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振兴中医>>正文
《人民日报》刊发整版报道: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来自北京部分中医院的故事(图)
2021-05-07 17:07:5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君平、闫冰洁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坚守中医临床思维,传承中医特色技法,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法宝。日前,笔者走访北京多家中医院,看他们如何探寻中医特色发展之路。

    在临床中传承中医理念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中医手法需要辨证、辨型、辨位。正骨手法传承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中医理念

    68岁的何奶奶下楼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脚摔得不能动了。她家住在北京东城区天坛南里社区,被救护车送到附近医院急诊。拍片检查后,医生指着片子说,内踝、外踝、后踝粉碎性骨折,伴随距骨脱位,建议手术治疗。何奶奶哭了起来,担心住院手术了,瘫痪在床的老伴没人照顾。

    “我脚踝骨折了,不想手术,能保守治疗吗?”何奶奶多年来一直在北京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看病,她拨通了院长齐越峰的电话。

    “来吧,我们尽量争取保守治疗。”齐越峰满口答应。在临床中,尽管踝关节骨折比较常见,但像何奶奶足踝3块骨头全部骨折,还出现关节错位,保守治疗难度不小。

    何奶奶痛苦地平躺在病床上,屈膝屈髋,受伤的左脚伸出床尾。齐越峰带领创伤科主任李晔给何奶奶进行手法正骨,一手握住踝上的小腿下压,一手托握足跟上提,顺势将踝内旋、内翻,背伸踝关节,两手掌紧贴踝部两侧反复扣挤,使足踝成功复位。

    足踝复位后,医生用硬纸夹板对受伤的足踝进行内翻位固定,将两块硬纸夹板分别置于何奶奶小腿的内外侧,剪去一角的斜形光滑圆弧向前,以适应踝前足背的外形。夹板内衬相应大小的厚棉垫,将其固定于踝关节内翻内旋位置,保持踝关节背伸。

    比起传统木夹板和石膏,硬纸夹板轻巧舒适、牢固稳定。纸板呈黄褐色,是由稻草压制而成的草纸板,单层厚度仅有1毫米,折叠4—6层后仍然十分轻薄,在表面喷水便可进行弯折。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根据患者肢体灵活裁剪。针对受伤踝部,医生在底部剪去圆角,弯折处剪出小豁口,内部垫压棉花,使其在绷带包裹下更加贴合皮肤。

    中医手法正骨不动刀、恢复快,何奶奶用了不到8周时间骨头就长好了。3个月后,左踝关节正侧位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折线已经模糊,踝穴未见增宽。她激动地对齐越峰说:“中医手法正骨好!不用做手术,我不知少遭了多少罪。”

    让何奶奶点赞的“四部正踝法”,源于丰盛正骨经验,尽管历经60余年,却一直连名称都没有。

    “首重手法,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至上。”这是丰盛正骨始终坚持的骨伤治疗学术思想。如何让中医特色正骨术传承不走样?2006年,作为“丰盛正骨”的第四代传人,齐越峰带领团队对踝关节正骨技术进行动作拆解与提炼。为解决技术上的疑难点,他们穿着铅衣走进射线室,双手暴露在X光下对患者进行复位。“当我们看到骨头移动的动态轨迹后,恍然大悟。”齐越峰说。

    课题组总结出“提压、旋翻、背伸、扣挤”四步正踝法,通过观察120余个病例,用数据证明其有效性,并攻克最严重的踝关节骨折——三踝骨折手法治疗的难题。“丰盛正骨”不断赢得患者的口碑。2019年,医院年门(急)诊量突破70万人次,其中超八成患者是骨伤科病人。

    齐越峰说,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四步正踝法在临床需要辨证、辨型、辨位。针对不同的骨折分型,有的单独应用1种手法,有的需要提压、旋翻、扣挤3种手法,有的需要4种手法一起联合应用。中医正骨手法传承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中医理念。

    中医特色不能丢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其特色和优势,中药制剂才能够不断优化,方便患者使用

    “我就是奔着它来的!”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80多岁的李奶奶指着护士手中的一根黑色小棍儿,呵呵地笑着。

    李奶奶大腿上长了一片带状疱疹,水疱消退后仍然非常疼痛,用了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抱着一线希望赶到中医医院。护士拿着小棍儿在酒精灯上炙烤,不一会儿便熔化成黏稠的液体,小片摊涂在纱布上,找到痛点,趁着余热敷在李奶奶腿上。一周后复诊,李奶奶疼痛减轻了不少,要求再多贴一些。

    让李奶奶慕名而来的“小棍儿”,长五六厘米,手指头粗细,叫黑色拔毒膏,俗称拔膏棍。它可是皮肤科医生经常使用的“宝贝”,对于气血不畅、湿毒蕴结等造成的皮肤角化、肥厚增生、疼痛等具有很好的疗效。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周冬梅介绍,拔膏棍脱胎于古代的黑膏药,这是中医特色的外用药剂型。拔膏棍用药讲究,含有鲜凤仙花、透骨草、马前子等20多味中药。以鲜凤仙花为例,必须在花期内采集,它能抑制真菌、促进渗透,是制作拔膏棍必不可少的原料。

    “如果说黑膏药是‘雕版印刷’,拔膏棍就是‘活字印刷’。”周冬梅说,它的发明人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创始人赵炳南。他对传统黑膏药剂型进行了改革,去掉了膏药裱褙的敷料,将其直接做成棍状,可摊涂热贴,可烧熔成滴,可加热蘸烙,还可熔化后加药。根据皮损特点及大小,灵活选择相应的用法,从而控制药物的温度及涂布面积,实用方便。

    拔膏棍是院内制剂,只能在医院治疗时使用,由护士给患者上药治疗。治疗费用每平方厘米只需6元,但需要较高的治疗操作技巧。同是院内制剂的复方黄连膏,因治疗和携带方便,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不少患者的“心头好”。

    北京顺义的白阿姨是周冬梅的老患者。她患有严重的掌跖脓疱病,手心、脚底有大片的红斑,角化脱皮,时常出现脓疱,又疼又痒。绝望之际,她来到北京中医医院寻找神奇的小药膏。经过精心治疗,白阿姨内服中药,外用黄连膏,疗效不断显现,红斑缩小褪去,脓疱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退,多年拿不出来的手也敢在众人面前展示。

    黄连膏每盒20克,直接涂在患处,它成为白阿姨的“生活必备品”,她走哪都得带着它。她对周冬梅感叹:“从来都没觉得这么好过,生活也恢复正常了!”

