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不灭的延安灯火》>>正文
13、转战陕北行路难
2012-10-13 13:09:26
作者:何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1947年3月下旬。春天了,但天依然是风寒阴冷。我们就是冒着这样的天气,离开了父母生活工作了10年的延安。我,也离开了生我、养我到6岁的地方。延安,对于每一个已经或者即将离开她的人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

    这天,随同父母疏散转移的,是一支有残废军人、烈士遗孤、前方指战员子女,及相关家属的50多人的特殊队伍。当马夫老杨,拉着父亲骑着的枣红马开步走的刹那,不懂事的小孩子们拍打着驮着他们的牲口,口里还叫喊着快走。大些的孩子,则向送行的老乡不停地挥手再见。无论在下寺湾的挥手,还是在延安城东门外的挥手,许多大人都流下了依依惜别的泪水。

    队伍,因为几乎都是伤残人员和家属孩子,所以整个准备工作和行动都比较慢些,因而,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撤离延安的。但是,大家的情绪和状态都很好。而且在队伍中盛传,中央首长们在离开延安的时候,是那样大气,那样镇定自若,那样充满豪情。你根本看不出来,也无法相信这是在撤离延安。领袖们还一直反复告诉延安和边区的人民,延安是我们的,我们想走就走想来就来。这无疑,给了父亲这支特殊队伍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但在父母的心头,也掠过了一丝不易让人觉察到的离离不舍之情。那是因为给父亲当了8年通信员的刘安,根据中央家在延安当地就不往外转移的决定,被留了下来,回到他老家清涧县南沟去就地安置。他将会与其他留下来的人员一样,或参加民主政府的隐蔽工作,或化妆成农民隐藏在老百姓中间。不管怎样,他虽然没有离开组织和政府,但总是离开了队伍,离开了我们这个家,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8年的我的父亲和母亲。他难受,父母又怎么能不挂牵呢!

    刘安12岁来到父亲身边当通讯员,是父母教会了这个农村娃做人做事做勤务工作。可以说他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而且他也是看着我和两个弟弟的出生和长起来的。所以他早就融入到我们这个家庭了。甚至可以这样说,他是父母的一个儿子,也是我们的一个哥哥。尽管他的父母健在,他的隐蔽不成问题,但我的父母心里清楚,战争时期的分别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对部队转移后刘安的安危,以及何时才能再见面的种种,无不充满着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挂牵。但父母又怕自己的这种情绪影响大家,于是就把对刘安的这份心绪,深深地压在了心底。

    由于队伍的特殊性,所有的人都是小心翼翼的,整个队伍都行走得比较缓慢。

    父母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大人和孩子们的安全上。母亲除了操心还是操心。她既要帮助父亲照顾那些伤残的叔叔,还要操心随队步行的我,和周叔叔拉着的大弟弟。虽然母亲放心我跟着队伍走,但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毕竟还是个不到6岁的孩子。而她背上的小弟弟则更让她揪心,渴了饿了、拉了尿了、醒了还是睡着,无一不让她时时惦记着。队伍刚刚出发,母亲就已经开始体会到这次行军的艰难。但是,母亲不失她的坚定与乐观。

    出发开始的时候,因为对敌情掌握清楚,常常白天行军,晚上找村庄宿营。各兵站之间距离不太远,联络畅通方便,基本保证行路安全。而父亲既要带好这支的队伍,更要为大家的行动方便和安全着想,于是就改为白天宿营晚上行路。因为道路不熟,晚上走要比白天走更困难了。

    队伍快走到青化砭的时候,听到青化砭战役歼灭了国民党31旅李纪云部的消息。这个消息使父亲及所行人员很振奋,不由得加快了行军速度。所以在经安塞、周五洞、东湾,到达清涧这一路,尽管除了山就是沟,大家走得还是很有劲头。

    与山西临界的吴堡是东渡黄河的地方。转移的人马几乎都要从这里过河到军渡,然后经过柳林、离石在山西境内规定的路线迂回行军,向大别山靠近。但是,从清涧到吴堡没有直路,或北上到绥德再到吴堡。这样走转弯大,路途远,困难多。但是为了争取时间尽可能按时赶到目的地,为躲开敌人骚扰,父亲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危险和困难。母亲随着队伍,支持和帮助着父亲。同时,还要耐心地做孩子和一些伤残同志的工作。随同行军的几个荣校的叔叔,被父母感动着,更为以后会遇到的艰难困苦,为父母捏把汗。

    这条所谓的路,实际不是什么路,只是铺满大小石块、坑坑洼洼的河滩。队伍只能是顺着河滩走。人走在这样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左摇右摆;牲口走在上面四蹄不稳磕磕绊绊。大人孩子都十分谨慎,小心翼翼的。而且,沿途远离村庄难见老百姓,队伍宿营吃喝休整困难都比前段路大得多。这时,几个从兵站顾来背孩子的老乡,觉得过了黄河就是山西,离家会越来越远。他们怕打起仗来回不了家,纷纷提出不往前走了,让父亲找兵站另雇别人。父母一听急了,但还是耐着性子说服他们继续往前走。同时还答应他们,除兵站规定外多给一些工钱。老乡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走着走着就出事了。

