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头条
中医系统论基本原理阐释
2021-07-22 09:57:24
来源:传承发展平台
作者:祝世讷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06 功能性原理

    功能性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五原理,揭示和总结人的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特性。该原理表述为:人的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运化系统,运化功能是根本属性,它形成并调控结构,人的病变在本质上首先是功能性的。

    6.1  人的本质在生命,不在人体

    在太平间里,人死了,人体还在。死了的是生命,它不进太平间。生命是宇宙演化到第100亿年后,在产生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的基础上,才产生的高级物质运动方式,其特性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还原论医学只研究人体,从解剖结构及其负载的功能考察疾病。但人比这复杂得多,还有非解剖结构,及产生和调理结构的功能,人的病变更多地发生在这些领域。中医学如实地认识和驾驭了它,成为中西医不可通约的隔阂之一。

    6.2  生命的结构是过程流

    人的结构不像还原论医学讲得那么简单,结构是解剖形态,功能是解剖结构产生和负载的功能。实际上,生命的结构与功能是一回事,功能是过程的秩序,结构是部分的秩序。贝塔朗菲讲:“归根结底,结构(即部分的秩序)和功能(过程的秩序)完全是一回事:在物理世界中物质分解为能量的活动,而在生物世界里结构就是过程流的表现。”

    6.3  结构是系统的组织形式

    什么是结构?还原论把结构理解为硬邦邦的解剖形态,系统论揭示了系统的结构的本质,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组织方式,是“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因此,结构常常是“软”的组织形式、关系网。人的结构同样如此,是系统内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组织形式,解剖形态不过是结构的形式之一。

    6.4  人的结构复杂,有解剖的,更有非解剖的

    系统结构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结构的内容复杂,有实体性的,有非实体性的。其次表现在结构的形态复杂,有空间的、时间的、功能的,及以功能为基础的“功能-时间-空间”结构。再次,往往一个系统同时包含多种内容和形态的结构,人的结构就是这样。最为突出的是,人的结构既有解剖形态的,又有非解剖形态的,复杂性更多地呈现为非解剖结构,如中医发现的经络、五藏等。

    6.5  更复杂的非解剖结构——功能子系统

    功能子系统是由若干功能项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整体性能的子系统。其特点是,形成系统的要素是功能项,结构是“过程流”,功能过程一停止结构即消散,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能,但不能作为实体从母系统中分割出来,有人称它为“概念性单元”。它是人的非解剖结构的一类,六经、三焦、各种功能轴,以及人的生命中的各种关系网等,都属于功能子系统。

    6.6  人的结构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以生命为样本研究耗散结构的特性和规律,主张“把生命系统定义为由于化学不稳定性呈现一种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人的生命具备耗散结构的三个典型条件(开放系统、远离热力学平衡、存在非线性机制),通过能量耗散建立和维持结构,是空间和功能两个方面的有序,结构的本质是“过程流”。

    6.7  中医把人的结构理解为“气化结构”

    生命的结构是过程流,这种客观存在早被中医认识到,把生命理解为生气,把生命过程理解为生化之宇,把生命的结构理解为气的运化所呈的态,揭示和描述了人的生命结构的耗散机制和特性。中医的气化理论指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始动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结,终极而万象皆变。”把结构的生、形、育、变过程,理解为气的始、流、布、终的表现或结果。并认为,气化失常初可为虚、乱,继可为郁、滞、陷、逆,甚可为瘀、阻、痹、结,发展为结构性病变。故称“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行之失序”。

    6.8  区分功能A与功能B

    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复杂性,关键在功能复杂。还原论医学把功能仅仅解释为结构所产生和负载的功能,是错误的。问题在于结构从哪里来?它不是本原的,有其发生和形成机制和过程,是由结构的功能之外,先于结构的前驱性功能所产生和调理。因此,必须区分“功能A”与“功能B”。“功能A”是建立和维持结构的功能,其正常与否影响和决定结构的正常与否。“功能B”是指由结构产生和负载的功能,其正常与否取决于结构的正常与否。

