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姚老庚(广西融水苗族县林业局木材检查站)>>正文
浅谈一千三百多年前植根于社会底层的诗人王梵志
2013-10-09 17:19:14
作者:姚老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开皇年间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生于黎阳,卒于唐显庆(656-661年)年间。王梵志一生坎坷,饱经忧患,身处社会底层,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明白如话,寓意深刻,“直言时事,不浪虚谈”,“远近传闻,劝惩令善”。唐宋时风靡于世,远及西北边陲并传到日本。不但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惠及一代诗人。王维、皎然、顾况、元稹、白居易、杜荀鹤、罗隐、寒山、拾得等著名诗家皆受其影响。梵志开创了唐代通俗诗派,国际敦煌学界,特别是日本学者,对他的诗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明清以来,渐渐失传。清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竟将其诗屏之门外,岂不怪哉。本世纪初梵志诗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我不得不向这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诗人表示由衷敬意。

    王梵志是一位初唐颇具影响的白话诗人。他身无长物,衣不遮体,食不饱腹,被迫沿街乞讨。正是这种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他以口语俚词、方言俗语入诗,创造出奇崛跌宕的诗歌风格,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在唐大历六年有手抄本传世。《宋史•艺文志》著录梵志诗一卷,民国以来,刘复《敦煌拾琐》迻录梵志诗一册,郑掁铎校录《王梵志诗》一卷及佚诗165首。1983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张锡厚编著的《王梵志诗校辑》。王梵志写过三百余首劝戒世人的诗歌。他在“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挂,长头草里蹲。到大耶没忽,直似饱糠牲。长大充兵仆,未解起家门。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诗里,他指出生活的贫富与子女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孩子多了没衣穿,世世代代都不会富起来。他还在《自生还自死》一诗中提醒世人,似此一代一代绵延地生下去,到时候恐怕连立足之地都不可求了。他在《大皮裹大树》一诗中大声疾呼:“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地,无人横煎蹙。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王梵志的话,是倡导计划生育的先行者,他最早提出一对夫妻一个孩儿的主张。哈哈,此非钓徒胡说也,尽管还不是站在社会制度的高度,去认识贫富差别问题,但他那“惊世骇俗”的诗话对后世仍有借鉴意义。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一孩化的始祖。

    王梵志是唐代著名诗僧,生平事迹正史却无载。据《太平广记》卷八二云:隋文帝时,河南省浚县城东南十五里有一个名叫王德祖的人,家园中有一棵林檎树,生了一个斗大的缨。过了三年后,树瘿朽烂了,王德祖剥开皮发现了一个婴儿,就把他抱出来,收养成长,取名王怂天。至于王梵志的名字,是以后更改的。《太平广记》将其列为 “异人”一类。而《桂苑丛谈•史遗》称之为:“菩萨示化”。但不管怎么说。有学者认为王梵志其人是存在的,他的诗作在初唐流传甚广,尤其在佛教领域,被看作是僧徒开悟群迷的教材。如《云弼友议》卷十一载玄朗上人语:“或有愚士昧学之流,欲其开悟,则吟以王梵志诗。”然而由于封建正统派反对。王梵志俗语入诗,则一直没有给予一定的文学地位。收录了众多僧诗的《全唐诗》中,惟独没有梵志的诗。由于其诗作中有相当部分阐发佛教思想及封建道德,所以在现代除著名学者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对梵志诗给予肯定外,许多唐诗选本也未选其诗作。近年来研究王梵志诗的学者逐渐增多,其中项楚的《王梵志诗校注》收录了三百余首。

    寻找王梵志,是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叶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们,为了寻找到王梵志,颇动了一番脑筋,费了一番周折。事情还得从晚清年间说起。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开篇文章里提到,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负责掌管敦煌莫高窟中无法估量的文物宝藏。某一年,手中拮据,恰巧来了一批探险家,穷苦经年的王道士一下子被大把的票子折服,他热情地打开石室,将不可计数的经书画卷贡献出来,极其廉价、毫不心疼地批发给斯坦因等人。而这里面,就有王梵志的诗卷。王道士个人致富的愿望立即实现了!他用这笔意外之财,换取了大量的柴米油盐,添置了新衣裳,过上了愉快幸福的生活。王道士去世的若干年后,中国学者刘半农先生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埋头抄录了一卷王梵志的诗集,加之胡适、郑振铎等人的研究,使得一位尘封多年的诗人,以及他的三百多首诗,较为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文化的复原,有时是一件痛苦而且艰难的事情。刘半农先生的善举,为中国诗界赢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王梵志的白话诗,也得以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从唐到宋、元、明,再到清,年代久远,王梵志的声音逐渐微弱。除了传播和流通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具有时代性,有时还需要有重量级的文化名人为之宣讲增色。

