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青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踏上了革命老区宁德市霍童镇的红色土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行走在霍童农民暴动旧址,驻足于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旧址,团队成员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斑驳的历史遗存中触摸时代脉搏,在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里汲取着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在感悟与体会中悄然完成。
闽东革命的激昂先声
随着实践团进入霍童农民暴动旧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序章就此展开。土枪、梭镖,依稀可见的弹痕无声述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面对地主豪绅和民团武装的双重压迫,1933年5月,宁德游击队(后整编为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在叶飞、颜阿兰的指挥下突袭民团。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战斗中,游击队缴获了民团二十六支枪和大量弹药,取得了暴动的全面胜利,打响了宁德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团队成员驻足瞻仰霍童暴动旧址纪念碑 郑振坤 供图
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于1951年5月9日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根思连”,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多次改编、换防,却始终传承着“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杨根思连的历史沿革,见证着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从最初的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到如今的现代化部队,这支部队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杨根思作为连队的杰出代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与敌人殊死搏斗,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革命先辈传承下来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

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历史沿革 罗桦 供图
和谈桌上的信仰坚守
当实践团移步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旧址,历史画卷在谈判桌上展开。1937年,全面抗战的烽火燃遍全国,闽东的山林间却仍回荡着国共武装对立的枪声。此时的闽东独立师已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淬炼得愈发坚韧,而民族危亡的大局,让“停止内战、合作抗日”成为时代呼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于霍童悄然开启。

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旧址纪念碑 郑振坤 供图
实践团沿着当年谈判代表走过的石板路前行,两旁的杉树已度过百年时光,见证了从枪声到握手的历史性转折。
1938年2月,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叶飞率领下开赴苏南抗日前线,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从内战到合作,不是妥协而是觉醒。当民族大义摆在面前,放下分歧、共赴国难,这正是革命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从农民暴动的武装觉醒,到国共和谈的团结抗日,霍童的红色故事串联起闽东革命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也印证了“人民是革命的根基,团结是胜利的密码”这一深刻真理。
星火燎原的青年回响
漫步霍童,青石板路承载岁月痕迹,红色旧址述说往昔峥嵘。从霍童农民暴动的英勇无畏,到闽东独立师的坚韧战斗,再到杨根思连传承的英雄气概,先辈们的故事,如同一座座精神灯塔,指引新时代青年前进的方向,让爱国主义与革命精神,永续传承、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