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局·新华网福建频道·东南新闻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主办
首页 最新播报 红色视频 领袖故事 红色记忆 古田精神 导游词集 红色游记 精品线路 领导名片
红色景区 人文景区 生态景区 旅游信息 福建地图 交通指南 当地特产 周边景点 交流园地 红色网盟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2011-03-29 12:14:54
来源: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作者:王其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闽西是全国较早、福建最早创建红军的地方。早在1928年7月初,永定农民武装暴动后,张鼎丞、邓子恢等率部组成红军营。为了保卫翻身解放的革命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和发展红色区域,闽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积极组织创建地方武装,发展壮大了红四军,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改为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五个军。在这里,养育和成长了一支坚不可摧、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同时,共产党人在这里进行了治国理政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并成就了一批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将帅。闽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故乡、共和国将帅的摇篮。
    一、闽西良好的党和群众基础为红四军发展壮大提供坚强保障。
    闽西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为以后红四军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同时,闽西崇山峻岭,层峦迭嶂,具有易守难攻之战略优势,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加上,地处偏僻,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有利于红军的发展。从1928年6月始,邓子恢、张鼎丞等闽西共产党员先后领导了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和永定等闽西四大暴动,掀起了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一次高潮。特别是永定暴动后,建立了红军营,全营200余人,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这是闽西最早建立的一支红军部队。闽西已具有良好的党和群众武装基础,有多次武装起义斗争的经验。闽西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红四军在此得以发展壮大。
     毛泽东、朱德率部在井冈山会师后,于1928年5月江西宁冈县砻市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同年冬,遭到湖南军阀何键的“会剿”。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及特务营、独立营共3600余人出发赣南。1月下旬在大庾同敌军李文彬旅作战失利,随后又连遭敌军袭击,“人数由三千六,减至三千”(1) 。 3月11日,红四军首次入闽,14日攻占汀州(现长汀)城,全歼敌军郭凤鸣旅。3月15日,红四军在汀州进行了整编。由于红四军深得民心,长汀有300多人主动参军,红四军力量得到扩充。原来的团改为纵队,全军现在编为第一、第二、第三3个纵队,每纵队约有枪支500余支,1200余人。闽西在红军的建设史上地位特殊,主要是全国影响最大的红四军在长汀首次统一着装,首次发饷。“全军在汀做了整齐的衣服,每人发四元零用钱,给养已不成问题,士气非常振发” (2)同时,红四军帮助地方建立了一支60余人的县赤卫队,随红军转战赣南。红四军主力二次入闽后, 于6月9日红四军前委在新泉背头山坪召开大会,将当地赤卫队等闽西地方红军改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五纵队。第四纵队队长先后由傅伯翠、胡少海担任,党代表先后由张鼎丞、傅伯翠担任。下辖:第七支队(由原第五十九团与连南、长汀、永定地方武装组成),支队长陈紫峰;第十九大队,大队长李云贵;第八支队(由永定、龙岩红军游击队与上杭农民武装组成),支队长卢肇西;纵队特务大队,大队长罗化成。第五纵队(1929年6月中旬由汀东红军游击队护编成立,不久改为闽西地方红军),纵队长王仰颜,党代表罗化成。
    1929年8月,红四军主力挺进闽中,不久返回闽西。9月21日一举攻占上杭城,红四军在上杭整顿,各纵队都充为三个支队,每纵队有一千八九百人,全军七千多人 (3)。红四军四纵队成立了第十二支队,队伍进一步发展扩大。红四纵队的成立,说明了红四军不仅没有因怕敌人的围攻而进行分编缩小游击,而是充分利用闽西的有利条件,进行大力扩编和发展,使红四军得到新的重大发展。为了加强四纵队训练,尽快提高部队素质,红四军给四纵队派来大批的军事干部,配备了一批武器,部队给养之初也是红四军统一供给,从而使闽西的地方武装迅速上升为红军的正规部队。由此使闽西的革命武装在中国革命斗争中享有盛誉,这在闽西乃至福建省工农红军支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到1930年6月,红四军离开闽西时,人数达到16000多人。
