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长歌铭历史,将星闪烁颂英雄”。2025年7月30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一一《烽火长歌》将星闪烁大舞台庆八一大型交响音乐会圆满落幕。
整场音乐会聚焦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程,通过交响、合唱、朗诵、独唱等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




音乐会节目编排独具匠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总指挥、红色指挥家蒋燮斌、总策划李平、总导演洛卓玛等主创团队把《黄河大合唱》组曲作为本场音乐会的核心曲目,具有特殊意义:一是通过大舞台的专场演出,让听众从旋律中感受英雄的牺牲与奋斗,从《黄河大合唱中》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和力量”去迎接各种风险和挑战。二是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三是《黄河大合唱》融合了西方交响乐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创造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波澜壮阔,打动人心。


音乐会由北京老战友合唱艺术团、军旅之声合唱团、大连前哨文化艺术团等资深演员300人联袂献唱,北京老战友交响乐团现场伴奏,阵容之庞大,气势之恢宏、情感之真挚,艺术之精湛,堪称红色主题演出典范之作!



7月29日下午,当第一次带装彩排、模拟正式演出完毕,总导演卓玛喜极而泣,她知道每一个环节的顺利推进,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音乐会自启动之初便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组织力。从人员的遴选、团队的整合到曲目的编排、声部的划分,从舞台的站位到走台,再到演出各环节的衔接,包括舞美灯光等都经过缜密的规划和科学部署。
指挥台上,红色指挥家蒋燮斌手势坚定而富有张力,引领着这支庞大的合唱队伍穿越时空,重现烽火岁月中的家国情怀;台下,卓玛老师穿梭于后台与侧幕之间,不断与各岗位沟通协调,确保排练进度不受影响。


三个合唱团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风格各异,但在统一指挥下迅速融合,展现出极强的协作精神和艺术素养,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十多首曲目的排练。这期间,三个合唱团都分别加班加点,蒋燮斌指挥亲临现场,为每一个团认真细致的排练,而且一排就是一整天……
300人规模的合唱阵容,既要保证声音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又要兼顾视觉上的美感与尊重感,这对于编排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导演组通过科学的生产布局与动态的走位设计,实现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震撼!




整场演出的灵魂人物一一红色指挥家蒋燮斌,以沉稳而富有激情的指挥风格,引领全场进入历史的深处…….把抗战烽火中的英雄气概与革命精神融入交响乐章,在他的指挥棒下,音符化作历史的回响、乐章升华为民族的记忆。从《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到《烽火长歌》的深情叙事,在他的引领下,黄河的怒吼、战场的硝烟、人民的呐喊、仿佛穿越时空,在剧场中真实重现。



难能可贵的是,参与此次演出的团员中有许多年逾八旬的老兵,尽管有的行动不便,有的听力减退,有的腿脚不灵活,但他们依然坚持全程参与排练,从未缺席。一位80多岁的老战士在排练中说:只要还能唱我就要唱出那段不能忘的历史……
年轻团员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担当。



全体演职人员严格遵守调度安排默契配合,以高度的专业素养确保了每个环节的准确执行。

李平政委发布战前动员令

7月30日,座无虚席,有不少老人热泪盈眶,这不仅是一场纪念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提醒人们胜利来之不易,和平需要珍惜,历史不能遗忘,精神必须传承。


在纪念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我们来完整演绎黄河大合唱八首曲目。是对历史的完整还原与尊重,这八首曲目的结构并非随意编排的,而是有严密的叙事逻辑和情感脉络的。从《黄河船夫曲》中劳动者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坚韧到《黄河颂》对母亲河的深情礼赞,从《黄水谣》中的和平生活的美好与被摧残的痛处到《黄河怨》女性个体在战争中承受的深重苦难,再到《保卫黄河》中“风在吼,马在叫”的全民抗战号角,最终在《怒吼吧,黄河!》中汇聚成全民族觉醒与反抗的洪流。

