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无产阶级能治国,吴桂贤用一生证明!
在2025年4月25日的清晨,一代无产阶级的女儿,共和国的第一位女性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她走了,带着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昂起头颅、登上权力舞台的光辉记忆;带着一代劳动者对国家建设无比炽热的初心;也带着一位马列毛主义者对人民深沉而质朴的爱。
但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怀念。
她的一生,是一面镜子,照出今天这个时代无产阶级的命运与理想的流失。也是一把火,提醒着沉睡的人们: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共和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01 从纺纱车间走来,她不是奇迹,而是必然
吴桂贤1938年出生在河南巩义的普通农家。16岁,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有人说她是时代的幸运儿,但只有真正理解马列毛主义的人,才明白:在一个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劳动者本就应当成为国家的主人翁。
她不是奇迹,她是新社会的必然产物。
如果没有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吴桂贤可能也就像无数旧社会的女子一样,纺一辈子纱,织一辈子布,死去时连名字都无人记得。
而毛主席时代,工农出身的年轻人第一次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集体的培养,走上治国理政的高位。这不是偶然,这是历史规律的铁一般证明——只有无产阶级掌权,劳动者才有尊严,才有未来。
02 吴桂贤的崛起,是对精英主义的最有力反击
1975年,37岁的吴桂贤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震惊了海内外。
在一些今天的精英眼里,这种“纺织女工治国”的场面简直荒谬可笑。他们讥讽她“没念过多少书”,不懂什么“高端理论”。
可是,治国是为了谁?理论又是为了谁?
马列毛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不是挂在少数人嘴边的装饰品,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工具。
吴桂贤,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代表,她比任何一个“精英”更明白衣食住行对普通人的意义;比任何一个“专家”更懂得国家机器应该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压榨人民。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资产阶级精英论最响亮的一记耳光。
今天,当“学历至上”、“精英治国”成为时尚时,我们更应该想起吴桂贤:真正的共和国,是让普通人治自己的国家,而不是让专家代替人民做决定。
03 劳动者上台,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灵魂
吴桂贤在纺织车间里学会了团结,在生产线上练就了执行力和组织力,这一切,是她后来治理一省一国的真实资本。
毛主席讲:“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为什么?因为只有劳动者知道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什么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那些鼓吹“技术官僚治国”的人,忘了或者故意忘了:国家不是为了管理精致的数据,而是为了管理活生生的人。
吴桂贤就是用劳动人民的逻辑来治理的:一切为了大多数,一切服务工农兵。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今天某些打着“市场效率”旗号的资本主义复辟。
04 为什么今天我们更需要吴桂贤?
有人说,吴桂贤是属于过去的。
但实际上,她的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属于未来。
在今天,资本疯狂扩张,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被边缘化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996、007成了光荣的勋章,青年被迫内卷,被迫认命。工人上大学难了,农民孩子上台阶更难了,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想起吴桂贤的一生:无产阶级要翻身,不能靠慈善,不能靠施舍,必须自己掌权!必须靠组织起来,用斗争推翻剥削体制!
她的一生,是对这一真理的鲜活注脚。
05 她走了,但斗争不会停止
吴桂贤走了,带着那个理想主义沸腾的时代的温度。
可她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温情的回忆,还有一项沉甸甸的使命:把权力重新交到无产阶级手中!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吴桂贤正是响应了这一号召,从纺纱车间一路走到国家管理中枢。
今天,正是无产阶级重新出发的时候了。
让我们告别对精英的盲目信仰,告别对资本的幻想,告别对少数人统治世界的屈辱忍受。
让更多吴桂贤式的劳动者、青年、普通人走上台前,重新点燃无产阶级专政的火炬。
这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也是对未来最深的负责。
笔者结语
吴桂贤同志,用她的一生诠释了:
国家的脊梁,不是资本家,不是专家,而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
在她身上,马列毛主义的火炬熊熊燃烧过,照亮了一段真正属于劳动者的历史。
今天,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送别她,同时也告别过去的软弱和幻想,重新拿起我们的责任,走向属于人民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