    红军在闽西的壮大,得益于闽西立党组织不断发展工农革命武装。同时,红四军入闽后,闽西地方武装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尤其在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闽西人民除了踊跃参加红军外,纷纷参加各地群众性的、不脱离生产的武装——赤卫军、游击队等。“地方武装逐步升级,正是适应创造主力红军的要求而又照顾到群众觉悟的最好办法”。“在群众革命运动中,创造地方武装,逐渐上升为主力军。地方主力又编到中央主力去,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在地方革命运动中军事建军政策的正确性。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建设一直运用了这个办法”。 (4)红四军入闽,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颁布和实施的拥军优属条例和办法,不仅解除了红军战士的后顾之忧,且在苏区中形成了当红军光荣的氛围。闽西苏区广发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潮不断高涨。仅从《红色中华》报导就可见一斑:
    “杭武第七区……计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到现在,七区工农群众自愿去当红军的,即有二百人,连过去计算在内,已有七百六十一人。”(《红色中华》第八期,1932年2月3日)
    “上杭才溪区‘五一’纪念中扩大红军的热烈”,“计从一九三二年一月起至四月卅日止,全区计扩大红军三百六十六名,大会时又自动加入红军的十七名”。(《红色中华》,第二十期,1932年5月25日)
    “长汀青年群众热烈的加入红军”,“在五月份自愿加入红军的,有四百三十九名”。(《红色中华》,第二十三期,1932年6月16日)
    “上杭才溪区于八月十五日举行全区慰问红军家属运动大会”,“大会又自愿参加红军卅八名”。(《红色中华》第三十二期,1932年9月6日)。
    “南阳区纪念二七大会,当场报名者共六十一名”。(《红色中华》第五十三期,1933年2月19日)
    “英勇的长汀少模队,全体动员加入红军,开辟闽赣新纪录。”(《红色中华》第五十四期,1933年2月22日)
    “十天中,在全长汀扩大红军一千零三个,其中青年占七百多人,团员占一百多名”。(《红色中华》第六十期,1933年3月20日)
    在参加红军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上杭才溪区。“上才溪全部成年男子(16岁至55岁)554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有485人,占88%。下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756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有526人,也占70%。”(5) 据统计,1929年至1933年,才溪有3000多青壮年参加红军。因而,受到毛泽东的表扬,还将其先进事迹写入《才溪乡调查》一文中。该区还被临时中央政府授予全苏区扩大红军的“第一模范区”,全苏“二大”会上还颁发锦旗。另据《红色中华》的报导统计,从1931年至1934年的4年间,长汀县共有17200余人参加红军,还有许多未见报的均未统计在内。 (6)闽西苏区由此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一大来源。
    二、闽西先后创建了五个军,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红九军
    龙岩后田暴动后,由农民组成的游击队是闽西第一支红色武装,永定暴动胜利后,成立了红军营,张鼎丞任营长。1928年7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特派员王海萍在永定主持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将各县游击队整编成闽西工农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下辖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3个团。闽西暴动武装整编为红军后,根据“要使现在的武装组织与各县的农民有密切的联系,往来于各县去帮助农民斗争和使广大农民都渐渐起来拥护这个武装的组织”的精神,决定立即向四周的白色据点进攻。
    1930年3月25日通过了《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决议案》,将各县赤卫队改编为正规军,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任命邓伟为军长、高静山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亻壹为参谋长。全军共编6个团,3000余人,2000多支枪。(7)
龙岩赤卫团编为第一团,团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郭滴人,辖3个营计800余人;上杭赤卫团编为第二团,团长傅伯翠、政治委员黄华榕,辖3个营和1个特务连,共计800余人;永定赤卫团编为第三团,团长阮山、政治委员江桂华,辖3个营,共计500余人;连城赤卫团编为第四团,团长张斌、政治委员张瑞铭,辖4个连,共计400余人;长汀赤卫团编为第五团,团长张赤男,政治委员王仰颜,共计300余人;上杭北路和西路赤卫队编为第六团,团长丘棣华、政治委员陈开成,辖3个步兵连,一个特务连,共计500余人。
