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愿吕玉兰精神永远闪光──在传记《吕玉兰》首发式上的发言
2013-01-29 16:27:23
作者:江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你们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玉兰同志的家属,同时以本书作者的名义,对各位领导和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玉兰出生在临西县东留善固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可以说从黄土地走来,长期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逐步成长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最著名的农业女劳模和最年轻的女省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说,60年代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模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焦裕禄,另一个就是吕玉兰。玉兰的年轮,已深深刻印在20世纪50至80年代的中国史册上!

    多年来,我一直留意收集玉兰的材料,坚持写日记,就是想写写她。因此,她一去世,我便决定自费采访她的事迹,争取早日把她的一切介绍给人民。我沿着她生前走过的足迹,先后到了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正定、邢台、临西、东留善固、临清和聊城等市、县、乡、村,采访了300多位她生前的战友和同志,录下了200多盘录音带,翻阅了她珍藏的168本笔记本和千余张照片,阅读了她多年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长达几十万字的文章,作家、记者们写的有关她的总计百余万字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以及我自己这些年记下的10多本日记。终于在她逝世周年之际,我开始了这部长篇人物传记《吕玉兰》的创作。

    这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就是玉兰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也就是说,写玉兰这个人物,主要应当表现她什么东西?因为你写传记,就是写得再详细,也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记流水账。为此,我回顾和研究了玉兰的材料,同时和一些熟悉玉兰的同志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一定要揭示她的一种精神,主要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品德和作风。这是因为,精神,是一个人思想的凝炼和意志的体现,最能从本质上集中地表现一个人。回顾玉兰的一生,她也形成了既闪耀着无产阶级战士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又具有她个人独具特色的优秀品德,这就是“吕玉兰精神”,核心是“傻于革命、傻于集体、傻于社会主义”的“傻子精神”,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断进取。

    首先是无私奉献。这可以说是吕玉兰精神的精髓。1955年玉兰高小一毕业,就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从办合作社到参加植树造林和改造沙荒地,从村、公社到县里和省上的经历表明,她的一生,始终是听共产党的话、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的一生,是向往共产主义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为改变家乡面貌而拚搏的一生。虽然职务多次变更,但她始终听从党组织的安排,一直任劳任怨、积极工作。一位女画家为她题诗:“万花丛中一玉兰,不求绿叶不争艳。甘饱风霜一生苦,留得芳香在人间。”

    就拿当年在村里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来说。面对重重困难,玉兰从来没有退缩过,并在坚持同困难作斗争中,闪现出她那崇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采榆钱、育树苗,她串连了七八个姑娘,登梯子,攀墙头,衣服挂破了,一脚蹬空摔下来,伤口钻心地疼,她全不在乎。在造林的紧张时刻,为了抓紧封冻前的大好时机,展开植树大突击,她好几天顾不得梳头,顾不上洗脸。刺骨的北风无情地刮着,她的眼打红了,手冻裂了。有人叫她“红眼老马猴”,有人叫她“土地奶奶”。她听了说:“不管是个啥,只要能把树栽起来就行。”一天、两天,时间一长,脚上冻出了疮,流出了黄水,粘上了袜子,袜子又和鞋粘在了一起,一动弹疼得钻心,她干脆睡觉也不脱鞋了。人们在背地里还喊她“傻玉兰”、“傻闺女”。有人当面问她:“玉兰,你上没哥,下没弟,过几年说个婆家,还不知嫁到哪儿去哩!你为谁打乾坤哪?”她响亮地回答:“白求恩是加拿大人,到中国来革命,他给谁打乾坤?董存瑞、黄继光这些烈士英勇牺牲,他们又是为谁打乾坤?俺们植树造林,是为革命打乾坤,是为集体打乾坤,是为社会主义打乾坤!”