    王梵志的诗曾一度失传,导致今人对于他知之不多。而在千年前的唐代,一位赫赫有名的诗僧,其诗文是独一无二的:“家有梵志诗,生死免入狱”,“白纸书屏风,来客即与谈”,也许随便走进一个普通人家,都可以在墙角案头无意中看到他的诗;或者在几位老叟的谈话中,不经意地听到他们对王梵志诗句的引用,以教育身边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其诗歌流行的程度,不亚于当今走红的一些作家的小说。在出版业不发达的唐代,这样的诗歌流传,大多靠一些信徒和爱好者的不倦抄写和众口相传。“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乍一看,不像诗,形式上,又确有诗歌的影子。细细品味,其内里蕴藏着许多的道理。骑马人、跨驴者与担柴汉,三者的生活情境各不相同,而王梵志借此想要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比,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安于现状,寻求自我的心理平衡,才是更为重要的。这样的诗,读起来能叫人会心一笑,若有所悟。王梵志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后来参透世态,遁入佛门,所以诗如偈语,多是些劝善戒恶的小诗,佛家讲究的是普度众生。

    作为一个宗教领域的传道者,他的诗,面向基层民众,适用于芸芸众生,常常是以诗解惑,以诗布道。诸如“鸟饥缘食亡,人能为财死”,“邪谣及妄语,知非总勿作”,“恶事总须弃,善事莫相违”,“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这类警言妙语,在他的诗中俯拾即是。人有善心是高尚的,但如果能够自觉地传播善心,弘扬善心,则尤其难能可贵。他的诗在民间流传甚广,恰是因为其诗通俗易懂,及他的一颗大善之心。采取直白的形式,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将深刻的哲理,包藏在浅显的实话里。也许他希望的,正是以白话诗来点拨世人,迷途知返。除此之外,诗里更多地传递了一种对于现实的认知与感悟。或者说,他在那些劝诫诗里,放了辣味,乃至黑色幽默。“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他在局外冷眼旁观,用语简短,寥寥数句,将一群不孝子孙各自心怀鬼胎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好一句“哭人尽是分钱人”!我小时候在乡间居住,也常看到老人病故归天,治丧期间,兄弟妯娌们为了争财闹成一团,有的大打出手。很难说清那些号哭的声音里,是不是藏了分钱不均的担心。诗到了如今,还有现实的警世意义在里面。大实话入诗,没有遮遮掩掩,褪了华美的外衣,袒露原来的真相,更能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他有一首诗,写一个爱钱如命的妻子,在丈夫有钱时,脱衣叠袄,笑语侍奉,如小鸟依人,一旦丈夫无钱落魄之时,则背里朝内,冷若冰霜,脸色难看,让人既好气又好笑,可谓是入木三分。将文学理想与世相百态结合,笔下的诗歌便鲜活起来,像一枚刺,轻轻一扎,脓包里的坏水便流将出来。“贵者乘车马,贱者膊担行”,“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角”。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良知者,他并不回避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用大白话辛辣地揭露并鞭挞。

    在《富饶田舍儿》与《贫穷田舍汉》里,他将贫富两者之间的差距揭露得淋漓尽致,富贵之家,肥马满厩,官府追役,饮食款待,“纵有重科差,有钱不怕你”。而对于贫寒人家,却是忙碌一日,无米无柴,衣衫褴褛罢了,又逢里正驱遣,“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如此贫富写实,世态白描,实在是唐初第一人。从文学色彩的角度讲,较之唐初的宫廷诗人,实在登不得大雅之堂。他的笔下,尽是俗语俚词,直说不隐,不守经典,然而也确是“其言虽鄙,其理归真”。诗体现了佛家的悲悯,像一粒种子,播撒开来,在更稠的人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盛唐时王维曾经写过一首《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并且郑重地注明“梵志体”,可见其影响力量。后来的六祖慧能,也从梵志诗中得到领悟,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语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最欣赏王梵志的,是他豁达而朴素的生死观。对于生死的态度,是平常人难以超越的心理极限。从宗教的角度,发出了关于生死的大讨论,并且在诗中将生死与贫富、得失等放在了明显的位置加以阐明。“有生皆有灭,有始皆有终”,“我身若是我,死活应自由”,“千年与一年,终同一日活”梵志不讳言死,不下数十次谈到这个常人敏感的字眼,大有视死如归之意。《红楼梦》道姑妙玉在论诗时,提出了一个观点:“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终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说的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而为妙玉称道的佳句,究其根源,却自受王梵志的两首小诗而作。“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李世民的围棋诗赏识随笔有记
·下一篇:醉僧怀素可不是个“坏”和尚
·漫游融水县元宝山醉笔拾掇
·家乡的糯米酒、油茶甜醉千年
·大理蝴蝶泉诗楹联集萃赏读
·源自大山恩赐的灵芝正欲破土而出
·赏读三首情趣盎然的咏蝉诗拾掇
·闲来为大苗山游客撰联请笔
·漫游广西大苗山元宝山醉笔拾掇 越调《天净沙》叠韵有寄小桥流水农家
·古代奇妙的藏头诗作趣谈
·姚翁岩前官僧唱和趣笔
·四川武侯祠蜀汉英雄何处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漫游融水县元宝山醉笔拾掇
特稿:北京首批通讯女兵举行进藏50周年联谊会(组图
新疆尼勒克县七旬维吾尔族老党员40多年痴心收藏毛主
刘姣:瓮安县2014年入伍新兵到猴场会址接受革命传统
特稿:瓮安县2014年入伍新兵到猴场会址接受革命传统
罗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声华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
特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声华参观刘少奇同志纪念
从太行山到上甘岭的岁月——忆秦基伟同志
山东根据地42烈士列入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抗战老兵,我们永远的战士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