    根据193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军委关于“闽西六团红军,中央决定你们立即集中起来,建立红军第十二军”(8) 的指示,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于4月下旬,将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任命邓毅刚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亻壹为参谋长。全军辖6个团。原来的红九军第一团改称为红十二军一00团,第二团改称为一0一团,其余余此类推。除一0一团(原第二团)团长改为戴志超担任外,原各团领导不变。
    5月下旬,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对红十二军进行整编,决定全军编为3个师,每师辖3个团,其中一、二两个师由原来的6个团编成,第3师从各地的地方武装编成。红十二军的兵力又增加了1/3,人数达到5000人。
    6月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寻乌县入闽。红四军前委与闽西苏维埃政府军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四纵队编入红十二军,将红十二军的一0三、一0四、一0五三个团编入红四军。这样“对换之后人数枪支是差不多,但战斗力则比较强的多”(9) 从而大大加强了红十二军的作战能力。
    红十二军是继红四军第二纵队之后,又一支在斗争中组建起来的由闽西籍子弟兵组成的部队,是在古田会议精神直接影响下,并在中共中央、福建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积极努力下成立的,有坚实的基础,部队的各方面建设都有新的提高,朝着地方红军的正规化又迈出了一步。
    6月中旬,又根据中央提示,决定在汀州对红军精心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开始称第一路军)。红十二军奉中央命令编入红一军团并保留红十二军番号。任命伍中豪为红十二军军长(后为罗炳辉)、谭震林为政治委员、林野为参谋长、谭政为政治部主任,并开赴江西作战。但是经过此次大整编,部队的组成进行了很大的调整。除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留在闽西外,原红十二军的第二、第三纵队编为红四军的第三纵队;原红四军的第三纵队则充实到红十二军去,即原红四军第三纵队的第七支队,编入红十二军第一纵队,纵队长周昆,政治委员蔡会文;由原红四军第三纵队的第八支队编入红十二军的第二纵队,纵队长龙普霖,政治委员欧阳健,并还成立了红十二军教导大队,大队长郭天民,政治委员邓华。
    红十二军正式编入红一军团,是继闽西红军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后,与全国正规主力红军又一次大的融合,而红十二军编入红一军团是在中央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计划下,站在更高的视野,为土地革命而战,使闽西子弟兵在红四军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也大大提高了红十二军的素质和战斗力。
    1932年4月,红十二军增编第三十五师。同年10月,红十二军军部及三十六师编入红二十二军,萧克任军长,黄苏任政治委员。1933年6月,十二军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
    2、红二十军
    1930年5月间,由于红十二军前往广东东江一带作战,而减弱了闽西苏区的军事力量。为了更好地肃清一些民团、土匪,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各县赤卫军、游击队组建成闽西红二十军,任命胡少海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成立时全军共3个纵队,至8月份迅速扩展为5个纵队和2个游击武装。
    龙岩县地方武装编为第一纵队,司令员卢肇西、政治委员陈昌山,计700余人。
    上杭县地方武装编为第二纵队,司令员(缺)、政治委员郑秋五,计600余人,400余支枪。
    永定县地方武装编为第三纵队,司令员卢其中、政治委员江桂华、政治部主任谢宪球、参谋长陈义,计700人,400余支枪。
    连城县地方武装编为第四纵队,300余人,200支枪。
    长汀县地方武装编为第五纵队,计900余人,500支枪。
    武平游击武装负责人练宝桢,计有200余人,150支枪;平和游击武装共有200余人,150余支枪。
    1930年11月,红二十军与红二十一军合编成新十二军。
    3、红二十一军
