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头条
中医系统论基本原理阐释
2021-07-22 09:57:24
来源:传承发展平台
作者:祝世讷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01 导论

    中医系统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之复杂性的现代理论。它是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的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的医学分支,是系统中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医系统论原理,主要有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

    1.1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

    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特性和规律(简称为人的复杂性),是人的研究和医学研究的根本方向,现代科学刚刚将人的复杂性纳入研究视野,迟早必将上升为医学研究的主题。

    1.2  中医学是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医

    学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的智慧,是中国的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中医学最早地广泛接触、大量认识、紧紧抓住了人的复杂性,是世界上第一门复杂性科学。

    1.3  中医学的发展分为经典阶段和现代阶段

    经典中医学是从起源发展到1840年的学术体系,它如实地研究和调理原生态的人,特别是人的复杂性,据以形成系统论思维,成为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实质和核心。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没有进步到研究世界的复杂性,中医学找不到破解人的复杂性的科学武器,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束缚经典中医学发展的瓶颈。中医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冲破这一发展瓶颈,从人的复杂性进行突破和创新,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学。

    1.4  西医学是起源和发展于西方的医学

    古希腊时期带有自然医学的性质;中世纪那“黑暗的一千年”变成神学的恭顺婢女,用“上帝造人”解释一切;16世纪以后发生革命,运用近代欧洲科学革命的还原论思维和还原性知识,对人体进行还原研究,提出“人是机器”、人是“细胞联邦”或“原子堆”等观点,把病变还原为形态结构的异常,人的复杂性被排除,变成还原论医学。

    1.5  人的复杂性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分水岭

    人的复杂性客观存在,研究它还是背离它,是中西医学术的分水岭。中医如实地研究和掌握它,研究过程贯彻着系统论思维,形成中医特有的学术体系。西医按还原论思维背离和排斥人的复杂性,形成西医特有的学术体系。由此,造成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基本原理不可通约。

    1.6  “复杂”的根本特征是“超还原”

    复杂是世界的根本特性,是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其复杂性使得迄今难下定义。复杂的根本特性是不可还原、反还原。钱学森指出:“凡现在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复杂巨系统就是这类问题。”系统科学研究和遵循世界的复杂性,突破近代以来的还原论思维的局限,建立起关于复杂性的专门理论和思维方式,为研究世界和人的复杂性提供了科学武器。

    1.7  还原论由古希腊的原子论在近代复兴而成

    原子论由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创立,在中世纪被否定和埋没,16世纪开始在欧洲复兴,在科技革命中发展为还原论,它是原子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还原论的代表人物是牛顿和笛卡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莫破质点),世界万物由原子组合而成;因其组合性而可分解,还至其本原——莫破质点,就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1.8  中医系统论思想有两种基础

    一是事实基础,根于人的复杂性。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中医有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从人的本态不间断地连续研究了几千年,如实地认识了人的复杂特性和规律,由此必然地形成系统论思想。二是思想基础,源于中国传统的系统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系统论思想,从来没有西方那种原子论和还原论,中医是在中国传统的系统论思想孕育和指引下,来研究和认识人的复杂性,把中国传统的系统论思想与对人的复杂性的医学认识统一起来,形成中医学特有的系统论思想。

    1.9  中医系统论研究始于1980年

    20世纪中叶科学进步到研究世界的复杂性,兴起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传入中国,由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倡导建立起系统科学体系。系统科学引入中医现代研究,首先形成中医系统论研究;然后在系统科学主导下,发展为以研究和调理人的复杂性为方向的系统中医学。

    1.10  挖掘和总结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

    中医系统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继承和总结经典中医的系统论思想。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基本认识。研究并阐明经典中医学研究了人的复杂性,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包含着一般系统论的原始思想,与还原论思维相悖,须划清与还原论的界限。但是,中医系统论思想的水平还是朴素的,应克服其朴素性,发展为现代系统论。第二,挖掘总结。将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从其理论和实践中找出来,并从其理论和实践来阐明。1985年总结为4条基本原理,即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原理。

