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的镜头里,总有些细节让人胸口发闷。邮差苏柳昌为帮老夫妇寻一封女儿的家书,折返邮局时错过了那辆邮车--片刻后,日军的炸弹将车厢炸成焦黑的残骸,满车人无一生还。他的幸存带着偶然的侥幸,却更反衬出那个年代的沉重:当炮火袭来,多数百姓只能在茫然中承受灾难。他们不懂防空警报的含义,不知隐蔽的要领,更谈不上基本的自救技能。国民政府对民众军事教育的漠视,让本可规避的伤亡,成了历史里无法愈合的伤口。

而历史的另一面,藏在冀中平原的地道里。那些由百姓一锹一镐挖成的"地下长城",将灶台改造成射击孔,把炕洞变成隐蔽通道。老人教孩童辨认地雷引信,妇女们缝补军装时记熟了敌情暗号--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让寻常百姓都成了战士。这不是天生的本领,而是将军事知识融入日常的觉醒:当每个人都懂一点防护、会一些技能,零散的个体便织成了坚不可摧的网,让侵略者寸步难行。

这种觉醒,在和平年代从未褪色。2025年7月31日,兴化市中堡镇大纵湖村的田埂边,我的朋友杨如忠摆开了他的"宝藏":泛黄的抗战兵书与战地画报整齐排列,记载着战役过往与旧时代的防护指南;军用水壶、磨旧的绑腿、铜制望远镜等老物件带着岁月痕迹,静静陈列; 枪、坦克模型旁,还原 战场景的微缩景观里,灶台射击孔、炕洞通道清晰可辨。近千件军事藏品在阳光下铺开,吸引着暑期的孩子们围拢过来,他们摸着军用水壶听故事,在模型地道前比划着"隐蔽动作",这场景多像当年村口的民兵队长,蹲在晒谷场教乡亲们认武器、辨信号--杨如忠的藏品展,展的是历史碎片,更是对"全民国防"最朴素的传承,是在新时代垒砌"人民城墙"的一块砖。

可总有人觉得,如今国泰民安,国防教育成了"多余事"。这实在是种危险的错觉。看看世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仍在篡改教科书,试图抹去那段沾满鲜血的历史;再看身边,即便社会大局平稳,也总有别有用心之人窥伺着我们的安宁。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用清醒守护的果实。常听杨如忠摆弄那些藏品时念叨:"这些东西不是老古董,是给后人提个醒。"我想这话他一定常挂在嘴边,提醒的正是国防这根弦松不得,全民的军事素养丢不得。就像当年地道里的百姓守护家园,如今的我们,也该接过这份自觉,向杨如忠这样的人学习,把国防意识融进日常,让警惕之心扎根心底。唯有千万人共筑防线,那份历经苦难才换来的安宁,才能真正稳如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