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5时,盛夏的骄阳渐渐收敛了灼热的光芒,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内,苍劲的松柏如卫士般挺立,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在青石板上静静流淌,空气中弥漫着肃穆而沉静的气息。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队长李森的带领下,身着统一的实践队服,神情庄重,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崇敬之情,缓步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不屈精神的红色土地,正式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大家深知,此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向信仰致敬的精神洗礼,旨在从先烈的事迹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踏入陵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矗立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九个鎏金大字在渐沉的暮色中愈发显得庄重肃穆,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团队成员们放缓脚步,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群雕前静静驻足。群雕由数十块花岗岩精心雕琢而成,每一位烈士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有的眉头紧锁,目光中透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有的紧握双拳,展现出面对敌人时的不屈斗志;有的昂首挺胸,洋溢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他们中有风华正茂的学生,本应在校园中汲取知识,却选择走上革命道路;有投身革命的工人,用坚实的臂膀扛起民族解放的重任;有舍家为国的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唤醒沉睡的民众。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绝对忠诚,用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在带队队长的细致讲解中,团队成员们详细了解了雨花台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烈士殉难处的历史背景——从1927年到1949年,近十万名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这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们用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当听到恽代英、邓中夏等革命先烈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最终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时,现场一片寂静。“恽代英同志在就义前,还向围观的群众宣传革命真理,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那种对信仰的执着太让人震撼了。”一位队员低声说道。整个团队在这些浸透着血泪的历史故事中,深刻体会到今日的和平生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每一份安宁都承载着沉甸甸的牺牲与奉献。
在前往烈士纪念碑的中途,陵园内的气氛愈发肃穆。团队成员们沿着松柏环绕的道路缓缓前行,目光不时掠过四周的景致——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绿荫,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历史的回响。大家不约而同地放轻了脚步,认真审视着这满带严肃气氛的陵园,身旁的绿叶郁郁葱葱,映衬着他们年少向党的挺拔背影,那背影里既有对先烈的敬仰,更有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担当。道路两旁,常青的松树傲然挺立,它们历经风雨而不改苍翠,正如革命先烈们至死不渝的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革命先烈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净土,我们有责任让它保持洁净。”李森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为了避免革命烈士被世俗秽物所打扰,整个团队齐心合力,纷纷弯腰拾起路边的落叶、纸屑等杂物,动作轻柔而认真,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使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安静与干净充实着陵园的每一个角落,也为这片英雄的土地献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心意与力量。

图为队员们正在烈士陵园献花祭奠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海涛 吴鼎员摄
随后,实践团队在烈士纪念碑旁的空地上,开展了“手寄哀思,致敬英烈”活动。同学们围坐成一圈,面前摆放着早已准备好的各色彩纸与剪刀。大家拿起彩纸,小心翼翼地折叠、剪裁,指尖在纸张间灵巧翻飞,神情专注而虔诚。有的同学为了让纸花的花瓣更舒展,反复调整折痕的角度;有的同学特意选择了象征纯洁与缅怀的白色、黄色彩纸,希望用最朴素的颜色表达最真挚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朵朵形态各异、素净雅致的纸花逐渐成型,每一片花瓣都凝聚着大家的心意。随后,他们将亲手制作的纸花与精心准备的鲜花一同捧在手中,缓步走到烈士纪念碑前,整齐地摆放在纪念碑基座上。洁白的纸花与娇艳的鲜花交相辉映,每一朵都承载着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这朵纸花虽然简单,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每一个折角都代表着我们的心意,希望先烈们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纪念与思念。”一位团队成员望着纪念碑,轻声说道,语气中满是真挚。

图为队员们正在制作小白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海涛 李森摄
活动的最后,全体成员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大家整理好衣襟,神情凝重地脱帽肃立,低头默哀。一时间,整个陵园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寂静无声。只有偶尔掠过的风声,穿过松柏的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又仿佛是先烈们的呐喊与誓言穿越了时空,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回响。大家紧闭双唇,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先烈们英勇就义的场景,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有悲痛,有敬佩,更有沉甸甸的责任。默哀毕,在李森的带领下,大家面向纪念碑深深三鞠躬,用这种最朴素、最庄重的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尽追思与感恩之情。
临别的时刻,夕阳的余晖为陵园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队员们都纷纷停下脚步,驻足回望那座巍峨的纪念碑,回望这片浸润着热血的土地。每个人的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大家坚信,红色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革命的精神已经融入了血脉。实践团队的身影渐渐远去,在落日的余晖下,他们的背影显得格外坚毅。恍惚之间,那背影仿佛与历史中先烈们的身影重叠,像是烈士们的希冀在新时代的投影。或许,这就是传承吧,是红色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的新的生机与力量。

图为团队在陵园的纪念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海涛 吴鼎员摄
“此次雨花台之行,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团队负责人李森在活动结束后说道,语气中带着坚定,“通过近距离触摸历史、缅怀先烈,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传承革命精神的信念。”他表示,未来,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将继续走访更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将革命精神融入日常的学习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更让大家在与先烈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将激励着大家以先烈为榜样,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学习知识、提升本领的动力,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