    1.11  研究人的复杂性发展现代中医系统论

    在挖掘总结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的基础上,在系统科学主导下,对人的复杂性进行新研究,从三个层次开拓和突破。第一,探究人的复杂性事实。即把人的复杂特性和规律从人身上找出来,并从人身上加以阐明,破解经典中医学的那些“不知其所以然”问题。第二,探究经典中医学没有认识到的复杂特性和规律。即冲破经典中医学的视野局限,在系统科学指引下,开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揭示和掌握更多更深的复杂特性和规律。如人的非加和性与系统质、天生人与人天关系、人的非解剖特性、人的有序性与失序为病、人的熵变化与熵病、人的自组织与自主调理等。第三,进行现代中医系统论的理论建设。对上述开拓性研究进行新的理论总结,建设为现代中医系统论。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于1990年总结为6条,2020拓展为7条,即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

    1.12  以中医系统论为基础发展系统中医学研究

    在中医系统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系统科学主导的中医现代研究,就形成系统中医学研究。系统中医学是系统科学主导的中医现代化的新方向、新学派,是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其方向是从人的复杂性来认识和调理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系统中医学是从人的复杂性来突破经典中医学的发展瓶颈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发展。1989年出版《系统中医学导论》开辟了这个研究方向,2019年出版《中医学原理探究》首次总结了系统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思维、以人为本、超解剖、辨证论治、生态调理、中药方剂、阴阳等。

    1.13  中医系统论是一般系统论的深化发展

    一方面,中医系统论在理论思想上与一般系统论高度一致,中医系统论是一般系统论的医学化。另一方面,中医系统论又超出一般系统论,在一般系统论研究薄弱甚至空白的领域——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着重地进行研究和开拓,专门地揭示和总结了这些领域的复杂特性和规律,建立起属于中医系统论的概念、理论、原理。因此,中医系统论研究是在一般系统论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认识的内涵和外延都有重要的丰富和发展。

    1.14  钱学森对中医系统论研究的引领和指导

    从战略上提出和引领中医系统论研究方向的,是系统科学创始人——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指出,人是开放复杂巨系统;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中医现代化要抓什么?抓系统论。中医系统论研究是古老的中医学与新兴的现代系统科学在这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性交叉,将由系统科学点燃中医学导火索,引发以人的复杂性为主题的医学革命和科学革命。

    02 非加和原理

    非加和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一原理,揭示和总结人的整体复杂性。该原理表述为:人的复杂性首先在于整体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人的整体性能不可从其部分或部分之和来解释。

    2.1  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复杂方式

    系统论对还原论的突破,始于对世界复杂性的研究,揭示出“复杂”的本质,在于反还原和超还原性,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复杂方式。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给出了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系统是整体,包含两个以上要素,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系统的整体性能,不可将其还原为要素性能,或要素性能的相加和。这是系统的整体复杂性,只要事物以系统方式存在,就具有这种整体复杂性。

    2.2  整体复杂性在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第一原理——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复杂特性和规律。按照还原论的世界观,世界万物由原子组合而成,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因此,整体可以分解还原为其部分,从部分或其相加和来解释。但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事物却非如此,因为在要素、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众多相互作用,由此使系统并非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发生了质变和层次跃迁,形成了只属于系统的整体性能,它大于、多于、高于“部分之和”。

    2.3  中医系统论总结为“非加和”原理

    中医系统论研究发现,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其整体复杂性比一般系统论总结的“整体>部分之和”还要深刻,实际上同时包含“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等多种情况。可以把“整体=部分之和”之外的复杂关系,概称为“整体≠部分之和”,即“非加和”。这是人的整体复杂性的首要特征。

