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习近平为何如此深情赞誉吕玉兰
2017-03-01 12:19:08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何立海、高荣朝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在前不久出版的《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中,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1994年撰写的《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一文,文中写道:“1982年春,我从北京调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有幸和她一起共事,耳闻目睹了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对她更加敬佩和尊重了。”吕玉兰为什么能赢得习近平如此赞誉?

    励志创业,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艰苦奋斗是一种状态,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也离不开艰苦奋斗,同样,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吕玉兰以她毕生的精力,带领乡亲们致力于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励志创业、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励志创业、艰苦奋斗的光辉榜样!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她以“学习徐建春,建设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回乡务农。从此,开启了她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新征程。回到村中的吕玉兰,没有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在家跟着大人纺棉、织布、做针线活,而是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以实际行动打破这一带妇女不下地干活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1955年的8、9月间,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吕玉兰所在的家乡农业合作化运动也蜂拥而起。由于吕玉兰有文化、有理想,热心肠,有干劲,被破格推选为“新立”合作社副社长,10月又提拔为社长。这样,吕玉兰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这不仅是她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她走上领导岗位的起点。自此,吕玉兰不负重托,带领乡亲们互助合作,努力发展生产,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养鸡、养猪、喂羊,广积农家肥,多业并举,干得热火朝天。1956年春,吕玉兰被选为下堡寺区张三寨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5月,又兼任了张三寨乡副乡长。职务的提升,使吕玉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更大了。

    东留善固村北上千亩沙荒地,是制约该村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只有彻底治理、改造这片沙荒地,才能拔除东留善固村的穷根,乡亲们才能摆脱吃粮靠国家、花钱靠救济的窘境。年轻、倔犟,永不服输的吕玉兰痛下决心,励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治理千亩沙荒地。在上千亩沙荒地上植树谈何容易,首先是没有树苗,又没钱买的问题,怎么办?当听说可以自己采摘树种育苗,不花钱也能解决问题时,玉兰几天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吕玉兰约上7、8个姑娘,带头蹬梯子,爬墙头,上树采树种。一个春天下来,她们采了满满一大囤树种。排除各种非议、干扰、刁难,吕玉兰她们争取到生产队6亩育苗试验田。不几天,她们就种下了4亩榆树种,2亩杨树种。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十几天后,鲜嫩碧绿的小树苗破土而出,她们的试验成功了。高兴得几位姑娘欢呼雀跃,逢人便说:“植树造林有希望了!”

    到了秋后,为打好植树造林这场硬仗,东留善固村成立了以吕玉兰为队长,40多名中青年妇女参加的“妇女造林队”。在她的带动下,她们起早贪黑,顶风冒沙战斗在沙荒地上,饿了,啃几口窝头,渴了,喝几口凉水。肆虐的风沙盖不过姑娘们战天斗地的吼声,无情的冰霜撼不动姑娘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吕玉兰带领妇女们育苗植树,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举动,深深地打动着东留善固善良群众的心,得到多数群众的好评和称赞,但也有人挖苦讽刺玉兰是“傻妮子”。邻居大嫂也很不解地劝说吕玉兰:“你上没哥,下没弟,过几年说个婆家,就嫁到外村去了,你现在没黑没夜地拼命,为谁打乾坤?”吕玉兰坚定地说:“白求恩来中国革命,董存瑞、黄继光流血牺牲,他们又是为谁打乾坤?俺植树造林是为革命打乾坤,为集体打乾坤,为社会主义打乾坤。”几句话使邻居大嫂无言以对、心服口服。

    吕玉兰和她的同伴们用了三五年的时间,始终坚持春天采种育苗,秋后植树造林。到1959年,一共栽种了11万棵树,大多长到了碗口粗。千亩沙荒地变绿洲的梦想已初步实现。从此以后,东留善固始终紧紧抓住这片林地不放松,实施种、管、护一体的模式,并坚决地与洪水作斗争,与病虫害作斗争,与各种砍林、毁林事件作斗争。到70年代初,村北千亩沙荒地不仅变成绿洲,而且成了东留善固村的花果山、摇钱树,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奋力拼搏,真抓实干

    习近平同志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吕玉兰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她那忘我工作、带头实干的精神是有口皆碑的。关于吕玉兰如何由一个农村小姑娘逐步成长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的奥妙在哪里?河北省委原第一书记刘子厚生前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吕玉兰是靠实干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