    1930年6月,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建议,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闽西红二十一军。任命胡少海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毅刚为参谋长。全军共五个纵队。原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为第一纵队,第八支队为第二纵队,第九支队为第三纵队,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为第四纵队,各县部分地方武装编为第五纵队。全军共有兵力2000余人(10) ,千余枪支。红二十一军成立后不久,二十一军为贯彻中央“集中进攻东江”和福建省委关于出击东江的计划,开始了进攻东江的冒险行动。1930年7月,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理论和策略的指导下,闽西特委决定,红二十一军在闽西苏区东南方向的龙岩万安、白沙和漳平永福等地打击团匪。在攻打永福团匪詹方珍部中,军长胡少海不幸中弹牺牲。在后来多次往东江方向出击受挫后,9月中旬红二十一军退回闽西革命根据地,闽西总行委和二十一军召开联席会议,企图通过“打几个胜仗,以提高勇气,充实力量,并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而进攻上杭,结果失败退至连城。1930年11月,红二十一军与红二十军合编成红军新十二军。
    4、闽西新十二军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派施简来闽西,召开闽西总行委、红二十一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把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任命贺沈洋为代军长、施简为政委、李力一(李任予)为政治部主任。全军辖3个团10个营(其中1个特务营),第一团团长游瑞轩、政委刘孟槐,第二团团长蓝汉洲、政委卢其中,第三团团长丘潮保,共3100余人,1600余支枪(11) 。新十二军成立后,针对“闽西的群众是很勇敢的,只要上级多派一批军事政治干部来训练,这部红军是很有希望的,否则要他担负大一点任务是担不起的。因为这些下级军官都是土著,只晓得冲锋,一点技术都不懂,上级虽懂得一点,但大不起作用”的实际情况 (12),进一步对新十二军进行了政治和军事训练。为了提高军事训练的效果,“将军校200余学生提前毕业派到十二军充任下级干部,将该校的官长李中拂、谭熙临同志等都调到十二军帮助” (13) 。除了强化作战技能的训练外,新十二军政治部训练处专门制订了政治训练大纲,以加强对部队的政治训练。政治训练大纲明确指出:要使新十二军成为铁军,“不单在组织上和军事上去变,主要的要有铁的精神,久练以成铁”。必须养成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遵守铁的纪律,不论军纪、风纪都要自动维持,必须做到绝对服从命令。在政治训练过程中,还有的放矢地纠正新十二军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如地方主义、保守主义、逃跑主义、失败情绪、消极观念、流氓意识、轻视政治工作等。对于存在的这些错误倾向,要求“无论官兵须一致起来打破,应该自动的互相批评,尤其要站在自我批评的立场来纠正这些错误倾向”(14)
    新十二军整训后就开往平和投入战斗,在大芦溪打败了国民党张贞部的一个营,俘敌百余人,缴枪80余支,子弹2万余发,并试图打通闽赣之间的联系。11月20日攻占了长汀县城,随之向连城方向出击,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15)。牢牢把握着保卫苏区的主动权,支撑着闽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经过斗争的磨炼,成长起来的“红军的力量成为作战的中心领导力量”。正如中共福建省委所指出的,“闽西有数十万赤色群众,群众经过三年的土地斗争,对斗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群众经过敌军的会剿,经过肃清团匪与向外扩大的斗争,对斗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群众经过敌军的会剿,经过肃清团匪与向外扩大的斗争,在政治上与军事上都增加了经验。闽西有相当的军事力量(红军和各地赤卫队、游击队、政治保卫队、少先队),地形多山利于我们农民的作战” (16),只要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完全有能力打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12月,中央派左权前任军长。从1930年12月至1931年秋,蒋介石先后调动10万、20万、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闽西新十二军主动配合主力红军的反“围剿”战争,也采取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等战术,灵活地与敌人周旋,给“杭城的团匪以严重的打击”,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大大丰富了作战经验,提高了战斗能力,使革命群众“看到了红军的勇敢善战”(17)
    1931年9月,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与闽西新十二军汀州会合并进行休整。这时,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对主力红军和闽西地方红军的建制进行局部调整,将红一军团第十二军的三十四师、三十五师编入红四军,闽西的新十二军补充到红一军团第十二军。至此,新十二军的番号随之取消。这也是闽西地方主力红军一次大规模地编入正规主力红军,既有利于主力红军的扩大,也有利于闽西红军战斗力的提升。
    5、红十九军