    2.4  系统质是系统之“非加和”的本质

    系统整体的非加和性在于系统在整体水平产生了系统质。系统质是系统的整体规定性,是系统整体特有的质,即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理解系统的非加和性关键在于理解系统质,有三个要点:第一,系统质的内容是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不是特定的物质成分。第二,系统质只存在于系统的整体水平,高于要素质(要素的属性、功能、行为)。它不是要素质的相加和,与要素质存在质的差别和层次跃迁。第三,系统的整体性、不可分解性,就在于系统质不可分解、还原,系统质是系统之不可还原的复杂性所在。

    2.5  系统质的载体是系统的结构

    系统质并非凭空产生,它由系统的结构产生和负载,系统的结构是要素质与系统质之间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如原子的结构产生和负载原子的系统质,分子的结构产生和负载分子的系统质,浓硝酸和浓盐酸以1∶3相混合的结构产生和负载王水的系统质等。但是,结构只是载体,并不就是系统质,不能把结构归结为就是系统质。

    2.6  系统质的根源在于系统所含的相互作用

    系统结构的本质是相互作用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序、网。形成系统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才是系统质的根源,由它产生并决定系统质的生成、性态、变化,这是医学追究人的系统质之健康与疾病必须认清的一条规律。

    2.7  人的系统质

    人的“非加和”性更加典型,其系统质也更加复杂。一方面,它基于“生命”的系统质,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为非生命系统所不具备;另一方面,它又超出一般生命,具备“人”所特有的高级系统质,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的统一,为“非人”的生命所不具备。人的系统质的正常与失常是人所特有的健康与疾病问题,但还原论医学排斥它,只有中医学认识了,如气、元气、生生之气、精气神等。由此深入,全面地研究和揭示人的系统质及其健康与疾病,是医学从人的复杂性进行突破的一项重大课题。

    2.8  人的系统质病变

    人的系统质失常,即为系统质病,这是“人病”的本质。其特点有二:一是整体性,不可分解为器官、组织、细胞等任何要素的病变,只能进行整体诊察和整体调理。二是功能性,是人的生命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失常,不能归结为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病变;可表现为某些物理、化学指标的异常,但那不是病变的本质。

    2.9  辨证论治之“证”首先是系统质病

    证的分类有几百种,其本质或核心,是人的系统质异常。它不可解剖定位,不进太平间,不能分解,不能归结为要素病变,显现出系统质的根本特征。人的系统质在不同条件下,呈现为不同的态,大体分为正态与失正态。证,是人的系统质的失正态或疾病态。“八纲辨证”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是系统质病变的八种态。“六经辨证”所辨,是系统质病变的层次演进的六种态。

    2.10  系统质病变的病机与调理

    系统所含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质产生的根源,也是系统质病变的枢机。中医的辨证论治,正是从这里来考察病机,并针对病机进行调理。病机学所抓的是失常为病的相互作用关系,典型的是三大病机:阴阳、正邪、气机,这是影响人的系统质之态的基本相互作用关系。治则是调理相互作用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典型的是三大治则:燮理阴阳、扶正祛邪、调理气机,这是针对相互作用关系的斡旋调理,不是对抗杀伐。

    03 元整体原理

    元整体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二原理,揭示和总结人的整体之本原特性。该原理表述为:区分分化系统与组合系统,区分元整体与合整体;人是分化系统、元整体,要遵循人的分化发生机制和元整体特性,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与疾病。

    3.1  区分两种系统——分化系统与组合系统

    从发生方式,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化系统,由一个混沌未分的原始整体分化出内部各要素而形成。例如,宇宙系统、天体系统、太阳系统、地球系统、生命系统、人的个体等。另一种是组合系统,由分散存在的要素组合成为一体而形成。例如,积木、机器、房屋、化合物、机器人等。

    3.2  区分两种整体——元整体与合整体

    元整体是本原性整体,“元者,原也”,元整体的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它内部分化而生出各部分,分化系统的整体是元整体。合整体是由分散存在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整体是次生的、后天的,由先于整体而存在的各部分组合而成,组合系统的整体是合整体。

