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环球>>正文
法国广场竖立起了毛主席雕像,法国人为何如此迷恋毛泽东主义?
来源:百度
作者:低沉旳呢喃
浏览次数:
2025-07-29 15:24:1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被西方社会贬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成功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压迫与侵略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无疑成为了二十世纪全球格局中的一件重大事件。

    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的,正是我们永远缅怀的毛主席。

    无疑,纪念毛主席的并非仅限于我们,他的卓越成就与非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尊敬与缅怀,即便是那些曾对我国进行侵略与压迫的近代西方国家也不例外。

    法国领西方之先。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市,于“二十世纪广场”上矗立了十尊二十世纪的杰出人物雕像,其中荣幸地包括了新中国的奠基人——毛泽东主席的塑像。

    为何法国人对遥远东方国家的缔造者怀有如此崇敬之情?毛泽东主席又是如何对法国人产生深远影响的?这一切都需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疯狂迷恋“毛泽东主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的相关著作被翻译成法语传到法国后,法国人把毛主席的相关思想称为“毛泽东主义”。

    而此时的法国人对“毛泽东主义”的迷恋已经形成了一股风靡的潮流。

    在法国首都巴黎,街头到处都充斥着带有“毛泽东主义”元素的符号,大伙的中山装都穿得很紧俏,卖得最好的书是《毛主席语录》,新浪潮电影导演戈达尔还拍摄了很多有关中国的电影。

    到1968年,法国已经有了1.5万名“毛泽东主义”者, 其中,三分之一的研究者来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该校堪称培育法国知识精英的殿堂级学府。

    萨特、阿隆、波伏娃等杰出人物,均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然而,步入六十年代,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们已认为萨特与存在主义的时代已经远去。他们的精神引路人转变为法国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阿尔都塞。

    像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就是巴黎高师的学生,也是阿尔都塞的学生,他就是一名坚定的“毛泽东主义”者。

    他甚至于1968年,在法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运动——被誉为“五月风暴”——的动荡时刻,成功组建了一个法国共产主义联盟。就是为了将“毛泽东主义”者与传统的法国共产党区分开来。

    为何法国人对“毛泽东思想”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兴趣呢?

    迷恋背后的原因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著作无不文采斐然,擅长运用丰富的形象比喻,将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既浅显易懂,又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中不觉枯燥,乐于继续翻阅。即便是外国读者,亦能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例如,毛主席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名言被众多外国人士引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拓展。

    非洲部分领导人将“纸老虎”这一概念进一步演绎,称之为“被阉割的纸老虎”,或是“注定逃不过被碾碎成肉酱的纸老虎”。

    毛主席的著作在保持思想深度不变的前提下,成功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从而实现了卓越的传播成效。法国的知识界人士普遍迅速地接纳了毛主席的思想与主张。

    此外,法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倾向于文化激进主义,他们对革命抱有一种近乎狂热的痴迷。

    显而易见,二战结束之后,他们纷纷转而拥护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并将之视为二十世纪新型革命的摇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曾对之作出了精辟的概括。他观察到,尽管法国知识分子似乎掌控着巴黎的学术界,然而,他们并非全然构成一个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群体。

    自二战结束至1956年,苏联隐藏的真相逐步浮出水面,然而,他们却更倾向于保持沉默与忽视,甚至不乏哲学家对此丑闻进行辩护。

    “相较于苏联所实现的革命成就,这些针对他国的杀戮与侵犯无疑是短暂的。苏联共产党怀抱着更为崇高的理想,对共产主义的乌托邦信仰坚定不移,不容动摇。”

    自赫鲁晓夫掌权苏联,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否定,国内领导人亦纷纷否定前任,这一趋势让法国知识分子陷入了迷茫,对苏联问题的立场也变得愈发模糊。

    法国知识分子站在了共产主义阵营。然而,这位自称共产主义领袖的国家却对先前领导者的理念持否定态度,这不禁让人感到失望与困惑。

    因此,法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探寻新的革命合法性。寻觅之间,我国同时期正值掀起国内运动热潮的毛主席,终得邂逅。