    一天傍黑快宿营的时候,突然发现临时雇来背大弟弟的民工和他背的弟弟不见了。父亲让周叔叔再一查,我和背我的民工也不见了。老杨爷爷一下就急了。从不高声说话的老人冲父亲嚷起来:“贤忠六岁个娃娃,两只脚都冻伤走不得路。你和文清都不叫娃骑牲口,也不叫娃坐一下架窝子。我说我背,你也不叫。这下可好,娃娃丢掉了。”话没有说完竟哭了起来。父亲从马上跳下来,队伍一下子乱了。立时大人喊娃娃叫。还有几个背孩子的民工放下背上的孩子就要跑。父亲果断做出就地休息的决定,并迅速做好照看孩子和找人的分工安排。随队的叔叔们还是很有经验,他们用很短时间,就让这支特别的队伍安静下来,二十几个孩子顿时没有了一点声音。一队人马静悄悄地等待着去找人的消息。

    母亲从延安带出三个孩子。短短时间,一下子就丢了两个。就算母亲铁石心肠,她也不可能不为所动呀!可是,母亲当时真的是镇定自若。但事后她说,她能不着急吗!她不但急,而且忍受着万箭穿心的疼痛!她是怎样的忍受呢?她咬破了自己的嘴唇、掐破了手臂不知痛;背上的孩子撒的尿,在她衣服上冻成冰全然没感觉。她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慌乱。她的唯一的选择就是镇定。因为队伍是在执行转移的任务,是在赶时间把队伍带到根据地。母亲说,当时她只要带一点慌乱着急的情绪,只要掉一滴泪,只要跺一下脚,全队马上就大乱。母亲后来说,当时要真是乱了,就是杀头,我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更无法向组织交待。母亲还对她的战友们说过,幸亏是自己的孩子。要是战友的孩子,唉呀,那简直不敢想啊!

    我和大弟弟终于被找回来了。找我们的叔叔是返回原路找的。他们不敢喊不敢叫,只靠小马灯微弱的光亮找了30多里后,在一个小山包上发现了我们。叔叔们说,发现我们卷曲倒在地上。喊我们的名字不睁眼也不答应,好像都快冻死了。他们背起我们的时候,胳膊腿都不会拐弯了。所幸的是,我们没有被坏人杀死,也没有被狼吃掉。

    就这样又继续走。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宿营地点,无法停下来休息。有些娃娃连冻带饿地哭叫起来,咋也哄不好。我连冻带饿带累,一步也迈不开步子了。大家都有些焦急。慢性子老杨爷爷心疼这个心疼那个,大人娃娃他那个也心疼不过来。他一面帮助哄娃娃,一面对父亲说在路上歇下吧,大人好说,赶快给娃娃们弄些吃的东西吧。此时的父亲,由于长时间拄拐行军,双腋窝已红肿难忍;骑马走又一会儿前一会尔后,原本就很瘦的人,屁股又被马褡子里疙里疙瘩的东西硌破了。他何尝不想休息一下呢。但是不能。为了大家的安全,绝对不能在远离兵站的路途中宿营。父亲首先让母亲在内的共产党员们振作起来,把孩子们管理好,让身体好些的把民工背上的孩子接过来。母亲把大弟弟从架窝子里抱出来交给一个叔叔,让他拉着他走。把腾出来的地方,放进另一个瘦弱的孩子。她看都没有看一眼一瘸一拐的我。就这样,队伍又继续前进了。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达到宿营地。等号好房子安排好住处时,你看吧,除了执勤的和父母亲,身心疲惫的几十个大人娃娃,都已酣睡入梦。母亲对父亲说,要不是蒋介石、胡宗南狗日的打内战,孩子们怎么会受这罪。枪毙他们一万次都不解恨!

    离吴堡越近,山越来越多,路越来越险。但是,还能听到黄河的咆哮声。听沿途宿营地的老乡讲,快到吴堡时,山势险要。黄河是从两山之间奔泻向东。河水浑浊,飞浪惊人。据说这一带,是历史上兵家相争之地。待一出山涧,黄河水就突然平静下来,你甚至还能看到河中泛出太阳的光亮。父亲说,中央选择从吴堡渡黄河到离石,再由离石向大别山进军,必然有其军事上的道理。所以,不管道路多艰险,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没有特殊情况,队伍就在行进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14、东渡黄河
·下一篇:12、撤离延安,情难舍、意难离
·解读何丽《不灭的延安灯火》
·解读《不灭的延安灯火》之岁月如歌
·解读何丽《不灭的延安灯火》(图)
·不灭的延安灯火(组图)
·延安,心中永远不灭的灯火
·1、看护排长转成售货员、洗衣工
·2、不识字也不认秤的伙食管理员
·3、抗大的红领章
·4、清凉山的不了情
·5、选择与伤残的何炳文结婚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