    6.9  结构性病变的内在发生机制

    结构性病变从哪里来?还原论医学特别是病理解剖学找不到内在根源,原因在于不懂“功能A”。遵循系统论,应当从结构就是过程流来理解结构性病变的内在发生机制,认清结构性病变是由功能A异常引起的。要确认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关系是“功能A产生和调理结构,结构形成和负载功能B”。在发病学上,要确认“功能A异常变引起结构异常,结构病变异常引起功能B异常”的内在发生学逻辑。应当将这种基本关系和发病的内在逻辑纳入生理和病理的统一视野。

    6.10  人的病变在本质上首先是功能性的

    首先是“在本质上”,并非在任何具体情况下;其次是“首先”,是从发生逻辑上讲,并非单纯的时间先后。现有事实和研究,最根本的有两条:第一,被还原论医学视作焦点的器质性病变,是由功能A异常引起的,病变的首先是功能性A。第二,存在大量的纯功能性病变,包括还未发展到结构性病变的功能A异常,人的非解剖结构异常为病,功能子系统(关系网)异常,人的系统质异常,更深的熵病等,这些病变量大面广,都不包含任何器质性异常。因此,从总体上讲,必须肯定人的病变在本质上首先是功能性的。

    6.11  中医驾驭的“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被中医独到地认识和调理,它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为病的过程流,在本质上首先是功能性病变。中医将其分为3个层次。一是病机,即病之动变,动于人的生命所含矛盾关系的失常(正不胜邪、气机失常、阴阳失调等),由此动而变为病证。二是病证,即病变所成的病态,是由不同病机引致的各具特征的疾病功能态(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其本质是人的生命之态的不同失常,是中医辨证的对象。三是病候,即病证呈于临床可见的外现征象(面象、脉象、舌象等),是中医四诊的对象,辨证的依据。“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是人的生命之病,包含着“功能A病-结构病-功能B病”,辨证论治是对这一病变系统的辨识和调理,其关键在审明和调理病机,其原理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功能A失常为病。

    6.12  建立符合人的复杂性的疾病观

    需要以人的复杂性实际为坐标,参照系统科学对人的复杂性的最新认识,建立新的更加符合人的复杂特性的疾病观。这种疾病观立足于人的生命,对疾病的认识从健康开始,包括未病、亚病、熵病、关系网失调、人的系统质失常、功能A异常、器质性病变、功能B异常、外现证候、临床征象等。这种疾病观注重人的整体性,紧紧抓住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全面地认清病变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客观地将其放到各自应有的位置,系统地进行辨识和调理。

    07 有序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六原理,揭示和总结有序是人的深度复杂特性。该原理表述为:人的健康不仅是稳定,更是有序,是有序稳定;疾病不仅是失稳,更是失序、失序而失稳。

    7.1  有序,系统复杂性的深层内涵

    序,是系统所含相互作用关系的质的规定性,是系统科学发现的系统之复杂性的深层特性和规律。有序是指相互关系的规则和确定;无序是指相互关系失去规则和确定;混沌是微观有序而宏观无序;反混沌是宏观有序而微观无序。现实的系统难有绝对地有序或无序,大都保持在一定的有序度。有序度是指系统的有序化程度,有序度的变化对应着系统的进化与退化。进化是系统增进有序度的过程,退化是系统降低有序度的过程。序不可还原,完全在还原论视野之外。系统科学专门研究了系统的有序与无序的的特性和规律,揭示了序的本质和量度标准,信息从正面量度,熵从反面量度。

    7.2  有序稳定与无序稳定

    稳定,是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的延续而改变,系统的稳定态称为稳态。系统的稳态可以建立在不同的有序度上,有序稳定是在有序化水平上的稳定,无序稳定是在无序化水平上的稳定,两者都是稳定,但有序化程度不同,性质截然不同。有人用稳态来定义人的健康,不对。因为稳态只是表面现象,其内在的有序性可非常不同,如有序稳态、无序稳态、混沌态、反混沌态等,不能说凡稳定就是健康。生命的发展经常要打破旧稳态建立新稳态。