    1961年初春的一天,冰雪还没完全融化。正在忙着积肥的玉兰,突然听到从村东传来一阵喊声:“卫西干渠决口了!”只见渠水带着薄冰,直往麦田里灌。几个社员站在渠堤上,不知所措。急忙赶来的玉兰看到一大片麦田被淹的境况,顾不得脱衣解鞋,“扑通”一声,就跳进了齐腰深的冰水里。吕玉兰的举动,带动了在场的20多名社员,大家纷纷跳入水中,手挽手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人墙。赶来的社员们用麦秸、树枝和草袋全力封堵决口。天快黑时,卫西干渠的决口堵住了。吕玉兰在冰水里,足足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她上得岸来,光着双脚,跑回家中,躺在炕上盖上两层棉被,还瑟瑟发抖。由于受了风寒,她一下子病倒了,在炕上躺了好几个月。队干部吕士周在回忆当时自己的亲身感受时,动情地说:“吕玉兰为了集体的利益,连命都豁出去了。”

    经过十几年的奋战,东留善固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治理荒滩的任务基本告一段落。但横在该村发展道路上还有一个拦路虎——地貌不平,地形复杂,既不利于灌溉,更不利于机械化耕种。1968年,吕玉兰当选为临西县革委会常委,她的干劲更大了。她决心向土地宣战,削平土山,填平壕沟,还东留善固冀南平原的真实面貌。

    连续三年平整土地大会战,都是利用冬闲时期干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天寒地冻战犹酣,工地上,推车的、担担的、铲土的,人山人海,川流不息,面面红旗迎风招展,嘹亮的歌声响震云天!顶着星星上工,披着月亮回家,是吕玉兰带领乡亲们实干、巧干、拼命干的真实写照。原村干部吕天成回忆说:“玉兰除了开会,其他时间基本就蹲在会战现场和大家一样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铲土、拉车样样在行,男劳力干多少,她也干多少,鞋蹬破了,手磨出了泡、磨出了血也不吱声。”在她的影响下,大家的情绪异常高涨,不仅白天干,有的青年还自发组织“夜战队”,晚上加班,赶工期。什么待遇、报酬统统没有,靠的就是彻底改变家乡面貌的豪情壮志!几年下来,全村平整土地4000亩,填平了17条大沟,动土50多万方;开挖渠道15条,长达30多公里;建起2座小型扬水站;打深管机井40眼;集各种农家肥1万多方,基本实现了农业水利化和大地园田化。东留善固村现任党总支书记吕廷祥,指着那笔直宽阔的马路和一马平川的土地告诉我们说:“这都是玉兰书记留给我们的基业。”

    一身正气,敢于担当

    吕玉兰生前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28年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表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优秀品格。

    1970年初,吕玉兰担任中共临西县委第一书记。1972年11月23日夜,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刚从国外访问回来的吕玉兰时提出:“争取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发展要求。这既是对这位年轻县委书记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她的重要考验。

    回到临西的吕玉兰立即召开县两委常委会,研究部署,规划方案,随即在全县掀起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大会战。农业上首先从改变农田水利建设入手,挖渠引水,先后挖了6条从卫运河引水的干渠,实现了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能灌溉;修建了一座大型排灌站,解决了临西县西高东低,西部灌溉难的困难;打井抗旱,三年打井5000眼,其中深井400眼,实现全县57万亩耕地水浇全覆盖。为彻底解决农业肥料的问题,临西县排除万难争取上马了年产5000吨的氮肥厂,为促进全县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期间,为转变干部作风,发挥各级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吕玉兰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县乡两级干部除留下必要的值班人员以外,全部下到生产第一线,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干部的拥护和支持,随后在全国推广。历经三年的艰苦奋战,临西县发生巨大变化。1975年同1972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了百分之29,棉花总产增长了百分之17,油料总产增长了百分之36,林地面积增长了百分之50,四旁植树增长了百分之90,果品产量增长了百分之223;农业总产值从8862万元增长到1.1亿元,增长了百分之25;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045万元增长到2169万元,增长了百分之41。直到如今,吕玉兰带领家乡人民实现三年大变样时所修建的各种工农业建设工程依然在发挥作用。这是吕玉兰留给家乡人民的宝贵财富。

    1971年5月,吕玉兰当选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河北省委副书记,1975年5月,当选河北省委书记。她尊重老同志,团结新同志,坚定维护省委的权威,除了协助省委主要领导出色完成自己分管的工作外,还主动承担省委的急、难工作,表现出勇于担当的一面。

