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长途客车缓缓驶入赣南红土地,窗外的景色如画卷般次第展开:从皖北一马平川的平原,到徽州粉墙黛瓦的独特韵味,此刻正过渡到连绵起伏的丘陵。我紧握水杯,心潮澎湃。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那篇《吃水不忘挖井人》,如同一颗种子在心底埋藏五十余载,儿时魂牵梦绕的地方,如今近在眼前,化作这场奔赴瑞金的朝圣之旅。
红井静卧沙洲坝,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无声诉说着过往。井口直径85厘米,一圈红色栅栏环绕,为它披上庄重外衣;井旁系着长绳的木桶,像一位静候老友的守望者。井水清澈,不仅映照着游人的面容,更仿佛倒映出1933年那烈日下挥汗开凿的场景。我学着向导的样子,微微弯腰抛出木桶,粗糙的麻绳摩擦掌心,带来一阵酥麻。第一次,木桶在水面漂浮打转,像个顽童不肯沉入;第二次,桶沿终于没入水中,“扑通”一声溅起小小的水花。清冽的井水提上来,同行的老乡急切道:“来,尝尝这‘革命泉’!”众人纷纷上前,小心翼翼捧起一掬。井水滑过舌尖,甘甜清冽,有人不禁感叹:“口感不错!真好喝!”清凉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对那段艰苦岁月里领袖与人民鱼水深情的切身体会。相机镜头捕捉着一张张品尝井水后的脸庞:惊喜、沉思、开怀,成了历史最生动的注脚。
我俯身轻啜,一股沁凉瞬间传遍全身,带着历史的温度直抵心底最柔软处。恰在此时,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在一旁朗诵:“吃水不忘挖井人……”清脆的童声宛如银铃,在耳畔回荡,悄然与五十多年前安徽老家教室里的琅琅书声重叠。
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樟树林,眼前豁然开朗。千米长的红井步行街如一条丝带,将红井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紧紧相连。远远望见一处摊位前人头攒动,我好奇地挤进去,原来是拓印苏维埃纸币的体验活动。只见墨滚在雕版上均匀滚过,覆上宣纸轻轻按压,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中央印刷厂纸币”便跃然手中。这看似粗糙的纸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支撑起了一个新生政权的经济命脉。
街边美食摊前,烟火气袅袅升腾。瑞金的黄元米果,选用优质大河米、黄元柴等原料,经蒸煮、捶打等工序制成,口感软糯,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味;转头又见客家擂茶摊,擂钵中,茶叶、芝麻、花生在木杵的反复研磨下渐成青碧糊状,沸水冲入,香气四溢。不禁感叹,泱泱中华,一方水土一方风味,无不诉说着百姓最朴实本真的生活故事。
不知不觉间,已行至格外巍峨庄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这座建筑内部宽敞肃穆,条凳整齐排列如琴键,仿佛静待奏响历史的乐章。
返回集合点时,广场上的游客已早早等候,不少人正举着相机合影留念。不远处,十几位游客手拉手围成一圈,齐声唱起了《十送红军》。歌声或许不够专业,甚至带着几分生涩,却像一股涌动的暖流,裹挟着沉甸甸的情感直抵人心。那旋律穿越八十余载风雨,仿佛将硝烟弥漫的岁月、军民相拥的画面一一铺展眼前——那是送别时的不舍,那是坚信胜利的执着,那是血脉里流淌的赤诚。
这偶然撞见的一幕,正是历史记忆在当下最鲜活的回响。它分明在诉说:那些真挚的情感、崇高的精神,从不会被时光尘封。游客们质朴的合唱,远比任何精心编排的仪式更有力量——它印证着,那段用鲜血与信念铸就的历史从未远去,军民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仍在代代相传。这份深藏心底的铭记,总在不经意间以最本真的方式流露,感动着每一个后来者,也提醒着我们:来路虽远,初心滚烫;循着这歌声里的微光,便能看见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带着先辈的精神火炬,坚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