    7.3  生命以负熵为食

    人的生命是靠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建立与维持的,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怎样转化为生命?耗散结构理论发现生命是典型的耗散结构,这种“活”结构与“死”的平衡结构的区别,在于其负熵机制,“生命以负熵为食”。开放、非平衡、非线性机制,是形成耗散结构的三大条件,系统由此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从环境摄入高级形态的能量,利用其自由能维持和发展生命,将低级形态的能量排给环境,通过能量的转化从环境摄取负熵。负熵的本质是信息,增加负熵就提高有序度,生命依靠负熵机制来提高和保持有序。“有机体通过从周围环境里吸取负熵来生存”,“一个有机体赖于生存的是负熵,它不断地从环境中摄走秩序”。所谓“生命力”就是生命的负熵化能力,调理和维护负熵化机制,是维持生命健康的根本规律。

    7.4  不能用“平衡”定义健康

    有些人用“平衡”来定义健康,硬将“阴平阳秘”篡改为“阴阳平衡”,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只要懂得耗散结构理论,就明白生命是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只有远离平衡,系统与环境之间及系统内部各局域之间,才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耗散,才有负熵产生,才能建立和保持有序,健康的本质是有序稳定。但有人不懂这些,错把稳定当平衡。“虽然在有机体中可能有一些系统处于平衡态,但是这样的有机体并不能看作一个平衡态系统。”“生命系统任何时候都不是平衡的,它靠自己的自由能进行不断的工作来打破平衡。”有人主张把健康定义为“非平衡有序稳态”。

    7.5  有序是健康的深层本质

    不能用“稳态”和“平衡”定义健康,需要从更深层次认清健康的本质。人的生命是开放的热力学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但并不在这种交换中被环境瓦解,反而能从环境吃进负熵提高有序度,就在于生命是耗散结构,存在着非线性机制,把高能态的物质和能量吃进,把低能态的物质和能量排出,从环境吃进负熵,建设和维持生命。负熵化的机制和水平,是生命健康与否的内在本质,每一个体在其具体条件下,正常地吃进负熵以提高和保持有序,才是健康的本质。

    7.6  “气化”是中医认识的负熵化机制

    中医如实地认识到人是开放系统,从气的出、入、升、降来讨论人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耗散。把气化分为“根于中者”和“根于外者”,“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所谓“神机”,是指机体内部耗散物质、能量的机制和过程,是负熵化和有序化的机制和过程,这是生命的内在根据,失常则生气绝;所谓“气立”,是指机体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机制和过程,这是生命所依赖的负熵的来源,这种交换失常或停止,体内的耗散过程也就失常或停止,生气亦绝。故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7.7  百病生于气

    中医如实地把人的生命失常视为病变之本,并以气化学说把人的生命理解为物质、能量、信息的耗散系统,从气的出入升降机制正常与否来认识病变的特性和规律,认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实际上从气化抓住了人的生命的负熵化本质,气化机制守常就健康,失常就不健康。气机失常是最深的根本病机,故曰“百病生于气”。这是真正的关于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医学理论。

    7.8  “熵病”是深度复杂性病变

    所谓熵病,是负熵化机制和过程失常为病。其实质是人的生命运动的负熵化水平不足以抵消不可逆的熵增加,出现以熵增加为特征的病态。熵病分热熵病和广义熵病两种。热熵病是在能量代谢和熵产生过程中,因熵交换失调而形成热熵积滞,表现出一定症状的过程,典型的如中暑、感冒、内热、上火等。广义熵病是生命运动的有序度下降而呈的病变。包括生命过程流的失序、功能子系统的失序、非解剖结的结构与功能的失序、建立和调理形态结构的功能A失序,及由此造成的分子、细胞、器官等结构的有序度下降。已知的如糖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生物节律紊乱、分子结构畸变、细胞癌变等。熵病的防治只能从生命的熵变化机制来调理,不能还原为形态结构或物质成分来处理。

