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钩沉】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回顾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战略定力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党领导的科技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汲取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为科技创新注入红色动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战略支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推动科技救国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作为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军事科技攻关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我们党高度重视对军工事业和科技的领导。为了保障革命军队的武器装备,各根据地兴建了一大批简单的修械所和枪械局,在此基础上把它们合并、扩建,最终形成了以兵工厂为主体的军事工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央军委兵工厂、闽浙赣兵工厂等。1938年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延安成立了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统筹兵工生产。各抗日根据地按照中央指示,都设立了规模和能力大小不等的兵工厂,自力更生制造武器和弹药,同时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钢铁材料生产和供应体系。无线电对推动革命事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1931年1月,红军开始使用第一部无线电台。当时,红一方面军下令大力发展无线电事业,特别是要培养自身的无线电人才。1931年9月,中央苏区与在上海的临时中央接通无线电联系。在党的领导下,中央苏区与其他苏区及主力红军不断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建立起无线电联络,加快了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在人才、器材、实践经验等方面不断进步,逐步构建起一张大体覆盖各主要苏区的无线电网络,极大地推动了革命事业发展。同时,各苏区还普遍开办医院、卫生学校、农业学校等。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成立,培养出首批战地外科医生,既保障了部队战斗力,也有利于改善根据地民生。党还注重加快推进科技思想建设,开展科学启蒙。一方面通过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设立科普专栏,破除封建迷信;另一方面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等院校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培养科技骨干,努力完善党的科技政策。党十分注重科技人才培育,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在十分困难的境况下,党和苏维埃政府给有技术专长的专业人员发放特殊津贴,以优惠待遇招揽专业技术人才。1939年,中共中央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应该大量地吸收比较忠实的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这不仅为团结、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优待科技人才、鼓励发明创造、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坚持自力更生、迎头赶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发挥了整合全国科研机构、团结全国科学界的作用。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并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为了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中央开始着手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几经讨论修改后,该规划于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科技进入了规划化发展的新阶段。沿着规划的方向,我国开始了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历程。1958 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合并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筹管理全国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全国性的重大科学技术任务。党进一步通过建立发展高校院所、中央产业部委所属科研院所、地方科研机构与国防科研系统等“科技大军”,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党中央决定在“十二年规划”基础上,制定《1963—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部署农业、工业、资源调查、医药卫生等方面的专业规划,为加速发展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发展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指引,推动科技事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攻关转向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自主创新,以党的建设引领科技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判断,强调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1982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编制十五(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报告》,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科技长期规划的制定、重大技术政策的研究等工作。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市场化改革,建立技术商品化机制。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颁布,完善了技术开发、转让、服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体系,促进、便利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利用。1991年,《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出台,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提升研发投入占GDP比例。1999年,《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强调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形成市场导向的研发体系。此外,在重点领域不断推进党建赋能核心技术攻坚,例如,在杂交水稻技术领域,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技术下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相关机构职能,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有效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统筹协调国家科技工作,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组织和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探索新型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 加快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建立“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能源科技、先进材料等技术极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蓬勃兴起,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一批场景引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凝聚起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其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自力更生铸就科技脊梁,艰苦奋斗谱写创新华章;发挥制度优势、汇聚磅礴伟力,不断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引领科技腾飞;把科技命脉和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再次,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党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人才培养、吸纳、使用、激励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最后,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