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陈辉:诗人、战士和英雄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妍妤
浏览次数:
2025-08-06 14:42:1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1942年盛夏,烈日下的涞涿平原蒸腾着暑气。

    一个年轻的身影匍匐在青纱帐里,一边仔细地观察着远处的小镇,一边在卷边的稿纸上飞快地写着什么,滴下的汗水晕开了墨痕。

    “啪!啪!”从镇子的方向突然传来几声枪响。

    “鬼子还不少!”他猛地将笔和纸塞进衣袋,掏出腰间的短枪,翻滚着隐入更浓的绿色。

    这位既拿笔又拿枪的青年,名叫陈辉。他是诗人,也是战士。在晋察冀抗日的五六年时间里,陈辉和敌人斗智斗勇,在频繁的战火中,留下了一万多行诗歌。他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能文能武的“神八路”,被著名作家魏巍誉为“英雄的诗人和诗人中的英雄”。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为着劳动人民的利益,我将时刻准备为他们战死,把自己抛到战火最响亮的地方去”

    起初,吴盛辉也许不会想到,“陈辉”这个名字会一路伴着自己,从洞庭之滨到红色延安,再走入平西的枪林弹雨。

    1920年9月,陈辉出生于湖南常德,母亲的教导在他心中种下“精忠报国”的种子。1935年12月,陈辉升入高中不久,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陈辉也走出教室,满怀热情地投身救亡活动。多年以后,他回忆道:“马克思列宁主义,它营救了我,它告诉我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吃人的血腥的世界……一九三五年我才十五岁,我就是一个许身斗争的社会主义者了。”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为避免遭到迫害,不满17岁的吴盛辉首次以笔名“陈辉”,在墙报上写下自己的第一首新诗。

    “天昏昏,地暗暗,夜沉沉,路漫漫,庶子行路难!天神啊,何时把光明撒向人间!”诗歌直抒胸臆,鲜明表达出年轻诗人誓要突破黑暗,寻觅光明前途。

    从那时起,陈辉就将诗歌作为战斗的重要武器了。他是这样自我剖白的:“在极残酷的斗争里,我举起诗的枪刺……永远为世界、人民、党而歌。”1942年11月,陈辉在《我的红色的小战马》中写道——

    我的诗呀

    你是人民的战马

    又是人民的刀剑呵

    你原是来自

    中国农村

    那黑手黑脚

    胸口堆着黑毛的铁匠

    手里的刀子呵

    寻光!1938年2月的一个冰冷雨夜,17岁的陈辉在鲜艳的党旗前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寻光!同年5月,陈辉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由常德奔赴延安。

    在延安,陈辉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光明而神圣的土地鼓舞着他的革命精神和创作热情。到达延安后,他写下的第一首诗歌是《守住我的战斗的岗位》——

    月夜

    太美丽了哟

    我

    想起了家

    想起了故乡的月光

    月光下的城墙

    ……

    月光下

    烈焰在我心里燃烧

    延水

    像一条闪光的带子

    在远方吼叫

    我握着枪

    守着我的

    战斗的岗位

    寻光!1939年5月,陈辉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担任晋察冀边区通讯社的记者。

    在晋察冀的战斗生活十分艰难。日军在这里开展“扫荡”和“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大片“无人区”。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陈辉写下很多作品揭露日寇的暴行,鼓舞边区军民斗志。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日寇在华北犯下的罪行:无辜群众被活活烧死,白发苍苍的老人被活埋,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倒在血泊中……

    痛!心如刀绞!陈辉心中热血奔涌,他渴望到前线去,真枪实弹地战斗。

    起初的几份请战申请书,并未获得批准。陈辉心急如焚,湖南伢子的犟劲上来了,坚定表示:“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为着劳动人民的利益,我将时刻准备为他们战死,把自己抛到战火最响亮的地方去!”