    3.3  两种系统的生成机制方向相反

    分化系统的本原是原始整体,分化是系统的生成机制,没有分化就只有整体而没有要素,由整体分化出内部各要素,才成为系统。组合系统则相反,其本原是分散存在的要素,组合是其生成机制,没有组合就只有要素没有整体,由要素组合成为一体,才成为系统。

    3.4  两种整体的性质截然不同

    元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整体可内部分化,但不可分解;整体产生出部分,整体是部分的前提和基础,整体的性态决定部分的性态,部分的性态正常与否要从整体找根据。合整体则相反,部分是本原的、先天的,整体是次生的、后天的,由部分组合成整体;整体的组合性决定了其可分解性,整体可分解为各部分,各部分可离开整体单独存在,并可再组合为整体;部分是整体的前提和基础,部分的性态决定整体的性态,整体性态的正常与否要从部分找根据。

    3.5  区分两种整体观——元整体观与合整体观

    元整体观把世界万物理解为分化系统、元整体,其代表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太一”“太极”,世界万物由其分化生成。《周易》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礼记》讲:“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这是元整体观的经典论述。而合整体观则把世界万物理解为组合系统、合整体,其代表是西方传统的原子论宇宙观。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莫破质点),世界万物由原子组合而成,原子论在近代复兴,发展为西方特有的还原论和机械论世界观。

    3.6  宇宙是最大的分化系统、元整体

    地球人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既有组合系统又有分化系统,对组合系统的接触和认识往往更多。但只要考察发生机制,就会发现,首先是宇宙的暴胀分化出基本粒子等微观物质形态,然后才出现了以这类微观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组合过程和组合物。宇宙的本原是原始火球,从137亿年前开始暴胀,暴胀是个分化过程,分化出时间与空间、能量与质量、粒子与场、正与负、对称破缺,以及太阳系的分化、地球的圈层分化、生物圈的分化、细胞的分裂、分子的解链复制等。整个宇宙史就是一部分化史,没有分化就只有原始火球没有万物。今天可见的组合过程,是宇宙分化到70万年左右才产生的,是由能量分化出粒子(现知可参与组合的最小物质单元),由质子和电子组合成第一种原子H,再后逐步生成90余种天然化学元素(原子),从此有了化学的化合反应及更复杂的组合过程。现在所见的各种组合物,都不是本原的,不过是宇宙分化产物的次生组合物。总之,世界万物归根结底是宇宙分化的产物,宇宙在本质上是分化系统、元整体。

    3.7  把系统定义中的“组成”改为“包含”

    关于系统的定义可查的最少有40余种,多遵贝塔郞菲观点:“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几乎都把系统定义为“由要素‘组成’的整体”,是“集”“集合”“汇集”,或者“群”“集团”“结合”“总和”“复合体”“综合体”等。这些定义大都出自西方,秉持组合观,强调系统是“组成”的“集合”或“复合体”。显然,这只是对组合系统的定义,不包含分化系统。严格地讲,系统的定义应该全面涵盖分化系统与组合系统。因此,我们主张将“组成”改为“包含”,将系统的定义修改为:“系统是包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有特定性能的整体。”

    3.8  人是分化系统、元整体

    对于人的整体性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合整体观,把人理解为组合系统、合整体,用“构成”“组成”来解释,这显然违背事实。另一种是元整体观,把人理解为分化系统、元整体,中医就是这种观点。中医系统论强调,不仅要承认人有整体性,更要认清人是什么整体。必须强调,人是典型的分化系统、元整体,不是组合系统、合整体,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医的元整体观。一方面,要认清人的个体是分化系统,是从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一步一步地分化发育而成。另一方面,要认清人是宇宙分化而生的子系统,要从人与天的子母关系来理解人的整体性。

