家里的东西没有丝毫损坏,而且一位红军首长还和蔼亲切地和他进行了交谈,向他详细介绍了红军的意图和民族政策。当天,他就放心地把全家人带了回来,并主动将自家寨楼让了出来供红军居住,当时居住在我家的有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博古等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主要成员,还有与党中央寸步不离中央军委二局。徐向前在此第一次见毛主席,朱老总他们,毛主席代表苏维埃政府授予徐向前一枚红星金质奖章。
曾祖父深知红军是一支仁义之师,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而奔波战斗,他毫不犹豫地打开自家粮仓,慷慨地将 5000 斤粮食、16 头耕牛和 4 头猪送给了红军。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头人的威望,动员附近的寨民下山回家,给红军捐粮捐物。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百姓积极响应,为红军在黑水等地筹集到 710 万斤粮食、上万斤肉类等物资给于很大的帮助。他们的举动,展现出了少数民族同胞对红军的信任与支持,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
红军离开时,为了表达对我家的感恩之情,赠送了三件珍贵的礼物:一幅马鞍、一支步枪、两张红军布币。从那一刻起,这三件礼物便成为了我们家族的传家宝,毛主席借廉刀及朱老总在我家后山上挖野菜等。承载着红军与我们家族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了那段光辉历史的见证。而红军住过的这栋楼,更是被我们家族奉为圣殿,四代人接力守护,从未间断。
时光荏苒,如今这栋楼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006 年,它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这不仅是我们家族的荣耀,更是党和国家对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每一块古老的砖石,每一道斑驳的墙壁,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与我们族人亲如一家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几十年来,为了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和发扬,我踏上了寻访红色记忆的征程。我走遍了大江南北,拜访了无数的老红军、红军后代、长征史专家和红色文化爱好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守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
我倾尽所有的积蓄,投入全部的精力,四处征集红军长征史料。如今,我们基地已经拥有上万册珍贵的史料和上百件红色文物。这些史料和文物,是历史的瑰宝,它们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通过举办展览、开展讲座、组织培训等形式,将这些红色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基地已经成为了全国小有名气的红色景点。每年,有 20 - 30 万人次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我们以最低的运营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教学。在当地,我们成为了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色资源保护、挖掘和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在传承红色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资金短缺、专业人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红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守护和传承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幸运的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和团队的帮助。红传会组织专家团队赴黑水县考察,将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吴本立教授和杨志教授等爱心专家团队,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我们支持,还为红色基地量身定制了“三步走”帮扶计划,从基础设施完善、红色 IP 打造到文旅融合推广,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远见。杨志教授通过实地调研,为基地的课程设计、党史教育模块提出了创新性建议。还有我怀着无比崇敬与感恩之情,想和大家讲讲红军后代何丽阿姨的故事。
在我们芦花会议会址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老红军后代,如今已经84岁的何丽阿,姨宛如一座温暖而明亮的灯塔,20多年以来,在精神和物资等各个方面,给予红色基地和红色守护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她的善举,意义远不止于此。她用实际行动传承着长征时期,红军与少数民族互帮互助的民族团结精神。重新带回我们身边,让这份民族团结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现在,为了培养好第五代守护人,今天我也把儿子旦木真带到了活动现场……让他深刻体会到我们家族与红军的这份深厚情谊,传承好民族团结的精神…..做好红色传承人…..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奋斗精神,在传承红色文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我们要将红色文化与党性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对泽旺家族长征芦花会议遗址守护传承人的祝愿:
庚续红色基因,坚守信念理想, 坚定红色情怀,发扬优良作风, 提倡勤俭节约,培养吃苦耐劳, 树立科学态度,坚定文化自信, 宣传红色文化,创新社会文明, 引导社会审美,跟上时代脚步, 不负历史使命,追寻红色历史, 书写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我们共同努力,携手推进青少年向上、勤奋、健康、茁壮成长,做好红色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