    终于,他得偿所愿。1940年秋,陈辉打起背包,骑上战马,日夜兼程,来到战斗激烈的地方——平西地区涞涿县,担任县青年救国会的宣传委员。他携笔持枪,已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诗人了。

    1941年,陈辉已是县青年救国会的主任,带领青年游击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

    这次的鬼子与以往不同,可谓来势汹汹,调动大批兵力,采取“铁壁合围”式的“扫荡”,妄图消灭房(山)涞(水)涿(县)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和游击队。

    根据上级指示,陈辉领受了“牵制石亭之敌5日,保证机关撤退”的战斗任务,配合八路军主力反“扫荡”。

    石亭,一座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城镇。这里驻扎着一个日军小队和一个特务中队,共300多人。而陈辉带领的队伍,只有60多名青年骨干,敌我力量悬殊。

    怎么办?经过连日的侦察,陈辉决定趁夜色掩护,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正如他在《枪要出击了》中所写——

    要出击了

    呵,我的枪

    在这月黑风吼的晚间

    我的枪呵

    我把你

    背在我的肩上

    ……

    你要去

    开起一朵朵红红的血花儿

    在敌人的身上

    一朵血花呀

    是一笔血账……

    他们一边组织附近村庄的老百姓转移;一边把事先印好的“给鬼子”“劝伪军”传单散发到镇子里,动摇敌人军心。

    日军小队的指挥官是个疑心重的家伙,害怕游击队乘机端掉他们的炮楼。于是,鬼子吱哇乱叫着集合队伍,准备主动出击,消灭游击队。敌人很是狡猾,只派了一支先头部队出来,试探游击队的火力。

    陈辉见诱敌成功,决定给鬼子下点“猛药”。他把游击队分成两个小队,一支卡住山口,袭扰、截击敌人;另一支夜袭石亭的敌据点,让鬼子首尾难顾。

    日寇被激怒了,决定先“扫除后顾之忧”,再开展“扫荡”。于是敌人倾巢而出,全力追杀游击队。

    陈辉见敌人中计,当机立断将两支队伍合并,率部进入山地。他们凭借对地形熟悉的优势,时而化整为零避开敌人主力,时而攥指成拳打击敌人侧翼。游击队忽隐忽现,虚实莫测,牵着日寇的鼻子在山里转了5天。

    陈辉率部顺利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鬼子付出被击毙30余人的代价,也没闹清楚游击队究竟有多少兵力。

    自此,陈辉“神八路”的美名在当地叫响。至今,陈辉智勇双全和敌人战斗的故事,仍在涞涿大地流传。

    “我要给诗以火星一样的句子,大风暴一样的声音,炸弹炸裂的旋律,火辣辣的情感,粗壮的节拍,为了更好地为世界,而斗争着的世界而歌”

    “我们都是晋察冀诗会的委员,都在《诗建设》等报刊上发表诗。”在作家魏巍眼中,陈辉既是自己的战友,也是一位诗歌世界里的探索者、不知疲倦的追求者。

    “就算他被敌人逼进地道,点着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还要写诗。”作家魏巍感叹说。陈辉不是为诗而诗,不是为了营造个人的象牙之塔,而是用诗去战斗。

    陈辉的诗稿经历了战火洗礼和80多年岁月沉淀,如今安静地陈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料室。诗稿盛放在一个褪色的墨绿色布面硬壳夹子里,封面斑驳残破。翻开夹子,是几个大小不一的笔记本,上面的字迹由不同颜色的墨水写成,每一首诗都留有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落款,篇篇熠熠生辉。

    细细读来,有的诗写在安静的月夜,有的诗匆匆成稿于青纱帐中,还有的诗是在病中艰难提笔……

    从湖南来到延安时,陈辉兴奋极了,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坚信革命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他在诗作《十月》中写道——

    十月——胜利

    十月——光明

    十月——歌声

    十月的人民

    咆哮着

    向着法西斯蒂

    向着暗夜

    向着匪帮……

    离开延安,奔赴晋察冀当记者时,陈辉针对当时一些人存在的抗日悲观情绪,创作了诗歌《献诗——为伊甸园而歌》——

    那是谁说

    “北方是悲哀的”呢?