    08 自主性原理

    自主性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七原理,揭示和总结人的自主调理的复杂特性。该原理表述为:人的生命是高级自组织系统,发病和愈病是人的生命的自主调理效应。

    8.1  人的生命是高级自组织系统

    系统自组织理论研究证明,自组织是系统的复杂性机制和特性,由此而分为自组织系统与他组织系统。已知的系统自组织机制有耗散导致有序、协同导致有序、超循环导致有序等。宇宙的演化是个自组织过程,产生出众多自组织系统。在现实世界上,生命是复杂化的自组织系统(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相统一),人是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生命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的自组织及其统一),自组织是其复杂性的突出特征。

    8.2  区分自组织与他组织

    组织是系统有序化的机制和过程,其本质是减熵增序,提高有序度。自组织是指动力、指令、调节都来自系统自身的组织机制和过程;他组织是指动力、指令、调节都来自系统外部的组织机制和过程。据此,系统分为自组织系统与他组织系统。人是自组织系统的典型,机器是他组织系统的代表,人与机器的差别众多,但本质的差别在于自组织与他组织。自组织是系统自身的有序化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与物质成分无关。

    8.3  自组织是健康与疾病之本

    人的生命产生和存在于非生命的环境中,之所以不被破坏和瓦解,就在于生命的自组织。生命的有序稳定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组织的结果,是自组织的机制和过程正常的效应。病变,即失序,并不是自组织机制的亡失,而是自组织机制或过程的失调。治病,就是要调理和纠正自组织机制或过程的失调。自组织是健康、发病、愈病的内在动力和枢机,健亦健在自组织,病亦病在自组织,治亦治在自组织,愈亦愈在自组织。

    8.4  自主性是人的自组织的突出特点

    人作为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具有自组织的各种基本特点,如自动性、方向性、目的性、自稳性、自主性等,而自主性最为突出。所谓自主性,是指系统对于来自内外的各种作用,都经过系统的自组织,自主地做出反应。不经过系统的自组织,既不能改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不能影响系统的状态。只有经过系统的自组织,系统才对各种作用做出相关反应。可以排斥、吸收、耗散、转化、适应,也可以滞留、积累、记忆,若干时间后再做出反应等。从医学来讲,对系统的扰动和冲击,经过自组织可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效果,如营养的、致病的、治疗的,或无效、保健、发病、愈病等。

    8.5  自主调理使系统呈“不倒翁”特征

    由于自主调理,人的生命可在运动中保持高度自稳性。系统状态的“正常值”是自主调理的“目的点”,系统状态在正常值上,就不会引起自主调理;一旦偏离正常值,就引起自主调理,把系统状态调回到正常值,自主调理就休止。实际情况经常是,内外条件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扰动系统状态使其偏离正常值,不断地引起系统的自主调理,不断地把系统状态调理回正常值。结果就是,系统的状态无休止地变动,无休止地引起自主调理,使系统状态围绕着正常值波动,形成以正常值为核心的稳态。人的现实生命运动,就是在围绕正常值的偏离与复正的波动中保持健康,这种特性就像“不倒翁”,无论扰动来自何时何方,都可自主地调回到以正常值为核心的稳定态。

    8.6  “阴阳自和”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

    中医认识并驾驭了人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杰出代表是“阴阳自和”论。认识到阴阳互根、互生、互化、互用,由此而“自和”,走向和保持“阴平阳秘”。需要强调,认清了阴阳之和调,不是“他和”,而是“自和”;不只是“和”的态,更是“和”的机制——自和;这是对人的自组织特性和规律的中医式理论概括,独到而深刻。特别是,明确地从阴阳自和来认识健康、疾病、防治的规律,认为“自和”正则健,“自和”差则病,“自和”失则亡。揭示了“阴阳自和病自愈”的规律:“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创立了“调其阴阳之所自,阴阳自和必自愈”等治法。