    为了适应反“围剿”的需要,1933年3月6日,由上杭、南阳、旧县一带红军游击队组成的福建军区独第十一师,奉命组建红军第十九军。不久,由宁化、清流等地方武装编成的独立第七师,由龙岩、永定独立团编成的独立第八师,由长汀、连城独立团扩编的独立第九师和由武平红军游击队编成的独立第十师,编入红十九军,军长由东南战区指挥司令员叶剑英兼任,政治委员为杨尚昆、政治部主任为杨英。红十九军是闽西成立的又一支正规军,成为东南战区的主要武装力量,当时全军3000多人。红十九军成立后,与国民党十九路军作战3个余月,并取得重大胜利。3月15日,红十九军击溃武平团匪200余人。3月31日,红十九军在上杭南阳马洋洞与敌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七八旅发生激战,毙敌连排长数人,俘敌1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红军乘胜追击,敌溺河而死者甚多 (18)。4月初,红十九军配合谭震林率领的东南作战部队,歼敌3000多人,缴枪800多支,震动极大。5月,叶剑英和谭震林率领红十九军攻打上杭水西渡,歼敌1个营;后在长汀涂坊击溃区寿平部4个团;在武平消灭钟绍葵部一个团。6月进军永安后撤回宁化一带进行游击活动。
    红十九军在东南战区作战,转战在闽西的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等广大地区,打击敌人的进攻,给予主力红军在北线反第四次“围剿”战争以有力的配合,不仅取得了闽西战场上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而且使闽西红军和地方武装在战斗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了战斗力。同年6月下旬,红十九军奉命编为红军三十四师,调江西作战。
    三、地方武装积极在同敌斗争中成长,并不断上升为主力红军,成为支持革命战争向前发展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1、群众性军事组织
    在开展武装革命斗争中,“闽西红色区域的民众组织,可以说无人不是过的团体生活,无人不受武装训练。凡男女自十六岁到四十岁,均加入赤卫队或暴动队。六七岁到十六岁,则为童子团、少年先锋队,每月训练一次到三四次。正式红军,系各斥为队抽调”(19)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阐述了“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揭示了符合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的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的规律。闽西革命武装的发展正是遵循着这一规律,经过艰苦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的革命武装发展系列,将人民群众凝聚成强有力的革命力量,并成为支持革命战争向前发展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赤卫队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最早且最普遍的革命武装组织,是仅次于红军的强有力的革命武装,是红军重要的助手,也是红军不断发展最为重要的兵源。毛泽东早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指出:“红军以集中为原则,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红军必须继续在武器上给赤卫队以帮助。在不降低红军战斗力的条件下,必须尽量帮助人民武装起来。”古田会议也强调扩大红军必须走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道路。所以,在发展革命武装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十分重视赤卫队的发展,往往都把发展红军和发展赤卫队作为同等重要的任务进行部署,强调“红军应派人帮助他们组织训练,并尽可能将所缴得的枪支,分发给各地的赤卫队” (20)。同时,要求各地应普遍组织起赤卫队,“施以军事的政治的训练,并准备由赤卫队中挑选好的分子,送入红军” (21)。由于赤卫队担负着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当主力红军调离时又担负着保卫苏区的重担,同时,赤卫队也随时准备升级改编为红军。所以,对于赤卫队的训练要求十分严格,“赤卫队的组织训练与红军同”(22) 。赤卫队一般有常备队和后备队之分,常备队经常集中,随时调动,后备队平时散在农村耕作,按期会操,有事集中。
    在红四军第一、二次入闽期间,帮助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组建了一支80余人的赤卫队,拨给20多支枪。到1929年底,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县、区、乡都成立了赤卫队或暴动队。仅龙岩一县就有赤卫队30个以上。
除了赤卫队苏区内还普遍成立了暴动队,23岁以上至40岁以下的农民几乎都编入暴动队。暴动队基本上参照赤卫队的组织形式每乡成立1个大队,下辖有中队、小队、组,每10人为一组。训练方面暴动队每月全区会操,每晚点名,由县军事委员会经常派教练去教操检阅。暴动队的主要任务是当敌军前来进犯时,负责防御、放哨等工作。
    少年儿童是革命斗争最为重要的后备力量,是革命武装系列中的重要环节。1929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就要求在闽西根据地“各乡村须组织少年先锋队,任交通运输等工作”,并施以军事政治训练,以作“红军的预备军”。共青团闽西特委第一次执委会于1929年12月13日通过了《闽西少先队组织法》。提出了三条主要任务:经常输送队员加入红军;救护慰劳红军士兵;破坏担任交通运输,巩固后方。“经常补充红军,尤其在红军扩大的时候,注意多使少年先锋队的分子加入红军”,是少年先锋队的重要职责。一般情况,先从少先队中挑选18岁以上身体强健、政治觉悟高的男队员组成列宁队、模范队,按照红军编制,以班、排、连、营、团委单位,进行经常性集中训练。1930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为了统一各县列宁队的序列,以解决“性质上含着地方界限的毛病” (23)。特别发出通告,将龙岩县列宁队改为闽西列宁第一大队,上杭列宁队改为第二大队,永定列宁队改为第三大队。
