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来,而是他通过多次召开调查会,走村串户,经过反复摸底调查统计得来的。他注重用数据说话,坚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每一组数据,力求真实精确。尤其是文稿中关于“(戊)日常生活”的米、肉、衣、盐、油与“(巳)物价”的谷、猪、鱼、鸡等的具体记录,更是生动展现了其深入群众、注重数据实证的调研作风。
毛泽东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积极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文稿中,“群众”二字出现频率极高,达37次之多,而且诸如“群众利益”“群众生活”“发动群众”“动员群众”“使群众欢喜”“通知群众”“帮助群众”“群众互助”“群众决定”“群众需要”等表述,更是层见叠出,折射出他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文稿中的一个细节尤其值得深思:“(庚)经济公债”之后第六部分的结尾处,毛泽东特意总结强调,“我们重复地说,只有经济建设配合了政治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更高的热潮,推动广大群众上前线去”。也正是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所以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并转化为战胜强大敌人和各种困难挑战的力量。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毛泽东对才溪乡等地方苏维埃的政权建设经验作了详细总结,并称才溪乡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和“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在会上,毛泽东将《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连同《长冈乡调查》印成小册子分发给每个代表,并在大会上号召全苏区向才溪乡和长冈乡学习,搞好根据地建设,发展革命战争,夺取全国胜利。
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开展的重要调研实践,堪称我党调查研究工作的典范之作。这一调研不仅为当时中央苏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其蕴含的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改进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等要求高度契合。调研所体现的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内核,以及“轻车简从”“问计于民”“掌握实情”等具体方法,为党员干部树立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标杆,至今仍对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系福建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