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与劳模吕玉兰合影
2017-03-01 21:13:46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作者:孙玉茹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最近,我从中央7频道看到了一部电视文献纪录片《吕玉兰》,这使我想起了40多年前与她见面的情景。我从旧相册里翻找出我们一行人与吕玉兰合照的那张2寸见方的黑白相片,边看边想起了那时在她家里与她合影留念的情景。

    1967年冬天,我们由20多名学生组成的奔向“井冈山”的“长征”串联队,路过吕玉兰的家乡—河北省临西县。那时候,吕玉兰是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是我们心中的女英雄。她15岁当农业社社长,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她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荒种树,打井修渠,抗洪救灾。“不管风吹浪打”,一直坚守在农村这块热土上。1966年,她参加了国庆典礼,还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了解吕玉兰和她家乡的情况,我们特意拐了个弯儿,来到了她所在的村庄—东留善固。

    我们进村时已是傍晚,村里负责接待的老同志热情地给我们安排好住处。当我们问起吕玉兰时,他答应明天早晨带我们去见她。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早,但向房东一打听,才得知“玉兰姐早就下地干活了”。我们就去不远的村口等,只看见有戴着白毛巾、背着装满柴草树叶大包袱的人们正陆陆续续往回走,但等了好一会儿,也没看见吕玉兰的身影。我们只好让人带着来到了她的家。这是一个没有院墙的普通农家院,几间破旧的房子,门窗也是老式的,和其他家不同的是,屋门两侧的墙上涂上了红油漆,右边写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左边写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门的上方有一块大的牌匾,写着“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都是红底黄字,只是门两旁语录用的是宋体字,牌匾上的字是仿毛主席题词时的草体字。

    “玉兰回来了吗?”

    “回来了,刚到家。”说话间,只见一位戴着白毛巾、穿着黑棉袄、身材壮实的妇女手拿一块还冒着热气的白薯边吃边走出屋门。是她,吕玉兰,那黑红的脸庞,质朴的笑容,跟我们见过的相片一样。我们赶紧走上前,告诉她我们想和她座谈一下。她笑了笑,用在我们听来有点河南味儿的家乡调说:“我哪有什么可说的啊,一会吃完饭还要下地干活儿。”正说着,又有一队红卫兵走进了院。我们队长赶紧说:“那就请跟我们照张相吧。”“好,好。”她转身把手中的白薯放回屋里,然后和我们照相。开始她想站在后排,可我们坚持让她站在我们头排的中间,我还把手中的毛主席像递给她抱着,而我手捧毛主席语录,紧挨着她站着。她微笑着听我们的“摆布”,在我们“一二三”之后,这张与模范的合影就成了定格。

    40多年过去了,相片我仍完好地保留着,“不管风吹浪打,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也在我们心中永远保留着。尽管时代变迁,但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习近平为何如此深情赞誉吕玉兰
·下一篇:无
·玉兰花开 红心向党——省旅发委党员干部赴吕玉兰纪念馆开展党建活动
·国网威县供电公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吕玉兰纪念馆
·河北梆子现代戏《吕玉兰》在隆尧演出(组图)
·习近平为何如此深情赞誉吕玉兰
·缅怀革命先烈 学习玉兰精神
·晶龙集团开展“三学”活动观看《吕玉兰》纪录片(组图)
·甘当革命的“傻子”——观看央视吕玉兰系列报道有感
·《长恨歌·吕玉兰》及自注(组图)
·长恨歌·吕玉兰
·浩然正气贯长虹,朴实厚重溢激情——读陈宝贵老师《吕玉兰——生命的路标》有感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