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河南工业大学“星火燎原·青春力行”志愿团怀着无比庄重的心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踏寻金陵红迹,传薪火助梦行”主题实践活动。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步入纪念馆肃穆的空间,巨大的“遇难者300000”数字如一道无声的惊雷,瞬间凝固了所有人的呼吸。在“人类的浩劫”史料陈列厅,时间仿佛倒流至1937年那个黑暗的冬天。一幅幅触目惊心的黑白影像——焚毁的家园、堆积的遗体、幸存者眼中永恒的惊恐与绝望——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惨绝人寰的暴行。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铁证,沉重地叩击着每一位成员的心扉。团队在“12秒水滴”装置前久久驻足,那冰冷、规律的滴答声,每一声都象征着一个生命的陨落,将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红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在庄严肃穆的献花台前,志愿团举行了简朴而深情的祭奠仪式。全体成员列队肃立,神情凝重,将手中象征纯洁哀思与和平祈愿的洁白花朵,轻轻安放在黑色花岗岩台面上。 朵朵白花在深色背景的映衬下,无言诉说着对罹难同胞的深切缅怀。随后,成员们步入遇难同胞名单墙长廊。密密麻麻的名字与照片,仿佛无数双眼睛穿越时空凝视着后人。成员们长久肃立、深深鞠躬,以最庄重的静默,向三十万无辜逝去的生命致以最深切的哀悼。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红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步入露天的遗址区——万人坑遗迹,历史的伤痕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眼前。累累白骨无声陈列,散落的城墙砖石默默印证着当年城破的惨烈瞬间。直面这历史的惨状,年轻的心灵在悲愤与痛惜中,更升腾起对和平的无限珍视与守护的坚定决心。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红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沉重的步履最终迈向象征重生与希望的“和平公园”。葱郁的绿意与象征和平的雕塑,带来心灵的抚慰与光明。巨大的“和平女神”雕像怀抱婴儿,目光宁静而坚定地望向远方。就在这连接历史伤痛与未来希望的地方,纪念馆结束处镌刻的箴言,如黄钟大吕,深深烙印在每位成员的心间: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经历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愿同各国人民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这字字千钧的结语,为志愿团成员们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动能。馆内历史的冰冷黑暗与馆外象征和平的光明形成巨大反差,让“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教训与“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时代召唤,在青年心中产生强烈共鸣。青年一代所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理想,更是民族复兴的伟业,这份责任在历史铁证与和平箴言的映照下,显得无比清晰而迫切。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红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走出纪念馆,历史的沉重感依然萦绕。然而,“星火燎原·青春力行”志愿团成员们的眼神更加明亮,步伐更加坚定。献花台前的白花、名单墙上的名字、万人坑中的白骨,特别是那振聋发聩的历史箴言,已化作心中不灭的星火与肩头沉甸的使命。他们将铭记这段刻骨铭心的寻访,将历史的警示与和平的信念带回校园、融入行动,以青春之我勇担时代之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让历史的回响成为守护和平、照亮未来的永恒力量。这簇在金陵红迹中点燃的“星火”,必将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