    后来,玉兰当了村和公社的领导,还是一个心眼为革命、为工作,从来不谋私利。“玉兰这辈子真是吃苦、吃屈、吃亏,三样都摊上了。”这是东留善固老干部、老党员们对她几十年干部生涯的总结。就拿玉兰对村干部的补助来说,她不但从来不陪吃陪喝,不从中沾一点便宜,反而往里贴东西: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那是50年代的一个初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让她去参加。开会来回坐车要花钱,会上吃饭要花钱,可这时她手里还空无分文。往常开会,不是用自己的一点日常积蓄,就是让家里变卖点东西,可眼下这青黄不接,怎么办?她打起了两只羊羔的主意。母亲不高兴地说:“你当干部,老是出门开会,也不能光自个儿掏路费!几十斤鸡蛋给你搭进去了,三窝小猪又给你赔进去了。一个旧棉花套子,你也送到收购站换了钱。今儿,你又要算计这两只羊羔,办不到!”父亲更不满意:“从你当干部,家里的事不问一句,自留地不望一眼。说声出门,自行车的气儿给你打好了。说声吃饭,碗给你端上了。全家人,都跟着你忙活。这样干下去,啥都得赔进去!”她笑着说:“俺不早说过,俺能做点工作,爹娘给了很大支持吗?你们把人都搭上了,几只小猪小羊,还有啥舍不得的?”父母亲听着女儿说得是这么回事,不吭声了。后来,人们就送给玉兰一个“赔本干部”的外号。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玉兰当年提出的“傻子”精神,和《十个为什么?》的产生过程。1966年春,介绍她事迹的各种发言报告、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相继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晌。许多读者给她写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你为什么甘愿做一个傻子?”“你为什么坚持晚婚,把革命当作终身大事?”等等。络绎不绝前来采访的各地各级记者,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前来学习的同志,也纷纷提出有关问题。显然,他们所提问题的焦点,是要弄清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说来也巧,当时东留善固村的人们,正在围绕着“精”和“傻”的问题经历着一场大讨论,很多人在人前背后评论谁精谁傻。有人认为自己很精,总想办精事,当个小精人,也就是要办事心眼多,实际上是先己后人、损人利己。然而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在精人眼里,是属于傻字号的,傻人,傻心眼儿,办傻事儿,实际上是先人后己、克己奉公。有人问玉兰:“当傻子吃亏不吃亏?”她回答:“吃亏不吃亏,这得看怎么算,要算小帐,看来傻子像是暂时吃了一些眼前亏。可是,‘无产阶级解放了全体人民,其中也包含着他自己’,这样一算,个人也就没有啥亏可吃了……通过算大帐,算政治帐,算革命的长远帐,人们看清了,当傻子并不吃亏,认为吃亏是精人的帐本。”她还说:“说俺傻,俺就傻,俺要傻于革命,傻于集体,傻于社会主义,一傻到底,永不反悔。”正如当时《河北日报》在编发通讯《精傻之争》时所加编者按中说的:“确确实实地说,这些革命的傻子,就是具有无产阶级高尚品德的人,具有远大眼光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不久,在有关同志的帮助下,玉兰写出了反映自己人生体会的文章《十个为什么?》,一一回答了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一时广为流传。

    在我采访玉兰事迹时,曾有好几位老同志剖析过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她事业的关系。他们认为,玉兰这一辈子之所以能干成一番事业,除了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时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客观条件外,主要是她在主观上较早地树立了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她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系统的理论,但她是生活中的英雄和强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逐渐积累了许多朴素的但同时又是正确的人生体会。

    其次是艰苦奋斗。玉兰诞生时的40年代初,正是残酷的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军正不断加紧对东留善固这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扫荡”。天灾人祸,不断锤炼着她坚强不屈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从小在黄土地上滚大的她,五六岁上就跟着大人割草、捡麦穗、看西瓜,不到10岁就干地里的重活。她在学校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劳动好,甚至比男同学还要强,多次受到学校领导表扬。