    美国政治思想史学家理查德·沃林在其著作《东风》中提及:法国知识分子的东方情结,其成因颇为复杂,或许在他们目睹东方所经历的连番巨变中,找到了一种在欧洲停滞不前的景象中难以寻觅的生机与希望。

    换句话说,无论是苏联的斯大林主义,还是中国的“毛泽东主义”,这些实体的存在,正是法国知识分子寻求理想归宿的依托。

    正如沃林所言,“学生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越浅,中国与欧洲在地理与文化上的距离就越广阔,他们便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去投射自己独特的乌托邦愿景与梦想。”

    此外,法国的知识分子及青年普遍将毛泽东视为一位革命巨擘。马克思主义创造性阐释者。

    他乃一位卓越的舵手,即便历经无数军事挫折,仍矢志不渝,以少胜多,成就了驱逐国民党、赢得民族伟业的辉煌事迹。

    他亦是一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他所发起的国内运动,激发了无数青年投身其中,与时代潮流中的伟大革命相契合。正如统治法国的戴高乐总统所具备的那样,毛泽东身上凝聚了一位卓越革命家所应具备的所有特质。

    因此,正是毛主席及其思想,成为了吸引法国知识分子与青年倾心的磁石,对一代法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连法国总统也对其怀有崇敬之情。

    法总统与毛主席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对毛泽东主席怀有深切的崇敬之情,对其评价之高,堪称至极。

    1976年,当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之际,法国政府向我国政府发送的唁电中,其中一句言辞尤为深刻。“毛泽东的离世,标志着人类思想领域中的一座光辉灯塔黯然熄灭。”

    1993年,德斯坦公开声明,该份法国政府所发的唁电乃是他亲自执笔所撰,其内容充分体现了他的个人观点。

    德斯坦在卸任总统一职以后,一直活跃在法国学术界和舆论界,还时不时提到毛主席和“毛泽东主义”。

    在德斯坦看来,“毛泽东象征着一种深邃的哲学理念”。

    他曾说,“在当今社会,国家领袖的职能并不主要体现某种哲学理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应对一系列现实挑战,包括经济、社会和军事等领域的问题。”

    法国人视毛泽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化身,并致力于将其理念付诸实践。这正是我们对于政治的理解所在。回顾1789年那场大革命,其根本动因亦源于一种哲学思想的追求。我们深知,毛泽东思想同样引领中国走向了一种哲学,那就是赋予中国人民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

    德斯坦并非唯一对毛泽东给予高度赞誉者,法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将军亦对之深表推崇。

    1970年9月9日,戴高乐将军卸任总统之职,其表侄女戴高碧即将启程赴任中国驻华大使。在踏上征程之前,她特地前往戴高乐位于科隆贝的乡间宅邸进行告别。

    两人聊起毛主席,戴高乐言:“只有毛泽东具有在中国实现巨大变革的权威,而且只有他领导的政权才能使中国走出目前的这种不发达和无政府状态。”

    戴高乐最终表达出访华意愿。

    戴高乐自尊心强,曾言:“心向往之,前往中国的旅程在我心中燃起热情,但此行非同寻常,我渴望获得中国政府的诚挚邀请,并由毛主席亲自接见。此外,能与毛主席面对面交谈,对我来说将是无上的荣光,这将标志着重磅的历史性会晤,它将开启法国与中国间,由戴高乐将军和毛主席所代表的双重辉煌的新篇章。”

    戴高乐私下透露。他的构想于1971年6月得以实现,正值中国迎来了“6.18”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

    在31年前的1940年6月18日,这一天,戴高乐在伦敦的广播电台上发表了那篇抗击德国的激昂演说,从而开启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崭新篇章,其意义尤为深远。

    1972年7月,法国外交部长、曾担任“自由法国”运动发言人的莫里斯·舒曼在访问我国期间,对毛主席和周总理亦给予了高度评价,明确表示:戴高乐总统访问中国的意愿极为坚定,他原本计划于1971年6月成行。