    8.7  以“五行”模式表达五藏自主调理

    复杂系统不仅要素数量多,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五行学说研究人的复杂性发现,五藏(心、肝、脾、肺、肾)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拓朴特性。一是关系总数为“n-1”种,即5-1=4种,为生、克、乘、侮;二是基本关系为(n-1)/2种,即(5-1)/2=2种,为生和克。三是五藏之五属于奇素数,其特性为相互关系包含闭环回路,即五藏之间的生或克可从单向通道形成闭路反馈。这样,五藏之间的生与克作用,就可通过闭路反馈进行自主调理,使五藏在变动中保持整体稳定,这是人的生命子系统进行自主调理的一种方式,可以用五行模式来表述。这种“五藏自稳”模式是中医发现的复杂系统的一种较为简单的自主调理,其复杂特性表现在:多体关系;多种作用;作用不可逆;作用经第三者形成反馈回路;由五体(行)形成多级反馈回路网;由一行动引致多行都动,通过反馈作用形成动态的整体稳定。这种自主调理方式在人身上客观存在,实际情况复杂,用“五行”来表述存在局限性,但它毕竟表达了复杂性,为任何还原模式所不及,需要研究能更充分地反映复杂性的调理模式。

    8.8  中医防治学的核心是自主调理原理

    中医防治学内容丰富,其核心是自主调理。有“标本”论和“治本”论,强调分清标本,重在治本,主张“养生知本,诊病求本,祛病治本,愈病固本”。治疗法则以“治病求本”为纲,认为“病变万端,各有其本,一推其本,诸证悉除”。在生命、病变、治疗中,标与本有多个层次,中医强调和注重的是最深病本,即人的生命的自组织机制和自主调理,称为“得一之道”。由此形成中医防治学的核心,即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进行自主调理。

    8.9  中医驾驭人的自主调理已两千多年

    秦汉时期就认识到人的自主调理机制并用于临床防治,《汉书》总结了“八字金丹”(“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称不药自愈为“中医”;秦汉以降,医家们对“自和自愈”的研究和总结更多,谓“天下之病,竟有不宜服药者”“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约略治之,自能向愈”“阴阳自和病自愈”等;清代总结出“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的规律。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的调理作用,主要或更深的是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主调理机制而产生复杂化功效。

    8.10  推动人的自主调理是高级艺术

    人是高级自组织系统,其自组织机制和过程高深而复杂,至今的研究和认识远不清楚。如何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进行自主调理,是一门复杂性极高的艺术。中医的防治原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还是自发的,需要大力开拓对人的自组织特性和自主调理机制的研究,把中医已经驾驭的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进行自主调理,提高到更加自觉的现代水平,发展为人类医学的第一防治原理。

    09 小结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表现在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中。中医系统论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复杂特性和规律的现代理论。对于人的这些复杂特性和规律,经典中医学早就认识了、抓住了,但认识水平只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系统科学提供了破解“知其所以然”的理论和方法,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概念、观点、理论,向“知其所以然”求解和总结。总起来说,中医系统论研究虽然已有40多年历史,但从发展全局来看,目前还处于奠基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是阶段性的。需要研究而未研究的问题还太多,已经进行的一些研究也还有许多需要深入和拓展的方面,迫切地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新一波的突破和创新,以发展为更加成熟的现代中医系统论。

    参考文献: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从中国中医文化,发掘特医食品
·下一篇:四川中医再出征,3天拿下德尔塔!为全国带来经验和信心!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居家康养⑦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数字中国⑥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中医药发展⑤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乡村振兴④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疾控防疫③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 大健康:全民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建设②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 中医——历史的拐点①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构建全民健康管理系统 完善国民健康保障体系
·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时俱进概述
·中医是中国人的魂
振兴中医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振兴中医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