    玉兰参加工作后,更是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本色,一直带头参加各种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大跃进中,她和“四兰五芹”摆擂台,同小伙子们比赛深翻土地;“三夏”大忙时节,为了尽快把集体的麦子收割上来,她几天几夜不睡觉,甚至麦粒在汗水浸透的头发里发了芽;隆冬季节,当滚滚的冰水冲决堤口,扑向队里的麦田时,她尽管身体有病,仍然跳了下去,后来不得不躺了好几个月……怪不得,许多熟悉她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同志,都这样说:“玉兰是累死的!”这位赤诚的农民女儿,从小就承担了过于繁重的担子,她担得又认真,总是拼着命地干,从来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从来歇不住。有的报刊在报导玉兰事迹时,称她为“扎着白毛巾的省委书记”。常年头扎白毛巾,这是北方农民参加劳动的一种习惯。然而,它对于玉兰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含义,说明她后来到了省上工作,虽然地位高了,可密切联系群众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没有变,坚持参加劳动和保持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只要一有空,她就抽时间下乡同农民一道干活。她说:“参加劳动不但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的好机会。”

    在生活上也是这样,玉兰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70年代,我们俩人的工资合起来才76元,却要负担老人、孩子总共7个人的生活,其艰辛不堪回首。由于家庭经济紧张,她就动员全家“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拣废旧物品去卖,家中所有的废纸,都装起来卖掉,五分钱一斤。门口有块荒地,她带头种菜。节流,就是千方百计节省开支。她每次回老家,都要带粮带油带菜。她很要强,再穷也不收礼。省委几次要给她发补助金,也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再次是实事求是。每人都有自己的信条。玉兰最赞赏的信条是陈云的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些老干部向我回忆,玉兰从来是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人。如在1958年,“浮夸风”盛行,可她仍不讲过头话,以至后来在反右倾中挨了整。最使人感动的是,她不仅在台上,就是在下了台的时候,在自己处境非常困难时,仍然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大概最能体现玉兰这方面品质的,是她多次参加中央和省里会议的情况。作为人民和党员的代表,她积极参与了党和国家最高决策机构的参政议政活动,特别是敢于反映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的呼声、愿望和困难。

    “俺这回来开会,农民群众让捎个信,如政策五年不变,就富起来了。”这是玉兰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发言提纲中说的一句话。当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由过去的“政社合一”、集体经营、集中管理的体制,转变为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经营,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大包干”责任制。对新生事物一向接受比较快的她,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一新事物,也同样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当然,这对于曾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带头人之一的玉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过程。但是,她能一切以实际效果为出发点。

    玉兰在热情赞扬农业生产责任制优越性的时候,也不断发现和纠正着它的缺点。她几次把有关情况加以整理,带到北京,通过参加中央全会和全国人代会,向中央领导反映。那是1981年9月1日晚,她即将到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她对我说,她这次去北京,准备向上反映一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我考虑到这时她已被免去省委书记等省上的一切职务,下放到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便劝她:“你不是省领导了,中央还重视咱们的意见?另外,现在从上到下,都是一片对生产责任制的赞扬声,你去说一些问题,人家爱听吗?”“俺不管那些,该说的,就该说。”她两眼闪动着热切、坚定、自信的目光,习惯地把袖子一挽,挺起身子说,“俺不是省委书记,还是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哩!如果都把责任制说得天花乱坠,有了毛病谁也不敢讲,那非得把政策搞歪了不可!倒霉的还是农民!”果然,她这次到北京去后,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详细的发言提纲。她的发言,立即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在这年9月8日五届人大第二十次会议第七号简报上,共反映了十二位常委的意见,其中特意把玉兰谈的“农村实行责任制,思想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的意见,放在了第一条。后来的事实表明,玉兰及时发现并建议纠正当时农村生产责任制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精神。

    第四是不断进取。玉兰从15岁开始当干部,从村里一直干到省上。在地位和荣誉面前,她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在工作上总是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她文化程度不高,可总是努力学习,不断向更高的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攀登。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纪念玉兰同志 弘扬玉兰精神——为《吕玉兰》传记再版而作
·下一篇:永不凋谢的“玉兰”——追记吕玉兰
·吕玉兰——生命的路标
·读《吕玉兰》
·邢台市首家好人馆“临西好人馆”开馆(图)
·临西县举行“迎七一”践行“三严三实”主题党日活动(图)
·邢台应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自觉践行“好官”之道
·为人民服务是吕玉兰精神的核心(组图)
·咏玉兰
·国粹献给您:人人敬佩的好书记(组图)
·玉兰姐,您永远是我的榜样!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