    遗憾的是,在1970年11月9日这一天,戴高乐总统不幸因动脉瘤的破裂而突然离世。

    历史将铭记,那场本将震撼时代的毛泽东与戴高乐的会晤,终究未能成行。

    事实上,在毛主席的心中,戴高乐总统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他们未曾谋面,戴高乐却始终是毛主席眼中的一位“远隔山海的朋友”。

    1965年8月,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与戴高乐总统的特使马尔罗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长谈结束后,他亲自将马尔罗送至门外,并在大会堂的台阶上,两人相互挥手,依依惜别。

    毛主席语气沉重地吐出一句:“我感孤独至深。”话音未落,他嘴角轻轻上扬,露出一抹笑意,“然而,我仍拥有一批隔山隔水的挚友。请代我向戴高乐将军致以诚挚的问候。”

    马尔罗点头,感慨良多。“伟人相契,自列宁以来,鲜有人能如他般深刻影响历史进程,中国时代自此揭幕。”

    毛主席与戴高乐总统的未能见面,成为了历史上一桩令人扼腕的遗憾。

    毕竟,人们是多么渴望知晓两位各自引领民族迈向独立的历史巨人之间是如何对话的,又是怎样一场思想碰撞会在他们之间绽放出怎样的火花。

    历史总有遗憾。

    尽管毛主席与戴高乐未能实现会面,法国民众对毛主席的敬仰却丝毫未减。与此同时,毛主席亦与法国多位高级领导人进行了会见。名单中便包括了日后荣登法国总统宝座的弗朗索瓦·密特朗。

    即便彼时的弗朗索瓦·密特朗尚且身为法国左翼社会党的总统,他却与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此次会晤亦深刻转变了密特朗对毛主席的印象:“毛泽东不是一个独裁者,相反毛泽东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三十年来,这位人道主义者正在领导着一场征服中国的运动。毛泽东接受作为一名战士的任务,他服从纪律,从不循规蹈矩。”

    三十多年后,密特朗在爱丽舍宫宴请江泽民主席的时候说:实际上,我比戴高乐总统更早意识到与毛泽东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并且坚信法国应当承认那个属于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中民族多相似。追求卓越、自我奋发,法国总统们对毛泽东的敬仰,实则源于英雄之间的共鸣。

    毛主席将毕生献给了他所坚信的事业,时至今日,年轻一代已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卓越与伟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的崇高形象将愈发深入人心,成为愈发广泛的共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环球-郝贵生:评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理论”——从俄共十九大批判赫鲁晓夫为斯大林平反说起
·下一篇:无
·红色环球-郝贵生:评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理论”——从俄共十九大
·叙利亚共产党总书记阿马尔·巴格达什去世,享年71岁
·2.5亿印度工人和农民走上街头举行全国罢工(组图)
·红色环球:保定市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一行到北京斯诺故居旧址进行交流(组图)
·21世纪英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送别“世界上最穷的总统”穆希卡:崇拜毛主席的共产党人、左翼领袖(组图)
·天眸:我们为信仰而来——“五一”相遇阳和平(组图)
·特朗普真正难解或解不开的“结”在哪?——最“富”国和最“穷”国的魔幻(组图
·外媒:一旦中国搬出毛主席,你就知道他们动真格的了——纸老虎在世界范围内成了
·中红网-王春龙:丹中友谊源远流长,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法国广场竖立起了毛主席雕像,法国人为何如
“东方佐尔格”阎宝航 纪念邮简在上海首发(
福州理工学院:在红色展馆中触摸历史温度(
苏海一:翠玉嘴儿的烟袋杆(图)
特稿:翠玉嘴儿的烟袋杆(图)
红色诗词-王绍文:迎建军节·诗三首
特稿精选-天眸:《亮剑》的“中国军魂”不靠
诏安:县委书记带队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
红色联播-李甲明:宁夏固原市李存吉红色文化
福建东山县:这场战斗曾经鼓舞了抗美援朝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