    3.9  分化系统的系统质

    组合系统的系统质是以要素质为基础,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质变和层次跃迁而生成。但分化系统不同,其系统质是由母系统分化而生的,然后它又分化生成其要素质。要认清人是分化系统,其系统质是由母系统的系统质分化而来,不是由要素质相互作用而生成。同时,人的系统质与要素质的关系,也与组合系统的特性相反,是人的系统质分化产生出要素质,然后才有要素质对系统质的反作用。人的系统质及其与要素质的关系,与组合系统的特性截然相反,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这,对于认识和处理人的整体性病变与局部性病变,关系极大,不可不察。

    3.10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元整体观

    中医学如实地认识到人是分化系统、元整体,强调要从人的分化发生机制和元整体特性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与疾病。一方面,如实地把人的个体理解为分化系统和元整体,从整体产生和决定部分的规律,来认识和调理局部性病变,把局部性病变放到整体背景中,通过整体调理来防治局部性病变。另一方面,认识到人是母系统“天”的分化产物,要求从人与天的子母关系,来认识和调理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

    3.11  人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在元整体与合整体的特性和规律截然相反,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在合整体,由部分组合成整体,故部分对整体的上向性作用是基础和决定性的,整体对部分的下向性作用是反作用性的。在元整体,由整体分化而生出部分,故整体对部分的下向性作用是基础和决定性的,部分对整体的上向性作用是反作用性的。人是元整体,由整体分化出各部分,故整体对部分的下向性作用是基础和决定性的。人的任何部分,从未先于整体或离开整体单独存在过,始终在整体内受着整体的调节控制,其失常为病,是整体失常的效应或产物。人的病变,在本质上首先是整体性的,需要把部分性病变放到整体中,认清其整体背景,认清它是整体失常的结果。

    3.12  整体最佳与部分最佳

    在系统中,整体最佳即系统质最佳,部分最佳即要素质最佳。整体最佳与部分最佳是什么关系?在合整体与元整体中截然不同。在合整体,整体最佳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部分最佳(实际是满足整体最佳的最佳适宜态),二是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适宜态。因此,整体最佳并不就是部分最佳之和,追求整体最佳,需要从整体最佳的需要向下设计和调理部分和关系,使其达到满足整体最佳的最佳适宜态。而在元整体,整体最佳首先是与母系统的最佳适宜态,而部分最佳是满足整体最佳的最佳适宜态。因此,整体最佳的实现,首先是对整体进行调理,达到适应母系统的最佳适宜态,其次才是对整体内的各部分进行调理,使其对整体的上向性作用达到满足整体最佳的最佳适宜态。医学面对的人,需要从人的元整体特性来理解和对待整体最佳与部分最佳。

    3.13  建设现代中医学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突出特色,20世纪70年代曾总结为:“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概括没有错,但远不深透。没有揭示清楚人的“整体性”何在,为何不可分割,更未揭示人的整体复杂性,关键是没有认清人有系统质、人是分化系统和元整体、及天生人的根本特性和规律。需要以系统论揭示的人的整体复杂性,深化对人的整体性的现代科学认识,把中医的整体观提升到现代系统科学的高度,发展为现代中医学的整体观。

    3.14  黑箱、白箱、水晶箱

    人的整体不可分割,如何从整体进行考察和调理?系统科学指引的方向是,在黑箱、白箱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水晶箱。黑箱是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不清楚的系统;白箱是打开系统认清其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黑箱原理历史悠久,它在不破坏系统整体的情况下,通过考察和比较输入和输出,从中判断系统对输入的响应规律,可据以有目的地给系统以输入,使其做出所需要的输出,实现对系统的计划性调节。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这种原理。但是,黑箱对系统的认识不透彻,调节也就不精准,为克服这种局限而产生了白箱研究。白箱把系统打开,认识和调节都走向精准,但它破坏和丢掉整体,背离人的整体性,在医学中有很大局限。系统科学指出,应保持和遵循人的整体性,在黑箱研究和白箱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为水晶箱——透明的整体。系统是整体的,又是透明的,结构和作用机制都认清,可进行精准的调节。这是医学对人进行整体调理的发展方向。