300人联合演唱,把这种历史回望推向了情感和精神的高潮,当300人的声音在空中响起时,那声浪所形成的物理震撼与心理冲击是其他各类演出所无可比拟的……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奔腾不息的流水被赋予了民族命运的象征意义,《黄河船夫曲》以急促的节奏与强弱的对比,展现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场景,这正是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顽强抵抗的真实写照。
第二乐章,由男中音歌唱家刘克清为大家演唱《黄河颂》,赞颂黄河的雄伟气魄,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对人民族精神的礼赞。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以琵琶配乐,琵琶声时而音调苍穹悠远,如浪拍礁石,似风卷黄沙;时而急促如雨,铿锵如剑;时而如潮涌至顶峰,复归深沉,时而余音袅袅,如涛声不息,回荡天地。声音的回转使这段朗诵语言更加铿锵,情感更加澎湃,令人心潮起伏。

大家知道,在《黄河大合唱》的多个乐章中,朗诵词与音乐紧密交织,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张力,担任本场音乐会朗诵的是霍连华,他的朗诵深沉而激昂,字字如锤,句句如炬,唤起了听者内心深处的呐喊!
《黄水谣》以凄美的旋律描绘黄河两岸昔日的安宁与今日的凄凉!
《河边对口曲》采用民间说唱的风格,生动刻画流亡百姓的痛苦与抗争的决心。
《黄河怨》是全曲情感最为沉痛的一章。女高音歌唱家王莉以其高亢的激越情感,饱满的演唱技艺,深刻诠释了作品的悲壮与力量,他的精彩演绎为晚会注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观众高度的赞誉。

《保卫黄河》则情绪陡转,以轮唱的形式展现万众一心的抗敌场面,“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强烈节奏象征了全民抗争的洪流不可阻挡。
最后一章《怒吼吧,黄河!》以恢宏的合唱将全曲推向高潮,号召整个民族奋起反抗,以雷霆万钧之势迎接胜利的曙光。
八十年风雨如磐,《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选择她作为音乐会的核心,正是为了铭记那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所承载的苦难与坚韧,而音乐会选择《中国军魂》《神圣的战争》《地道战》作为开篇,是对无数浴血奋战将士的崇高礼赞。
从中国军魂到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再到本土的游击战智慧,体现了抗战的多维图景!
军魂,是挺立于山河破碎之际的脊梁,是面对强敌不退半步的信念!

交响乐团以雷霆万钧之势奏响《神圣的战争》,观众仿佛看到了1941年苏德战场的硝烟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背景,同时也彰显出中国人民与世界正义力量并肩作战的历史记忆。
《地道战》则以轻快而坚定的旋律再现华北平原智慧抗敌的传奇。
从军魂的屹立到国际正义的共鸣,再到人民战争的智慧,这一组开篇曲层层递进,既勾勒出抗战历史的宏大趣事,也凝聚着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核。
此外,音乐会还安排了跟抗日战争有关的曲目比如《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女高音歌唱家康虹的歌声真挚动人,饱含深意与缅怀!
老战友合唱艺术团和军旅之声合唱团几位男中音演员以浑厚深情的嗓音演绎《八路军拉大栓》,旋律中融汇幽默与庄重,既再现革命岁月的战斗场景又深刻诠释军人保家卫国的忠诚担当,艺术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交相辉映,赢得观众的热烈共鸣!
当《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军歌响起,唤起的不仅是老一辈军人的热血记忆,更是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爱国强军的种子。《钢铁洪流进行曲》以其恢宏的气势和铿锵的节奏象征着现代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与强大实力。
一曲《南泥湾》唱出的是劳动的豪情,更是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象征。《喀秋莎》不仅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更承载着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心声。这两首歌,一中一外,一静一动,却共同诠释了和平的珍贵与奋斗的意义。
《铁道游击队随想曲》以鲁南铁道游击队英勇抗日的真实事迹为背景,用男声合唱的形式,以雄浑有力的声部肢体来展现出铁道战士刚毅果敢的集体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仪式感。
音乐会在雄壮激越的《强军战歌》中进入尾声,铿锵有力的旋律气势磅礴的合唱将气氛推向高潮,全体演职人员与观众齐唱齐声高唱,他不仅是军队的号角,更是全民国防意识的强音。

本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烽火岁月深情回望,更是对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正如红色指挥家蒋燮斌所说:我们不是在表演历史,而是在传递一种精神,正所谓烽火遂息,精神长存;将星闪烁,指引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