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红色头条:李讷曾问父亲和谁的关系最好,毛主席如何回答?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昆仑策研究院
浏览次数:
2025-08-15 13:07:29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爸,您这一生,和谁最投缘?”1974年初春的中南海,李讷陪父亲散步时脱口而出。毛泽东停下脚步,抬眼望向积雪未融的紫禁城墙垛,声音低却清晰:“没有最好的朋友。”短短六个字,像北风,冷而直接,又含着不易觉察的温度。陪同的卫士抬头看天,李讷怔在原地,空气里只剩鞋底踩雪声。

    那天回到菊香书屋,毛泽东难得地主动翻出几本旧书、几张老照片,挑灯与女儿聊了很久。

    他说,没有“最”字,因为革命年代里,有些人给的是道路,有些人给的是火把,有些人给的是肩膀,把他们简单排座次,不合适。李讷默默做着记录。

    多年后,她整理父亲遗物,每提到那四位名字,都忍不住感叹:时代改变个人,个人也能改变时代。

    第一个被提及的,是鲁迅。

    时间往回拨到1920年代。毛泽东在上海创办《湘江评论》失败后,颇为低迷,常去中国公学图书馆。馆员见他每天借同一本《呐喊》,甚至打趣说:“先生,您要背下来吗?”毛泽东笑而不答。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八个字,并标注“此人刀笔可抵十万兵”。

    后来到湖南安源搞工运,他给工友宣讲鲁迅杂文,用极简白话解释何为“吃人的礼教”,工友听得发呆又骂娘,效果极佳。

    1936年鲁迅逝世,毛泽东写信给党内同志,称鲁迅是“民族魂”。

    在延安窑洞里,他告诉青年干事:“鲁迅的文字,比十七路军还厉害。”这句话,如今仍钉在历史的墙面。

    第二位,是柳亚子。

    很多人只记得柳亚子是“新南社”才子,却忘了他曾四次被通缉。

    1938年秋,他冒险经西安赶到延安。窑洞里灯光昏暗,他握着毛泽东的手说:“这里有光明。”毛泽东回敬一句:“光明靠你我守住。”柳亚子兴奋得整夜未睡,连续写了三首七律。

    十年后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柳亚子又来北京,带着那首著名的《感事呈毛主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毛泽东拿到手,当晚在颐年堂小书桌伏案和诗。诗稿边上,他批注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既是劝诫,也是体恤。试想一下,一个逾花甲的旧民主派诗人,能得到如此诚恳回应,本身就足够动人。

    柳亚子最终留京参加政协,背后是对新中国命运的认可,更是对毛泽东人格的信赖。

    第三位名字——朱德。

    父亲慢慢放下茶杯,说到长征前夜的苦闷。1934年,中央红军突围失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队伍人心浮动。一次会议结束后,朱德靠在墙上对毛泽东低声说:“你先休息,外面的骂名我扛着。”这一句背后,是数万人的生死。接下来的夜行军,他走在前列,鞋底磨穿,用草绳绑脚。到达贵阳附近的土城时,朱德军靴彻底开裂。有人劝他骑马,他摆手:“战士缺鞋,我怎好穿?”

    1945年党的七大闭幕,毛泽东当着全体代表说:“朱德同志心向人民,刀口舔血二十年。”客观地讲,没有朱德连贯两线指挥,就没有长征落点,没有日后西北根据地的雏形。

    1976年朱德病逝,毛泽东让人连夜抬来文件柜,亲自挑选相片作为遗像,沉默一整天。这份沉默,所有人都读得懂。

    最后,是周恩来。

    两人第一次促膝长谈,是1925年广州黄埔军校东山招待所。那夜外面下暴雨,周恩来递上热毛巾,开门见山:“掌握武装,才有发言权。”毛泽东点头:“真理在枪杆子里,但枪杆子也要写文章。”两人谈到凌晨三点。

    十年后,遵义会议,周恩来主动提出:“军事上我不行,毛泽东行。”这一推,让党的军事指挥权回到合适的手上。

    以后每逢关键节点,总能看到两人互补的剪影:毛泽东高屋建瓴定方向,周恩来缜密落地做执行。

    1965年抗美援越形势紧张,周恩来病中仍连夜批文件,毛泽东写条子:“朱砂手,七尺躯,国事已劳,请多保重。”在生死面前,底色是同志加兄弟。

    说完这四位,毛泽东摸着烟盒,轻轻敲了几下桌角:“朋友这词,太狭窄。革命就是不断遇人、识人、用人,再一起做事。”李讷尚未回应,他又补一句:“真正重要的,是立场一致,而非情谊深浅。”这话不浪漫,却真实。

    李讷晚年回忆那段对话,常自问:如果没有鲁迅那把思想刻刀,没有柳亚子的锋芒疾呼,没有朱德的铁肩义胆,没有周恩来的襄赞筹划,父亲还会是后来的毛泽东吗?也许答案就在父亲那句“没有最好的朋友”里——广厦千间,不如同道共担风雨。不得不说,这或许也是大多数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革命者共同的心理画像。

    在很多官方照片上,毛泽东喜欢把手放在同事肩头,神情放松。表面看是亲切合影,细瞧却能感到一种微妙分寸:近而不逾礼,亲而不失立场。毛泽东能坦然说出“没有最好的朋友”,显然深知情谊与事业之间的微妙秤砣。

    有意思的是,1966年文革伊始,北京大风黄沙。外宾问毛泽东:“阁下信任谁?”他笑答:“信任群众。”这与那句“没有最好的朋友”一脉相承:把个人感情置于集体命运之后。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他对那四人的特殊情感:不是私人结盟,而是方向与道路上的并肩。

    毛泽东逝世后,李讷整理父亲批注时发现,鲁迅全集、柳亚子诗词、朱德诗选、周恩来文集,一本不少,且每册都有眉批。在“文化”与“武装”、“诗词”与“火药”之间,毛泽东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同志,也佐证了那句“不分最好”。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谁与他关系最好?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当舞台灯光暗下,总有人挺身而出,把手中的烛火交到他手里。这一传递,才让漫长的历史隧道里,没有彻底的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头条:中红网一常州晚报:孟河非遗传承人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一斧劈石上再现“狼牙山五壮士”传奇(组图)
·下一篇:无
·从绥师到西北革命:榆图讲坛再现李子洲的“星星之火”(组图)
·红色联播-王高炫、冯亚辉:震撼!雷锋宣讲团团长卜金宝在家乡讲抗战(组图)
·红色联播-崔建东:军休干部要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贡献——参加北京市海淀区复兴
·红色联播-槿安: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郭晓梅:十年红色公益路,生命不息,传承永
·特稿:青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寻红色根脉,传革命薪火(组图)
·特稿:良好的社风民俗才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和长治久安的根本
·特稿:四川华蓥: 让“荒”地变“粮”田(组图)
·特稿:焦裕禄让张钦礼留下的为官之问——人民抬举书记张钦礼之五
·特稿:共和国“九,三”大阅兵礼赞
·知道不知道?人民空军走过的筚路蓝缕:写在第三款六代机亮相之际(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头条:李讷曾问父亲和谁的关系最好,毛
红色诗词-宋京波:那一代人 甘为华夏 奉献此
远航:九三大阅兵告诉我们…(组图)
你敢信吗?曾经的 “死亡地带”也能变良田!
郑州红色收藏家曝光百件老报刊,记录80年前
从绥师到西北革命:榆图讲坛再现李子洲的“
从伟大抗战精神,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决心
红色联播-王高炫、冯亚辉:震撼!雷锋宣讲团
中外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相互支援、并
坚持正确历史观,才是对历史、对人民、对未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