    2、福建军区
    为了巩固发展闽西苏区乃至福建苏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根据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中共闽西粤赣省委(福建省委)决定成立福建军区。2月15日,中共闽西粤赣省委发出《告福建工农群众书》,2月20日在汀州正式组建福建军区,内设司令部、政治部。任命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林野为参谋长、谭政为政治部主任,管辖闽西各县工农武装、游击队及红军独立第7师。并在上杭太拔成立了杭永岩军分区(又称第一军分区),在连城的新泉成立了汀清连军分区(称第二军分区),在宁化县城建立了宁清归军分区(称第三军分区)。
    在福建军区的领导下,1932年9月上旬,龙岩独立团与永定独立团在龙岩县红坊南阳坝会师,并合编为闽西红军独立第八师,任命韩伟为师长、简载文为政委,下辖2个团,约700余人。1932年11月,长汀、连城独立团在长汀县城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九师,任命何大明为师长、钟交彭为政委,辖2个团,计600余人。1932年12月16日,杭武独立团和福建军区武平县独立2团在小兰村合编为红军独立第10师,任命张荣发为师长、张平凯为政委,辖2个团,计1200余人。这3个独立师是福建军区领导下的一支英勇善战的地方正规主力红军。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福建军区地方武装起了重大作用。如十九路军进占连城、围攻汀州时,军区能够迅速动员3000余人保卫汀州;上杭模范营亦能经常配合十九军作战;永定之溪南、代英之大阳区地方武装与敌进行顽强战斗,以30余人击溃敌500余人的进攻;上杭地方武装配合独八团、九团攻打白砂;武平模范营配合红军游击队打土围子、搜山;宁化、永定、代英、新泉各县及新区游击队、地方武装能够深入白区、边区打击敌人,消灭敌匪童子兵,威胁敌人的交通路线。
    1933年3月闽西红军独立八、九、十3个师,编入红十九军。6月编为红军三十四师,调江西作战。为此,福建军区又在各地重新组建独立师、团,并从主力红军中调给一批武器、弹药武装新组织的部队,从事保卫苏区的任务。
    1933年第一季度,福建军区主要领导人在所谓反“罗明路线”中先后遭受打击而调离。随后,担任福建军区司令员的有叶剑英、龙腾云,担任福建军区政治委员的有万永诚。1934年10月,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福建军区在闽赣边领导游击战争,至1935年4月20日,军区司令员龙腾云、政委万永诚等被敌包围壮烈牺牲。至此,福建军区终止活动。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闽西革命武装
    1938年1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6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占了新四军9000人数的近1/3,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支部直辖特务连、通讯连和侦察连。支队下辖两个团:第三团由白沙点编的部队和汀瑞游击队编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下设3个营。第四团由红九团和闽南新编的红三团编成。团长卢胜,副团长道叶志,下设3个营。这支部队于3月开赴苏皖前线抗日,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留在闽西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4年10月,成立“王涛支队”,刘永生为支队长,巫先科为副支队长。同年冬,又成立“康容支队”,面对国民党的反共行径,闽西革命武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顽自卫斗争,粉碎了敌人多次武装进攻。
    194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边纵队配合南下大军,共歼敌3万多人,先后解放了闽粤边区的30个县和汕头市,10月闽西全境解放。
    四、闽西是共和国将帅的摇篮
    闽西作为中共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实验地,为绝大部分共和国将帅提供了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实践基地和理论基地,他们在闽西积累了经验,铸造了品格。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评价的,在这个演习过程中,“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党创造了坚强的武装部队,因此也就学会了战争的艺术。”这个过程,“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这是无数先烈的热血浇灌出来的革命鲜花,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而且是世界共产党和世界人民的光荣。”可以说,没有闽西的履程,许多共和国将帅的人生就会缺少一段辉煌的历史。
