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西行漫记 | 这是“一个拯救中国的计划”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浏览次数:
2025-09-15 08:39:0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在延安最令人感奋的经历莫过于发现人人都有一种使命感。随便一瞥他们拟定的计划,估摸半个世纪以后才能完成。但是他们信心满满,就像已经订好了一份晚餐,半小时后就能送到。”

    ——霍尔多·汉森

    1938年,美联社特约记者霍尔多·汉森先后访问冀中、晋察冀、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受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见。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部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

    冀中之行

    霍尔多·汉森,1912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1934年从卡尔顿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他曾得到机会到红军撤离后的中央苏区旧地采访,在那里他发现尽管红军已经转移,但“农民依然非常敬重共产党领导人”。正是这次采访,不仅让汉森积累了经验,更引起了他对共产党人的关注,为他日后深入敌后、实地报道八路军抗战埋下了伏笔。

    1938年3月,汉森得知“在敌后,中国八路军和来自北平的爱国学生一起组建了一个700万人口的边区政府,这个政府组织动员了一支游击队,三个月内就消灭了日军36个据点”。汉森认为,这是“没有证据任何记者都不敢对外报道的故事”,他决定亲自前往查证。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北平大学生手持横幅欢迎汉森。横幅上写着:“打倒世界强盗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自由血战到底!”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河北安平,汉森实地参观了兵工厂、军服厂、汽车修理厂和医院。他认为“所有这些设施构成了游击队强大的战斗力”。在2.2万名群众集会的现场,汉森不仅深切感受到中国民众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更亲眼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所展现出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汉斯毫不讳言,“自己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有重新夺回失地的机会”。

    “这就是中国游击区的抗战力量”

    1938年6月,在八路军的护送下,汉森踏上了前往晋察冀的行程。初见时,他不禁留意到:八路军战士的军装颜色驳杂,手中的步枪也多是陈旧样式。“靠着这样的武器装备,他们真能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吗?”汉森心中的疑问,恰是当时国际社会对八路军的普遍看法。然而,这份疑虑仅持续了不到一周。当跟随八路军穿越日军控制区、完成一次行军后,汉森的看法彻底改变——他由衷确信,“中国八路军的小伙子们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他们年轻热情,“每天只吃两顿饭,穿着破烂的衣服,却像皮质马具一样坚韧”;他们官兵平等,“军官和士兵吃一样的食物,接受同样严格的纪律约束,尤其在对待农民方面”;他们信仰坚定,“政治指导员的思想教育对战士们起到了激励作用,使他们意识到八路军是在为理想而战。……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为理想而战的思想深入人心”。汉森在《大陆报》上发表报道,肯定了八路军强大的战斗力:尽管战争会受到未知因素影响,我认为,在目前的战争中,地方的游击队对整个战争起决定性作用。

    汉森写道:“战争的最初阶段,好像在操场上演习。日军完全按照原定计划,切断铁路和公路,占领了一个个目标。按照一切的计算,占领了主要的铁路站和公路站之后,战争应该结束了。可是奇怪,日本人谁也说不出什么缘故,战争竟继续下去。步枪从乡村里和山里打出子弹来。有一支抗战力量正在他们附近成长着,突击他们,使他们流血,这支力量似乎只靠泥土来维持生命。这就是中国游击区的抗战力量。”

1938年7月2日,汉森在河北阜平。

    这是“一个拯救中国的计划”

    1938年9月13日,汉森从西安启程前往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访问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军民身上展现出的抗战热情和对未来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给汉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延安近万名在校学生的精神面貌使我意识到他们的运动不可阻挡”,在这里“人人都有一种使命感”。

1938年9月,汉森镜头里的抗大女生,她们坚信抗战必胜,笑容里展露出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汉森感慨道,“战争期间我第一次看到中国人脸上洋溢着真正的快乐”。

    在延安期间,汉森尤其关注毛泽东不久前发表的《论持久战》。谈话中,毛泽东向汉森阐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观点,他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这是一场持久战,而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汉森认为,这是“一个拯救中国的计划”。随后,他将这些重要观点整理报道,让国际社会得以清晰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战争的深远战略考量,汉森也由此成为首位向世界介绍《论持久战》的西方记者。

    在采访朱德总司令时,汉森提及美国报刊近期的报道称,日军已在过去的一年中占领了很多中国领土。朱德回应道:“日军只是占领了蜘蛛网一样的铁路和铁路沿线的大城市,而铁路间的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在中国人的控制中。”“中国的机动部队能够从当地得到粮食和武器弹药的补给,这样能坚持至少10年。……在蚕食战中,控制农村和粮食补给的部队一定能战胜只控制铁路的军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民并没有因为失去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而感到沮丧,我们相信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经过两次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地采访,汉森对朱德的回答深表赞同。他坚信“中国的游击战、持久战将以弱胜强,使日本在中国的战争难以为继”。离开延安时,汉森在日记里写道:“我对共产党只有一个信念:他们比中国其他任何组织都更全心全意地抗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枣南反合围:洞察敌情抢先机
·下一篇:无
·远航:西行漫记 今日长安看民意…(组图)
·陪同斯诺“西行漫记”的傅锦魁是谁?
·胡山:苏联版《西行漫记》之《在华一年》(组图)
·特稿:苏联版《西行漫记》之《在华一年》(组图)
·从《西行漫记》看红军思想政治教育
·韩冰冰、孟小丽、李文慧:西行漫记——洛师青年教工感受红星如何照耀中国
·特稿:西行漫记——洛师青年教工感受红星如何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的艰难出版
·《西行漫记》中的小号手原是海军少将谢立全
·为什么《西行漫记》没有报道王稼祥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西行漫记 | 这是“一个拯救中国的计划”
英雄壮歌: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忠魂
英雄壮歌: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忠魂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
忠魂不泯 浩气长存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铭刻中国人民抗日战
寻找苏北联合抗日的历史见证
宝塔山下的深情回响
红色头条:《铁军传人情景演唱会》在京举行
红色联播:万晖五金(深圳)有限公司开展“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