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深的清醒剂。2025年7月4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星火燎原,青春力行”社会实践团的12名成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对责任的思考,走进了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在7月4日的深度实践中,他们并非简单的参观者,而是历史的聆听者、记忆的守护者、和平的传播者,更是在沉重的历史回响中,探寻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砥砺时代担当的思考者与实践者。这段经历,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更是一次关于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深刻叩问与重塑。
一、 沉浸:在历史的回响中触摸伤痛与坚韧
实践的第一步,是沉下心来,直面那段不能忘却的伤痛。踏入纪念馆,肃穆的氛围瞬间包裹了每一个人。灰黑色的建筑基调,象征着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成员们有序地跟随人群,步伐沉重地穿行于各个展厅。

图为队员入馆时所见纪念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在史料陈列厅,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一段段幸存者泣血的证言影像、一件件记录着暴行的铁证(如“万人坑”遗址中的累累白骨、被日军屠杀的平民遗物),将1937年冬天南京城所遭受的滔天罪行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悲恸,不少队员眼眶泛红,强忍着泪水。队员张海涛在笔记中写道:“当看到那张母亲抱着死去婴儿的照片时,心脏仿佛被狠狠攥住。那不是冰冷的历史数据,是三十万同胞鲜活生命被无情剥夺的具象,是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之一。这份沉重,几乎让人窒息。”
站在“万人坑”遗址旁,看着层层叠叠、姿态各异的遇难者遗骸,时间仿佛凝固了。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沉默是最深的哀悼与最强烈的控诉。队员们低头默哀,献上手中的白菊,向无辜逝去的生命致以最深切的缅怀。队员李继博回忆道:“那一刻,脚下的土地仿佛在诉说无尽的悲愤。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它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提醒我们遗忘即是背叛。”
“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和幸存者照片墙,是抗争与坚韧的象征。队员们驻足凝视着那一张张或苍老、或平静、或坚毅的面孔,阅读着他们亲历的苦难与不屈的证言。队员王中阳深受触动:“这些老人是历史的活化石。他们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却依然选择站出来讲述真相,为历史作证。他们的眼神中不仅有悲伤,更有一种穿透岁月、执着追求正义的力量。这份坚韧,是民族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图为队员阅读结束语再次体悟历史的沉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这场沉浸式的学习,远非知识性的获取,更是一场深刻的情感冲击与心灵震撼。它让队员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民族的伤痛,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更从幸存者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生生不息、顽强抗争的精神内核。这份沉重的历史记忆,成为他们思考当下与未来的基石。
二、 践行:在铭记中担当守护与传播之责
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真相,警示未来,更是为了播撒和平的种子。带着沉重的心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实践团成员们迅速投入到纪念馆的志愿服务与文化传播实践中。
部分成员在纪念馆入口、史料陈列厅等重要区域担任秩序引导员。他们轻声提醒游客保持肃静、有序参观,耐心解答疑问。面对情绪激动的参观者(尤其是年长的老人或感同身受的青年),他们递上纸巾,提供安静的休息空间,用温和的话语进行安抚。队员罗丹分享道:“引导工作看似简单,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看到一位老爷爷在照片前泣不成声,我轻轻扶住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陪伴。那一刻,我理解了‘守护’的意义——不仅是维护秩序,更是守护参观者面对历史时的情感空间。”

图为队员在和平碑前献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结合实践所见所闻所感,实践团开始着手策划返校后的“和平之声”主题宣讲活动。他们分组整理素材,讨论宣讲形式:有的聚焦具体幸存者故事,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有的剖析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警示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有的则结合当前国际形势,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意义。队员们希望通过生动的讲述、珍贵的历史影像、深情的朗诵等形式,将纪念馆的震撼与思考带回校园,激发更多同龄人的历史责任感和维护和平的使命感。
结语:烛光不灭,砥砺前行
走出纪念馆,夏日的阳光有些刺眼。成员们的心情依然沉重,但眼神中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力量。手中象征着纪念与和平的紫金草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图为队员在和平碑前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这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社会实践,对河南工业大学“星火燎原,青春力行”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而言,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成人礼。它不仅是了解一段惨痛历史的旅程,更是在民族苦难的辉光中,深刻体认中华文化坚韧不屈的内核、明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淬炼深沉而理性文化自信的心灵淬炼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