    04 天生人原理

    天生人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三原理,揭示和总结人天关系的复杂特性。该原理表述为:人是宇宙(天)分化而生的子系统,天为母,人为子,人天相应。人天关系是人的更高复杂性。

    4.1  天生人是人的元整体特性的更深内涵

    元整体原理揭示了人是分化系统、元整体,但人的元整体特性不仅仅指人的个体是元整体,更重要的还在于,人是由母系统“天”分化而生的子系统,这是人的元整体特性的更深内涵,可概括为“天生人”。“天”是地球人对宇宙的称谓,现代科学对宇宙的研究,认识到137亿年历史、137亿光年范围,其本原是一个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的原始火球,它通过暴胀分化出世界万物。人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分化出银河系、太阳系又分化而生的,它又分化出地核、地幔、地壳、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由生物圈分化而生。事实证明,人是宇宙分化的产物,由此形成人与宇宙的复杂关系,它成为人的与生俱来的复杂特性。

    4.2  中医学认定天生人

    人从哪里来?这是医学研究人首先思考的问题。当西方医学在黑暗中迷信“上帝造人”的时候,中医学早就认清了天生人的事实和规律,做了系列理论总结。认定天生人,指明“人之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认定人天相应,指明“人与天地相参”,“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认识了人天相应的规律,总结出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外淫六邪等理论。中医的这些认识在医学中具有先驱性,还原论医学迄今望尘莫及。

    4.3  现代科学证明宇宙生人

    1900年以来的现代科学,研究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太阳的起源与演化、化学元素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智慧的起源与演化等,以极其丰富的事实证明,人是宇宙演化到第137亿年的最后300万年,在地球这一小小天体上产生的,人是宇宙分化出的一个小小子系统。

    4.4  科学揭示天生人的宇宙条件

    人是宇宙演化到高级阶段开放的“最美花朵”,她为何不在宇宙演化的早期产生,而要等到第137亿年?原因在于人的高度复杂性。现代科学进行了“人的宇宙学研究”,提出“人择原理”,认为人是“选择”宇宙演化到特定的“大数巧合”时间和空间产生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数巧合是:氢原子中静电力与万有引力之比为2.3×1039,以原子单位来量度的宇宙年龄为7×1039,1039是表征产生人类的宇宙条件的一个特定参数。

    4.5  人是宇宙分化出的最复杂产物

    宇宙的演化不仅是分化,而且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化。从力的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复杂化到生命运动,生命的进化又一级一级地复杂化。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但它不是生命,唯有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系统,产生出系统质——自我更新、自人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才是生命。生命在地球上产生于35亿年前,其进化首先形成细胞,又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再分化为微生物、植物、动物“三极”,然后从动物界分化出人类。人类又从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进化到现代人类。人,站到了宇宙演化的复杂化顶峰。

    4.6  天生人形成复杂的人天关系

    天生人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个复杂过程,经过了137亿年孕育,浓缩了宇宙演化137亿年所形成的复杂,人的生命是宇宙复杂化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种复杂性就表现为人天关系,其复杂度远远超过人的个体复杂性。其中,有天文学的,如太阳系、银河系及其之上的天体特性和运动对人的生命的影响;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的,宇宙的特别是太阳系内的这些方面的变化对人的生命的影响;有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人类产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条件及其变化对人的生命的影响等。人的生命产生和生活于这些条件中,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除了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外淫六邪等理论之外,迄今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迫切需要深化研究。

    4.7  坚持和发展中医的“生气通天”论

    中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是首先从医学角度认识了生命运动——生气,提出“生气通天”论。气是物质运动,生气是有生命之气,即有生命的物质运动,这是中医学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和抽象。现代科学证明,天生人是生气通天、人天相应的本质,应当在现代科学的支持下,把中医的生气通天论提高和发展到现代水平。