    不

    我的晋察冀呵

    你的简陋的田园

    你的朴质的农村

    你的燃着战火的土地

    它比

    天上的伊甸园

    还要美丽

    ……

    也许吧

    我的歌声明天不幸停止

    我的生命

    被敌人撕碎

    然而

    我的血肉呵

    它将

    化作芬芳的花朵

    他以“血肉化花”的浪漫想象,用缤纷的色彩诉说着为革命献身的坚定无畏。

    当亲密战友牺牲时,陈辉悲愤不已,含泪写下了2000多行的长篇叙事诗《红高粱》,真实记录了战友牺牲的战斗场景。他在诗的后记中写道:“如果能够表现出这个十九岁的青年,为祖国战死的孩子的精神的万分之一的话,我就高兴了。”

    ……

    陈辉的文字有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诗人田间与吉狄马加尽管身处不同年代,但是他们都由衷地欣赏陈辉的这段话:“我要给诗以火星一样的句子,大风暴一样的声音,炸弹炸裂的旋律,火辣辣的情感,粗壮的节拍,为了更好地为世界,而斗争着的世界而歌!”

    或许,这就是诗人之间心灵的互通和敬惜。

    在诗人吉狄马加的眼里,陈辉是“大诗人”。他说:“当把一个诗人还原到他的时代,他的作品仍然能回荡出那个时代最本质的旋律,同时其作品还能继续在时间的深处闪耀着恒久的光芒,这就是大诗人。”

    受限于特殊年代的条件,陈辉存世的照片极少。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辉诗选》一书,在扉页的“作者简介”上方写道:“由于没有找到可确定的作者遗像,这里遗憾空缺。”

    笔者有幸寻到陈辉考入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时的学籍簿,上面存有他的入学照。照片上的少年不过12岁,有着超出年龄的沉静。他身着深色的中式长衫、留着齐整的乌黑短发,衬得面庞愈发端庄。眉眼舒展间,仿佛挺拔的山石,沉静里透着坚韧。

    “那件大棉袄又旧又破,腰里系着麻绳,头上扣着毡帽头,脚穿露着脚趾的布鞋,一张又黑又瘦的干巴脸,乍看就像当地的小羊倌。”1943年前后的冬天,陈辉的同学兼战友、作家何辛,在涞水县见到陈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但是,他那睿智有神的眼睛,却闪烁着坚毅、明亮、自信的光芒,使我感到他已经锻炼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钢铁战士。”

    战斗在远离故乡的地方,陈辉思念母亲,心念三湘故土,《母亲》《守住我的战斗的岗位》等诗歌在笔端流淌;他赞美人民和土地,歌颂祖国,在《吹口哨的人》等篇章中,感情充沛深沉;他也期待爱情,控诉战争,不仅在《夏娃和亚当》一诗中讲述了动人的爱情故事,还写下了《一个日本兵》,控诉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罪行,表现出对战争、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

    从“爱母亲”到“爱人民”,从“爱家乡”到“爱祖国”,从“小我”到“大我”,陈辉的精神一步步升华,他的诗歌逐渐表现出恒久的生命力。

    “祖国呵,在敌人的屠刀下,我不会滴一滴眼泪,我高笑,因为呵,我,你的手大脚大的儿子,你的守卫者,他的生命,给你留下了一首,无比崇高的‘赞美词’”

    1945年2月8日,涞涿平原的清晨比往常更冷一些。

    韩村堡垒户王德成的小院里,灶膛的余温烘暖了半间西屋,陈辉和通信员王厚祥正裹着薄被休息。

    此时,中国人民的抗战正处于黎明前的黑夜,日军开始了垂死的挣扎,因而对我根据地军民的进攻与屠杀更加凶残、疯狂。他们贴出悬赏告示,收买叛徒,决心活捉陈辉。

    陈辉是夜里到的,他病倒了,连续的奔袭让身体发起高烧。殊不知,此时小院外面已经悄悄围拢了100多名日伪军。

    房东大娘摸黑起了灶,煮好一碗面,还磕了两个荷包蛋,淋上半勺香油——这在缺油少粮的年月,是庄稼人能拿出的最金贵的招待。

    陈辉刚把碗端起来,木门“哐当”一声被踹开了。两个特务闪进了屋子,举起枪狞笑道:“陈辉,你跑不了啦!”

