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心理学差异显著。西方心理学在当下社会影响广泛。其本质是从心理问题的表面症状上入手,是在方法即“术”的层面解决问题,所以容易反复,而真正的东方心理学来自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从“道”的层面揭示心的运行轨迹,看到了情绪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可以彻底地解决心理问题。
《觉察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东方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可以从根源上解除人的烦恼与痛苦。一切的心理问题背后皆是恐惧,恐惧说穿了就是害怕受到伤害,害怕失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潜意识中潜存的不知不觉不见的错认的理,是这些理在主导着我们的心,呈现出相应的情绪行为,而不是外界对我们有伤害,所以这本书能帮助我们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有找到根才能做到连根拔起。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了外界没有伤害,就不再去抱怨外界,恐惧感也就自然消失了,心理问题快速得到解决。不需要向西方心理学那样要不断地去疗愈。每个学习的人都可以做自己及一个家庭的心理老师,从自己改变做起,实现家庭的和谐以及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读书目。
传统的心理学,其实指的就是西方心理学,其核心是告诉人们,遇到的心理问题是源于原生家庭,说白了就是缺爱。将自己的问题完全归结于原生家庭,本质上是制造了子女与父母的分裂和对立。所谓的“缺爱”,就是要求父母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欲望,因为满足不了,所以就“缺爱”了,进而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然后便产生了心理问题。
西方心理学,就好比有个所谓的中间人,他先去分析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说你们关系有问题、相处得不好,这样你们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与隔阂。有了矛盾,自然就有了需求,这时候这个中间人就说“我来帮你调和矛盾,你给我付费”。所以,这就是先制造出问题,再帮你解决问题,这便是西方心理学应用于市场化的一套运作模式。
传统心理学(即西方心理学),本质上是在方法层面,也就是“术”的层面来解决问题。由于无法触及“道”的层面,其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停留在表面,离不开逃避、转移、打压这三种主要方式,即便有效果也只是暂时的,问题反复是必然的。
东方心理学,起源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基本上是从“道”的层面出发,探究“心”的轨迹,或者说“心”的运行规律,也可说是“心”的脉络。可以让我们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暂时转移问题,让人们误认为是解决了问题。由于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也就是没有实现根本的解决。
东方心理学就好比一幅地图:一个人走着走着迷了路,不知不觉陷入了深不见底的深渊,找不到出路,人们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入这种绝境的,内心充满恐惧、痛苦与迷茫。而东方心理学就像一幅精确的导航地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入绝境的,然后帮助我们找到一条路离开这里,走向光明自在的地方。这就是从“道”的层面,解决内心的痛苦、迷茫与恐惧。
东方心理学的最典型代表作是《觉察未知的自己》,又名《脉络心学》。这本书告诉人们,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固化,就会形成一种惯性,遇到问题时必然会选择相应的情绪方式去处理,最终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境,导致夫妻关系不睦、婆媳关系剑拔弩张,亲子关系出现裂痕、与周围同事相处不融洽。这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是人们内心潜意识里所执着认可的“理”,这种“理”一旦形成,若无法被觉察,人这一生就不太可能改变。所以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东方心理学,本质上是教人们如何让内心变得强大。只有内心变得柔软且强大,一切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也就是那句话“心大了,事就小了”。反过来说,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我们的心量太小。当然,心量的大小是相对的。所谓心量大,就是指人能包容、遇事沉着冷静、能为他人着想,且目光长远;所谓心量小,指的是遇到事情就斤斤计较,总是被抱怨、委屈等负面情绪包围。而心量小的人,其背后是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人们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这种思维模式能真正帮助自己、让自己获利。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险阻与磨难,只要我们坚定遇到问题时先要检视自己内在的错误认知,积极做自我批评,这样反而是让自己在问题中成长,我们的内心就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任何困难都可以逾越服,并且还在困难中锻炼了自己,又一次实现了心灵的强大。坚持这样做下去心量就会变大,这样一切心理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传统西方心理学,会把问题归结到外界,比如原生家庭、缺爱等,这本质上是逃避问题,推卸责任。这样就会让人们的矛盾冲突升级,更加害怕会有来自外界的伤害,自我封闭,心量狭小,恐惧感进一步加剧,有时候通过变换环境或转移注意力看似暂时得到了缓解,但一定还会反复,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想实现内心强大,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希望每个家庭都来学习这本书《觉察未知的自己》,让我们一起来营造和谐的社会,这是利己利人利长远,利家利国利天下的大事。
笔者是阅读此书的受益者,读者若对这本书感兴趣。 请添加作者老师微信号:mlxx2023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