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纪念馆里寻根迹 青春路上铸自信(组图)
作者:简珍宜
浏览次数:
2025-07-18 09:42:51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深的清醒剂。2025年7月4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星火燎原,青春力行”社会实践团的12名成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对责任的思考,走进了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在7月4日的深度实践中,他们并非简单的参观者,而是历史的聆听者、记忆的守护者、和平的传播者,更是在沉重的历史回响中,探寻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砥砺时代担当的思考者与实践者。这段经历,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更是一次关于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深刻叩问与重塑。

    一、 沉浸:在历史的回响中触摸伤痛与坚韧

    实践的第一步,是沉下心来,直面那段不能忘却的伤痛。踏入纪念馆,肃穆的氛围瞬间包裹了每一个人。灰黑色的建筑基调,象征着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成员们有序地跟随人群,步伐沉重地穿行于各个展厅。

图为队员入馆时所见纪念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在史料陈列厅,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一段段幸存者泣血的证言影像、一件件记录着暴行的铁证(如“万人坑”遗址中的累累白骨、被日军屠杀的平民遗物),将1937年冬天南京城所遭受的滔天罪行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悲恸,不少队员眼眶泛红,强忍着泪水。队员张海涛在笔记中写道:“当看到那张母亲抱着死去婴儿的照片时,心脏仿佛被狠狠攥住。那不是冰冷的历史数据,是三十万同胞鲜活生命被无情剥夺的具象,是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之一。这份沉重,几乎让人窒息。”

    站在“万人坑”遗址旁,看着层层叠叠、姿态各异的遇难者遗骸,时间仿佛凝固了。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沉默是最深的哀悼与最强烈的控诉。队员们低头默哀,献上手中的白菊,向无辜逝去的生命致以最深切的缅怀。队员李继博回忆道:“那一刻,脚下的土地仿佛在诉说无尽的悲愤。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它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提醒我们遗忘即是背叛。”

    “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和幸存者照片墙,是抗争与坚韧的象征。队员们驻足凝视着那一张张或苍老、或平静、或坚毅的面孔,阅读着他们亲历的苦难与不屈的证言。队员王中阳深受触动:“这些老人是历史的活化石。他们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却依然选择站出来讲述真相,为历史作证。他们的眼神中不仅有悲伤,更有一种穿透岁月、执着追求正义的力量。这份坚韧,是民族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图为队员阅读结束语再次体悟历史的沉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这场沉浸式的学习,远非知识性的获取,更是一场深刻的情感冲击与心灵震撼。它让队员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民族的伤痛,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更从幸存者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生生不息、顽强抗争的精神内核。这份沉重的历史记忆,成为他们思考当下与未来的基石。

    二、 践行:在铭记中担当守护与传播之责

    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真相,警示未来,更是为了播撒和平的种子。带着沉重的心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实践团成员们迅速投入到纪念馆的志愿服务与文化传播实践中。

    部分成员在纪念馆入口、史料陈列厅等重要区域担任秩序引导员。他们轻声提醒游客保持肃静、有序参观,耐心解答疑问。面对情绪激动的参观者(尤其是年长的老人或感同身受的青年),他们递上纸巾,提供安静的休息空间,用温和的话语进行安抚。队员罗丹分享道:“引导工作看似简单,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看到一位老爷爷在照片前泣不成声,我轻轻扶住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陪伴。那一刻,我理解了‘守护’的意义——不仅是维护秩序,更是守护参观者面对历史时的情感空间。”

图为队员在和平碑前献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结合实践所见所闻所感,实践团开始着手策划返校后的“和平之声”主题宣讲活动。他们分组整理素材,讨论宣讲形式:有的聚焦具体幸存者故事,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有的剖析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警示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有的则结合当前国际形势,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意义。队员们希望通过生动的讲述、珍贵的历史影像、深情的朗诵等形式,将纪念馆的震撼与思考带回校园,激发更多同龄人的历史责任感和维护和平的使命感。

    结语:烛光不灭,砥砺前行

    走出纪念馆,夏日的阳光有些刺眼。成员们的心情依然沉重,但眼神中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力量。手中象征着纪念与和平的紫金草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图为队员在和平碑前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鼎元 摄

    这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社会实践,对河南工业大学“星火燎原,青春力行”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而言,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成人礼。它不仅是了解一段惨痛历史的旅程,更是在民族苦难的辉光中,深刻体认中华文化坚韧不屈的内核、明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淬炼深沉而理性文化自信的心灵淬炼之旅。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
·红色联播-龚立堂:烽火淬炼的初心印记——参观柳林革命纪念馆(组图)
·李克勤:他,象征中国健康:由器而道,由道而器,道器变通
·特稿:星火燎原,青春力行——河工大土木学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寄哀思(组图)
·特稿:铁骨抗争燃星火,丹心奉献照征程(组图)
·特稿:江西师大学子三下乡:入乡慰问党员,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江西师大学子三下乡:踏访红色旧址,赓续抗战精神(组图)
·特稿:烽火“三杆”传薪火——三明学院师生寻踪省立永安师范抗战办学路(组图)
·特稿:一支驳壳枪承载千斤担——大坪战斗中“敢死冲锋队”队员陈古老的担当(组
·特稿:梅县区老促会连续荣获全国、广东省老促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简珍宜:纪念馆里寻根迹 青春路上铸自信(组
特稿:纪念馆里寻根迹 青春路上铸自信(组图
张海涛、刘梦瑶: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特稿: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
赞中华
红色联播-龚立堂:烽火淬炼的初心印记——参
李克勤:他,象征中国健康:由器而道,由道
意识形态阵地上的忠诚战士——记红色藏家杨
徐东阳:星火燎原,青春力行——河工大土木
特稿:星火燎原,青春力行——河工大土木学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