    生死就在一瞬间,陈辉借着放碗的动作,手往炕沿一探,抓起早已上膛的手枪。“砰!”子弹打中其中一个特务的手腕,两个特务慌忙转身就跑。可院子外,敌人的包围圈早已织成密网——墙头、房顶、柴垛后,枪栓拉动的“哗啦”声连成一片。

    陈辉和王厚祥只能守在屋里,顽强抗击。敌人一时没法靠近,外面射进来的子弹打在墙上、地上,激起尘土簌簌。

    敌人没辙,竟把手榴弹从窗户扔进来。“轰!”气浪掀起了家具,陈辉和王厚祥都挂了彩。陈辉咬着牙喊:“要设法冲出去!”翻过墙头就是树林,就有了生存的希望。他们连续扔出两枚手榴弹,借着手榴弹爆炸后弥漫的硝烟冲出西屋,来到院子里。然而,敌人密集的子弹,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分别隐蔽到东西两个耳房里。

    敌人很快扒开了屋顶,将一捆捆点燃的秫秸“呼”地甩进来,房梁立刻蹿起火苗。陈辉的棉衣烧着了,头发、眉毛也被火燎焦,他却顾不上扑打。这时,手枪里仅有的几发子弹也打光了,枪膛已经滚烫。

    一个战士

    把子弹打完了

    就把血灌进枪膛里

    ……

    枪断了

    用刺刀、手榴弹

    手榴弹爆炸了

    用手、牙齿……

    敌人不能活捉我

    当他们捉住我的时候

    也正是我把生命

    最后交给土地的时候

    这是陈辉此前写下的诗句,也是他此刻的心迹。

    “拼了!”陈辉拖着伤腿往门口挪,刚跨出门槛,两个特务就扑上来环抱住他的腰。陈辉猛地弓腰发力,手摸向腰间,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枪声、爆炸声震碎了清晨的宁静,陈辉倒在了血泊里。王厚祥也被敌人抓住后残酷地杀害了。

    陈辉牺牲后,敌人凶残地将他的头颅用铡刀铡下,挂在村口的柳树上示众,并将他随身带的几本诗文稿本弄到县城“展览”。几天后,趁敌人不备,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抢下了英雄的头颅,将其安葬。

    诗人陈辉,战士陈辉,在24岁的青春年华,将最后一滴鲜血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献给了他深爱的人民。他的誓言,永远地刻进了民族独立的史诗里。

    祖国呵

    在敌人的屠刀下

    我不会滴一滴眼泪

    我高笑

    因为呵

    我

    你的手大脚大的儿子

    你的守卫者

    他的生命

    给你留下了一首

    无比崇高的“赞美词”

    这是陈辉的名篇《为祖国而歌》中的诗句。“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华北的原野上,为我们的祖国留下了一首‘无比崇高的赞美词’。”作家魏巍说。

    历史不会忘记陈辉,祖国、故土和人民也不会忘记陈辉。

    在河北涿州,陈辉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地方,如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烈士墓,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人前来凭吊。人们默念墓碑上他的那首诗: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在陈辉的故乡,湖南常德建起了陈辉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陈辉的雕像巍然矗立,目光坚定深远,仿佛在凝望着远方,守护着他深爱的土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杨靖远:虬髯将军威震冀鲁边
·下一篇:无
·陈辉生:神勇的西长武工队
·陈辉生:神勇的西长武工队(图)
·陈辉林、危春勇:团聚军旗下 共叙八一情——南昌举办建军91周年主题活动(组图)
·陈辉生:西长红军岩的故事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陈辉:诗人、战士和英雄
“硬仗将军”王甲本
闫昱澍:新时代青年学子延安行:以实践传承
杨靖远:虬髯将军威震冀鲁边
特稿:新时代青年学子延安行:以实践传承红
张文耀:红色足迹映初心,青春担当践使命—
特稿:红色足迹映初心,青春担当践使命——
中华传统-采风楼主:古稀赋
“方圆二象理论”的深化与拓展研究
四川华蓥:“四好农村公路”铺就乡村振兴“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