    4.8  天人相应的本质是以人应天

    中医学有深刻的“天人相应”论,其原理是从天生人来认识人与天的相应关系,本质是人应天,不是天应人。宇宙分化出的世界万物,大都没有智慧,只有人是智慧者,有意识、理性,有主观能动性。虽然人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和改变人与天的子母关系,但是人能认清天生人的规律,认清自己与天的子母关系,意识到自己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调理自己,以更好地适应人与天的关系,达到“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的最佳状态。

    4.9  人天关系是重大病机

    天生人铸就的人天关系,是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重大基本条件,因而是病机的重大基本内容。经典中医学早就抓住了它,需要以现代科学提供的新认识提高到现代水平。要深化研究人的生命应天而立的规律,阐明人天关系之应与违的关键在人,强化“以人应天,顺天为养”观点。要深化研究人天关系失调病机,发展五运六气等研究,进一步掌握人天失调为病的具体机制和调理方法。要深化研究通过调理人来理正人天关系的方法手段,发展“调人”以“应天”的原则和方法。应当把中医学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到现代化和普及化。

    4.10  人与天的统一性是“本一”而非“合一”

    有人硬将“天人合一”概念塞给中医,但迄今在中医经典文献中找不到这四个字,因为它不是中医理论。中医(包括中国思想主流)对人和人天关系的认识,秉持的是分化观而非组合观,讲的是天生人、人天本一,从未讲什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和主导理论,只有宋代的张载提出和使用过。张载是元气论者,其人天观的基本观点是“人天本一”,只在讨论人的德行时提出德行要合于天道,谓“天人合一”。他更基本的观点是主张:“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正蒙·乾称》)。把中医以天生人为核心的人天观篡改为“天人合一”,实质是用西方的原子论来阉割和篡改中医的“人天本一”观。

    4.11  批判神创论和还原论

    《圣经》讲“上帝造人”,违背事实,根本错误。西方医学一千多年将其奉为圭臬,用“上帝造人”来解释和解决医学问题,背叛科学,必须批判。还原论不问人的自然发生来源,视人为“原子堆”,完全背离天生人的事实和规律。

    05 有机性原理

    有机性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四原理,揭示和总结人的有机复杂特性。该原理表述为:相互作用使系统有机化,是人的复杂性的内在机制和特性,是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首要机制,是疾病防治的首要途径。

    5.1  有机性是人的复杂性的突出特征

    这里的“有机”不是化学概念,而是指“相互作用”“关系”“组织”,即李约瑟讲的“有机的关系模式”。有机性是系统的内在复杂性,是相互作用把系统内的要素组织起来,一体化为有机的整体。由此而产生出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质,成为系统的不可分解的硬核,成为支配系统内各要素的中枢。各要素不再自由,受制于整体的联系和控制。因此贝塔朗菲提出“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观点。”人作为最复杂的系统,也最为典型地具备这种有机性。

    5.2  有机性的本质是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母系统)之间的作用,建立起系统的内在关系、网、结构,使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整体具有不可分解性;要素融于组织中,失去其自由性,要素的性态由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来决定,其行为由组织来支配,其作用按组织的需求来发挥,它不能在不影响其他要素的情况下单独接受影响,要素的变化都有整体背景或打上整体烙印。这些有机特性不与任何物质成分相关,只产生于系统所含的相互作用,具有反还原性,是系统的内在复杂性。

    5.3  还原论立足于实体中心论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原子”的物理化。认为实体是构成世界的永恒砖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万物由它组成,最后又复归于它,是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实体即物质,其质量、广延性等是第一性质。由它构成事物出现第二性质,如颜色、气味、冷热等。实体及其第一性质是世界万物及其第二性质的本原和本质,把事物及其第二性质还原到实体及其第一性质,就可揭示和阐明事物的本原和本质。实体中心论是还原论的思想核心,排除相互作用,“想把一切还原为用本质和实体作的终极解释,既不能够也不需要作进一步解释的一种解释。”

    5.4  现代科学否定了“实体”