    “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骨干频频插手保定,致使保定武斗不停,动乱不止。当“文革”进入末期的1976年初,大多地方已转入稳定发展的状态时,该地区依然处在动乱之中,甚至发生了连续多起抢劫部队枪支弹药的恶性事件,以及抢粮、抓人、打人、武斗等事件,震惊全国。省委派出了由省委常委带队的工作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保定站住脚。不得已,省委决定派出由省委书记吕玉兰为组长的工作组。解决保定问题,既是苦差事、难差事,更是充满着危险的差事。此时的吕玉兰已身怀六甲,完全有理由推辞,但性格倔强、敢于负责的吕玉兰还是毫不犹豫接下这副重担。她带领省委工作组,到达保定,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广泛宣传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她挺着大肚子找老干部谈话了解情况,与各造反派头头接触,甚至深入武斗现场直接解决问题,该强硬的,毫不示弱,该灵活的又善于放下身段,把教育、劝说、警告以及法律等各种手段灵活运用,收到很好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工作组的斡旋下,各派冷静下来,以中央学习班的形式坐到一起,为各派和解奠定了基础。

    1981年9月,吕玉兰被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对于这一任命,吕玉兰虽有诸多的不解,但依然能够正确对待。到正定后,她很快融入县委班子成员之中,进入角色。县委分配她分管多种经营工作。正定是个农业大县,也是个征购大县,每年上交7600万斤粮食征购,压得正定人民喘不过气。吕玉兰到正定后,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很快与县委其他同志取得共识,认为如能正确处理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比例,农村经济就能健康发展。于是,她积极主张如实向上级反映正定的真实情况。鉴于吕玉兰正处在被免职、降职的特殊时期,也出于对她的爱护和保护,县委几个主要领导都劝吕玉兰别冒这个风险,主张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向上反映。她坚持说实事求是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向上反映真实情况是对党的事业负责,有什么可怕的嘛。不久,吕玉兰就以汇报工作的方式,向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了一封信,反映了正定高产穷县的情况。不几天,胡耀邦就将吕玉兰的来信批转给了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金明和省长李尔重。几经努力,终于使正定1982年的粮食征购任务由原来的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一下子减少了2800万斤,使正定农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大大加快了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县驶入了农民致富的快车道。

    吕玉兰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敢于为民请命,为百姓奔走呼号的精神,赢得了正定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也与正定县委一班人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期间与吕玉兰建立起非常好的工作关系和姐弟感情。习近平回忆说:“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姐弟情谊”。“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乎乎的”。在吕玉兰患病和病重住院期间,习近平携夫人专程到河北看望吕玉兰,在她逝世后第一时间打来慰问电话,发来慰问唁电。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习近平公开撰文《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高度评价吕玉兰为党、为人民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深切怀念吕玉兰艰苦创业、拼搏实干的工作作风,号召大家学习传承吕玉兰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改革大潮涌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河北大地遍地开花,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各种媒体也是一边倒地大加赞扬。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明显地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急需配套解决。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人并不少,而敢于直接向中央反映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怕被扣上反改革的帽子。1981年9月,五届人大第十二次会议召开。此时已被免去全部省级领导职务的吕玉兰,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案组提交一份“农村实行责任制,思想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的提案。去北京之前,家里人也曾劝她不要冒这个政治风险,吕玉兰坚定地说:“俺不管那些,该说的就说,虽然俺不是省委书记了,但俺还是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如果都不敢讲实话,一旦农村政策走歪了,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五届人大第十二次会议提案组,不仅接纳了吕玉兰的提案,而且还将她的提案放在第7号简报的第一条。从此以后几年中国农村发展的情况证明,吕玉兰反映的问题不仅观点正确,而且及时。

    遵规守纪,廉洁自律

    吕玉兰在她28年的领导生涯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始终如一地、坚定不移地牢记党的宗旨、意识,心系国家和百姓,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章和党规,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顶住了各种歪风邪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展现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的精神风貌。

    1974年,吕玉兰到省委上班,但她的户口还在东留善固村,她是挣工分加补贴的省委书记,除了生产队每天给她记一个工外,省委每月发放40元生活补贴。因为工分要到年底才能结算,实际上每月就是靠40元钱支撑着生活。省委主要领导考虑吕玉兰的特殊情况和家庭实际困难,提出每年再给她200元救济,吕玉兰坚决不要。有一年的春节前,她的秘书冀平送到家100元钱,说是省委给的补贴,并告知,所有拿工分加补贴的工农干部都有,但吕玉兰还是坚决不要,硬是叫冀平给退回去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玉兰大姐,我在异国他乡呼唤您
·下一篇:无
·缅怀革命先烈 学习玉兰精神
·晶龙集团开展“三学”活动观看《吕玉兰》纪录片(组图)
·甘当革命的“傻子”——观看央视吕玉兰系列报道有感
·《长恨歌·吕玉兰》及自注(组图)
·长恨歌·吕玉兰
·浩然正气贯长虹,朴实厚重溢激情——读陈宝贵老师《吕玉兰——生命的路标》有感
·玉兰精神代代传——观看现代戏河北梆子《吕玉兰》有感
·让玉兰精神响彻邢襄大地上
·吕玉兰——生命的路标
·“大美”吕玉兰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