    院内制剂研发艰难堪比新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炳南集数十年临床经验,发现凉血活血汤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疗效显著。上世纪90年代,皮肤科团队通过大量临床试验来证实其有效性。“那时候每天能发出上千袋。”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张苍回忆。2000年初,团队进一步调整配方,成功研制凉血活血胶囊,药效不变,服用更方便。

    沿用至今的六七十种中药院内制剂,整齐地摆放在医院皮肤科办公室的一个药柜里。“无论剂型如何变化,中医特色不能丢。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保持其特色和优势,中药制剂才能够不断优化,方便患者使用。”周冬梅说。

    中医思维是精髓

    中医关注病,更关注人。从症状入手,病症结合,辨证施治,有的放矢,为患者解除痛苦

    “我的心不大了!”26岁的山东小伙王小雷激动地说。他把最新的心脏超声报告交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李军,报告显示:“左室前后径34/53毫米,横径30/46毫米,长径64/78毫米,余各房室腔内径正常范围。心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收缩功能正常。”

    王小雷患的是扩张型心肌病,俗称“大心脏”。他感冒了一场,就出现胸闷症状,常常在夜间憋醒。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医生给开了药,他连吃20天症状没缓解,稍一活动就憋喘,走路都困难了。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脏射血分数为百分之38。

    王小雷是被父亲背着进入李军诊室的。李军为他把脉问诊,脉沉弦,舌苔薄黄腻,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热内蕴,开出益气养阴、清热化痰的处方。吃了14服药之后,王小雷感觉胸不闷了、不憋喘了、乏力也减轻。再接再厉,王小雷先后调了两次药方,坚持服药半年,心脏恢复了正常。

    在临床上,这种大心脏病还是一道尚待破解的难题。心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像王小雷这样无奈的患者不在少数:冠心病植入支架后心绞痛的患者,不能放支架也不能搭桥的患者,心肌梗死后严重心衰的患者……面对束手无策的患者,李军用汤药解除了患者的“心病”。

    “病人需求是中医进步的动力。”李军说。他从事中医血管科临床将近30年,先后从师于岐黄学者王阶,国医大师薛伯寿、刘志明、孙光荣,首都国医名师冯兴华,不停地探索治疗心血管病的方法,让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彰显,让更多的患者免受痛苦。

    “扶阳活血是治疗心系疾病的常用治法。”李军对扶阳活血法很有心得,“欲扶阳,配活血;欲活血,需扶阳;扶阳有助于活血,活血有利于扶阳。”当阳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可致血瘀,配以活血化瘀药物,有助于阳气恢复;血瘀时,阳气亦不能运行,故活血化瘀,配以扶阳作用的中药,有助于增强活血化瘀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扶阳活血法,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中医扶阳活血法帮助62岁的王大伯渡过难关。3个月前,他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可胸闷胸痛非但没缓解,走不了百米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出现了失眠、心悸等症状。

    手术做了,药按时吃了,医生说恢复得不错,怎么感觉比原来还严重了?王大伯心里有点打鼓,再次住院复查了冠脉造影,医生说,血流通畅,血管也没什么问题。

    无助的王大伯来到广安门医院。李军详细了解病情,看舌苔、细把脉,认为支架植入后大血管畅通了,胸闷痛与心脏微血管有关。根据舌脉及症状,辨证为“阳气亏虚,痰瘀阻络”。李军为他开出一个温阳益气、活血化浊的中医处方。经过20天的治疗,王大伯症状逐渐好转,能轻松走路半个多小时。

    “中医思维是精髓。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关注病,更关注人。从症状入手,病症结合,辨证施治,有的放矢,为患者解除痛苦。”李军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有用!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现在知道了!(组图)
·下一篇:无
·有用!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现在知道了!(组图)
·立夏艾灸,等于在运用双重阳气(组图)
·画册:娄底平男特培中心向全国招生,脑瘫,智障孩子的康复
·佘氏祖传秘方的功效
·对脑瘫/智力智障的分析(图)
·第21届世界气功太极中医自然疗法大会——-世界整合抗疫论坛网络峰会即将举行(组图)
·谷得雨而生 | “艾”护肝祛湿 “灸”和中益气(组图)
·“中科三鑫”怡美特轻医美品牌发布会,美丽更简单,共铸新未来(组图)
·清明|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组图)
·赋生堂喜事连连,王景新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景新医疗救助基金”成立(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人民日报》刊发整版报道: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
孙宋英、布朋振:永年红色教育联谊会发挥行业优势 推
特稿:永年红色教育联谊会发挥行业优势 推动党史学习
黄中泉:福建永安市融媒体中心:全媒赋能宣传党史学
特稿:福建永安市融媒体中心:全媒赋能宣传党史学习
中移铁通山西分公司与彭真纪念馆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
《人民日报》刊发整版报道: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
覃民昌:【忆长征学党史】广西篇:民建广西区委召开
特稿:【忆长征学党史】广西篇:民建广西区委召开党
有用!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现在知道了!(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