    现代科学对世界万物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证明宇宙最早的物理量是能量,最小的物质粒子(基本粒子)是能量的聚集,然后由其一级一级地组成核、原子、分子和各种物体。“能量实际上是构成所有基本粒子、所有原子,从而也是万物的实体。”现实世界没有作为“永恒砖块”的“实体”,质量更不是“第一性质”,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相互转化的特性和规律。

    5.5  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终极原因

    实体中心论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批判和否定了它,揭示并论证了相互作用产生新事物,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相互作用是因果关系的最切近的真理”。“交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5.6  相互作用造成“非加和”

    系统的非加和性不在于要素众多,而在于相互作用。“造物主并非只会做加法”,系统质不是要素质的累加和,而是由相互作用引发的质变和层次跃迁。从相互作用才能理解系统的非加和性,才能理解系统质的产生和特性。一般系统论的联系性原理揭示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性,产生系统质,只有从相互作用才能理解系统质,找到调理系统质的道路。

    5.7  阴阳学说阐明相互作用产生复杂性

    阴阳学说论指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生二,气分阴阳,是宇宙的分化发生。二生三是“阴阳交而生物”,是性质相反的事物相互作用,产生阴阳之外的第三事物。三生万物不只是相互作用的要素的数量为三,而且是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质多样化,所生万物不只在量上成万,更在质上成万种,由此而形成世界的复杂化。“生”的每一步,都是产生新质,发生质变,因质变而复杂。

    5.8  关系网与网上钮结

    世界的现实存在,既有关系,又有关系者,问题在于谁是第一性的?按实体中心论,实体是第一性的,关系是实体之间发生的,没有实体就没有关系。而现实的存在却相反,实体(实物)是由能量转化而生的,不具第一性,它存在于关系中。这里的本质是“关系与关系者”的逻辑问题,没有关系,就只有“者”;“关系者”是发生关系并由“关系”联系着的“者”。“关系即实在,实在即关系,关系先于关系者”,这是复杂性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复杂现象的基本点,是理解复杂的逻辑起点。现实世界复杂性就从关系与关系者的交织开始。系统是个关系网,任何要素(子系统)都是处于关系中的关系者,并往往处于多种关系中,成为关系交叉点上的“钮结”;一种关系往往联系多个钮结,多种关系又相互作用形成“关系网”,关系者成为关系网的网上钮结。钮结的性态和变化,都联系和取决于关系网的性态和变化。这种关系者产生和存在于关系网的特性,在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中相当突出,需要从关系者与关系网的规律来认识和对待。

    5.9  病机的本质是关系失调

    中医如实认识人的复杂性,发现人的生命是个关系网,病变的本质是关系(网)失调为病。病机是关系失调,包括阴阳失调、气机失常、正不胜邪等。因此,诊病要审察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失调(谨守病机);治疗要针对失调的关系进行调理。“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调理的是失调的关系。

    5.10  相互作用造成非特异性

    特异性是线性关系,复杂性是其反面———非特异性,非特异性是相互作用的复杂化效应。人的复杂性在病变中突出地表现为非特异性,病因、病机、病证、病候及其治疗,都表现出深刻的非特异性。其机制包括:作用因素在作用过程中发生变化,各种作用又相互作用形成新作用,以及作用的转化、催化、激发、蝴蝶效应等。中医所认识的病机、病证如此,治疗法则和作用机制如此,药物和非药物的治疗效应更是如此。只有从人的有机性,从相互作用,才能打开医学的“非特异性”难题之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从中国中医文化,发掘特医食品
·下一篇:四川中医再出征,3天拿下德尔塔!为全国带来经验和信心!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居家康养⑦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数字中国⑥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中医药发展⑤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乡村振兴④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大健康系统与疾控防疫③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 大健康:全民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建设②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 中医——历史的拐点①
·全民健康 中国方案——构建全民健康管理系统 完善国民健康保障体系
·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时俱进概述
·中医是中国人的魂
振兴中医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振兴中医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