    1、共和国将帅在闽西
    在闽西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许多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理念、能力得到实践提高,成为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将帅。新中国建立后,授衔的10大元帅中有9位、10位大将中有8位、57位上将中有33位,177位中将中有113位以及众多的少将。
    朱德元帅,前后五次来到闽西,指挥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出击闽中、攻占“铁上杭”等战役战斗,出席了在长汀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彭德怀元帅,1933年7月率领东方军(入闽,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连克连城、新泉、宁化、泉上、清流、归化等城镇,收复了大片老苏区,开辟了纵横数百里的新苏区,巩固和拓展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林彪元帅,从1929年开始多次来到闽西,率部参加了三打龙岩、东征漳州、温坊战斗等多个战斗、战役。
    刘伯承元帅,1927年南昌起义后率领部队南下广东途经闽西,在闽西展了近半个月的革命活动。1931年从上海地下交通线前往江西瑞金时,又一次来到闽西指导革命斗争。
    贺龙元帅,1927年南昌起义后率领部队南下广东途经闽西,在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开展了近半个月的革命活动,帮助建立了上杭县临时政府,为闽西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火种。
    陈毅元帅,从1929年多次入闽,参加了红四军长汀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红四军“七大”后,实事求是地向中央汇报了红四军的历史和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中央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红四军的真实情况。 12月底参加了古田会议,对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荣桓元帅,自1929年3月开始四到闽西,先后担任红四军支队、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长岭寨,三打龙岩城,攻打“铁上杭”和东征漳州等战役,出席了中共红四军“七大”、“八大”和“古田会议”。
    聂荣臻元帅,自1927年开始四到闽西,先后担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等职,参与指挥了东征漳州和连城温坊战斗,为巩固和扩大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剑英元帅,先后担任中革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红十九军军长、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为福建工农武装的发展壮大,为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粟裕大将, 1929年3月随红四军入闽。红四军“七大”后,担任毛泽东的警卫连长,随毛泽东辗转永定金丰大山、上杭城关,苏家坡等地。1930年后,历任红四军团、红二十军师长、师政委、红四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东征漳州等战役。
    黄克诚大将,1933年7月担任红三军团第五师政委,参加东方军转战闽西北。1934年1月率部参加了攻克沙县战斗。
    陈赓大将,随南昌起义军在南下途中中弹受伤,得到汀州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日章 等医师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
    谭政大将,1929年初,随红四军入闽,参加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城、攻占“铁上杭”等战斗。协助毛泽东整理《古田会议决议》资料。1930年6月,出任闽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东征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
    萧劲光大将,1930年冬到闽,先后担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闽西红军学校校长等职。1931年11月,作为闽西苏区的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张云逸大将,1933年11月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代表身份来到闽西,签订了《闽西边界交通条约》以后,两次来到闽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和新四军的整编工作。
    罗瑞卿大将,历任闽西红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红四军第四纵队参谋长、红四军政委等职,参与了闽西红军的组建工作,参加了汀州整编、东征漳州、连城温坊战斗等。
