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文章>>正文
101岁新四军老兵季铭三次死里逃生——“来不及考虑危险,只想尽早赶走侵略者”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7日 11 版)
作者:黄晓慧
浏览次数:
2025-08-27 15:18:0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季铭近照。本报记者 黄晓慧摄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国松康养泗泾照护中心里,101岁的季铭一早便穿好新四军的军装,坐在窗前。看到记者走进来,他轻缓地举起弯曲变形、仅存4指的右手,轻摆着打招呼。

  几个月前,季铭和老伴搬进这里,一架木质灰漆的战斗机模型摆在房间最醒目的位置,这是季铭80多岁时制作的。

  “以前只能仿照国际上先进的战机做模型,现在我们国家有更先进的战斗机了。”季铭说这话时,嘴角微微上扬。

  季铭1924年11月生于江苏南通,13岁时因战乱被迫辍学,赴沪当学徒,投身工人运动,后转入地下抗日工作。1944年,他加入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次身负重伤,右眼失明,左耳失聪,失去两指,体内残留弹片至今未取出。

  为什么参加抗日?

  “日本人残杀我同胞,一定要打倒日本鬼子”

  13岁的季铭孤身到上海后,辗转在酒厂、汽灯厂、皮革厂当学徒,最后在日本人的纱厂做童工。“日本人拿着棍子,看谁不顺眼就打骂,想搜谁的身就搜。”老人顿了顿,“他们这么做,就是要让中国人看到他们就发抖,好奴役我们。”

  从小喜欢画画的季铭,有次在书店看到丰子恺的“抗战漫画”,触动很大。“日本人残杀我同胞,一定要打倒日本鬼子,赶走侵略者!”此后,季铭开始秘密发放传单、联络工友、参加游行。

  多次参与工人运动后,他的名字出现在汪伪特务机构的黑名单上。组织上紧急通知他回乡避险,同时交给他一个新任务——动员更多人一起抗日。

  回到南通后,经人介绍,他“潜伏”进入如皋一个伪军枪械厂做技工。季铭暗地里“搞破坏”,偷偷对枪械撞针做了处理,用弹性较差的铁片替代钢片,让它们失准,而且没办法连发。

  当被问起从事“潜伏”工作时有没有迟疑过,季铭说:“来不及考虑危险,只想尽早赶走侵略者。”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新四军地下党员老夏。老夏的嘱托,季铭记了一辈子:“如皋快解放了,你要保护好设备,动员更多工人加入我们队伍。”1944年,季铭和10多名技术工人光荣加入了新四军,从此,他的战场从地下转为地上。

  抗战胜利的法宝是什么?

  “老百姓支持我们,我们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1944年开始,季铭随部队转战苏北、胶东。他的工作至关重要——拆解、测绘、仿制缴获的先进枪支。季铭是技术专家,也是训练民兵武工队搞敌后斗争的排长。“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把日本兵先进的枪支运回来,拆开,仿制。”季铭的巧手为部队制造了大量武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打完的子弹壳,他捡回来重新装上弹药,测试后继续送往战场。

  战争在季铭身上留下了残酷的烙印。

  第一次负伤,是为了救老乡。日军空袭,原本躲在树林里的季铭,看见一名老乡还坐在牛车上,便奋不顾身地扑过去,结果被炸弹炸伤,“低头一看,肠子已经出来了,血把黄土染得通红。”

  第二次负伤,是在黄河渡口。当时他正组织群众撤离,敌机疯狂扫射,4发子弹打中他的胸部和腿部,“血水和黄河水混在一起,我以为自己就要死在那儿了。”

  第三次负伤,是在兵工厂拆解一枚新型地雷时,地雷突然爆炸。“‘嘭’一声,我右眼一黑,手也没了知觉……”这次重伤,让他失去了右眼和两根手指,左耳也聋了。

  看着这些伤痕,记者忍不住红了眼眶,季铭却十分豁达:“这没什么,为救老百姓,我一点也不后悔。”

  “我们的队伍离开村庄时,送行的老百姓是会掉眼泪的。”季铭回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直装在他们心里,住在老百姓的家里,要把庭院打扫干净、水缸挑满水。季铭说:“只有尊重老百姓,老百姓支持我们,我们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如何建设强大的中国?

  “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有多大能力,就为国家尽多少心力”

  1950年,因伤残严重,季铭复员回乡担任南通二甲区团委书记。1952年,他作为“调干生”进入上海军工路机械学院学习。

  1962年,他调入上海精密机修厂。此后20多年里,他刻苦钻研技术,工厂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哪台设备有缺陷,他就带着工友搞技术改造。以前一名工人一天只能加工一个齿轮,经他改进磨具后,工作效率提高了100倍。

  “小时候,他经常和我们讲,国家的军工比较弱,要刻苦钻研,迎头赶上。”小儿子王世强说,季铭有时旧伤复发,仍拄着拐杖坚持上班,“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有多大能力,就为国家尽多少心力。”

  1983年,机修厂的堆场里发现一台废弃多年的高频渗碳淬火炉,这是军工急需设备,但厂里无人敢接这“硬骨头”。“领导问我,老季,行不行?我说,试试看!”于是,这位年近花甲、身有残疾的老兵在离休前打了一场漂亮的“收官之战”。他拉着搞技术工作的爱人,日夜奋战,查阅中外资料,绘制大量图纸,忙活了两年,成功改造了这台关键设备,为军工厂又解决了一大难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延安精神、毛泽东著作与东方主战场的战略贡献
·下一篇:无
·张步侠11岁参加新四军,身受多处弹伤——“永不褪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宝贵
·毛丽华:东进 东进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记皖南事变前后的父亲母亲(组图)
·特稿:东进 东进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记皖南事变前后的父亲母亲(组图)
·新四军老战士唐炎同志因病逝世,享年102岁(组图)
·红色联播-槿安: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郭晓梅:十年红色公益路,生命不息,传承永
·吴焜:威震日寇的新四军“虎将”
·蘭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经典 高沟浓酒杯杯与北上三师部队的饯行夜——李
·抗日名将、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粟裕的血脉一一铁军精神传人有陆军80集团
·新四军模范政工萧国生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新四军模范政工萧国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101岁新四军老兵季铭三次死里逃生——“来不
驳历史虚无主义谣言——“毛主席只懂战略,
日本宣布投降80周年之际金明德应五角场社区
特稿精选-夏冰:中南西北东 同心学习行——
数权思维,人民经济
红色诗词-林毓人:红军万里长征赋
痛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赵七一弟弟(组图)
何丽:痛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赵七一弟弟(
特稿:痛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赵七一弟弟(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