    许光达大将,随南昌起义军来到闽西,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筹粮筹款,发展农会等活动。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王平、韦国清、邓华、朱良才,张爱萍、张震等30多位共和国上将在闽西战斗工作过,占全国上将总数的60%。在共和国177位中有113位中将,以及众多的少将,都在闽西进行过重要革命实践,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足迹。
    2、闽西籍开国将军
    在革命斗争中,闽西有10万多工农子弟参加红军,哺育众多的优秀儿女,张鼎丞、邓子恢、陈丕显、杨成武等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55年至1965年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闽西籍将军有68人,占福建省将军总数的82%。
    刘亚楼上将,是共和国第一位空军司令,被称为“中国空军之父”。 1929年参加红军,抗战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1939年初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1945年回国,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天津战役(照)等重大战役。 
    杨成武上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长征中,他率领的红四团多次担任先头团的任务,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强占天险腊子口,屡立奇功。抗日战争中,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黄土岭、狼牙山等战役战斗。在黄山岭战斗中,击毙被称为日军“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
    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还走出了刘忠、张南生、陈仁麒、罗元发、罗舜初、袁子钦、傅连章7位闽西籍中将,丁甘如、王直、王胜、王香雄、王集成、叶青山、卢仁灿、刘永生、陈茂辉等59位闽西籍开国少将,他们同样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闽西是块名副其实的革命圣地,是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指点江山的宽广舞台。闽西人民以无私奉献、大无畏的精神,为中国革命提出了坚强后盾。千千万万的闽西子弟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红军中去,加入到民族解放战争中去。在这里,许多革命队伍、共产党人得到成长、历练,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法宝。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注释:

    (1)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数据》第14册第222页

    (2)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数据》第5册472页

    (3)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数据》第14册222页

    (4)邓子恢、张鼎丞:《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

    (5)《红色中华》,1933年7月23日。

    (6)《长汀人民革命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7)《闽西代表(出席苏代会)的报告》,1930年5月18日。

    (8)《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信——武装工农、红军、兵运以及党员军事化问题》,1930年4月10日。

    (9)《汉秩关于福建全省群众组织情况报告》,1930年7月13日。

    (10)《闽西地方武装概略》,第14页。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图)
·下一篇:家乡最后的老红军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赴京拜访革命前辈及亲属并征集文物
·我馆举办“闽西与中央苏区”专题讲座(图)
·收藏家丁智先生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举办毛泽东像章专题收藏展并向我馆捐赠文
·《十送郎调》
·毛委员登门道歉
·走村入户送展览 访贫问苦红土情——我馆到上杭稔田镇连四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
·沈开荣之子沈永和、沈安生到我馆捐赠文物(图)
·张元培将军亲属捐赠文物仪式在我馆举行(组图)
·主席无名——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两个红辣椒
福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福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